课时作业05
一、选择题
1.“为官择人,惟才是与,苟或不才,虽亲不用——如其有才,虽雠不弃。”下面对这段话的诠释不正确的是()
小满是什么意思A.“致安之本,惟在得人”
B.求贤若渴,不拘一格
C.广开言路,从谏如流
D.知人善任
【解析】材料主要表达的是唐太宗不拘一格、广招人才的内容,而C项属于兼听纳谏的内容,故C项不正确。
【答案】  C
2.造就贞观时期兼容并蓄、博大开放、昂扬进取的时代风貌的原因是唐太宗()
张馨予八卦
①实行开明的政治②贞观年间的一系列制度创新③努力调整生产关系④创立了科举制度
A.①②④B.②③④
C.①②③D.①②③④
吴亦凡祖籍【解析】科举制度创立于隋朝,唐太宗是对其进一步发展完善,排除含④的选项。
【答案】  C
3.促使“贞观之治”局面出现的最主要的政治条件是()
A.社会生产力空前提高
B.人口大量增加
C.阶级矛盾更加缓和
D.国家政权更加巩固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题干中的关键词是“政治条件”,A、B属于经济、社会条件,C是“贞观之治”的表现,而D是“贞观之治”出现的政治前提。
【答案】  D
4.四位同学围绕“玄武门之变”这件事,就如何评价唐太宗发生了激烈的争论,那么你认同下列谁的观点()
A.李世民杀兄夺位,残忍至极,功绩再大,也不值得肯定
B.尽管李世民遭到李建成、李元吉的暗算,他也应该无条件避让
C.根据古代中国的分封制原则,李世民根本无法继承帝位
D.尽管李世民登基名不正言不顺,但这无法改变他是中国古代杰出政治家的历史地位【解析】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评价应从其所处时代、所具备的历史条件出发,侧重于其对历史发展所发挥的作用。从史实看,“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继位,开创了“贞观之治”的局面,故应对其持肯定态度,故选D。
【答案】  D
5.唐太宗说:“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画,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材料表明他主张() A.发挥宰相等大臣的议政权
B.君权与相权相互制衡
C.中央权力重心应当下移
D.君主不应实行专制统治梁静茹好听的歌
【解析】由题干中的“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画”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可以判断A正确。
【答案】  A
6.某校举办“中国杰出帝王展”活动,下面能够收入唐太宗展板的内容有()
①选官“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②强调“存百姓”思想,轻徭薄赋③主张文德治国,崇儒尊孔④创立科举制,提高进士科地位
A.①②③B.①②④山水风光的古诗词
C.①③④D.②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能力。题干反映的是唐太宗功绩,结合所学知识判断正误即可。④科举制创立于隋朝,属于错误的叙述,排除带④的选项即可。
【答案】  A
7.唐太宗在位时曾说:“国家本置中书、门下以相检察,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人心所见,互有不同,苟论难往来,务求至当,舍己从人,亦复何伤?比来或护己之短,遂成怨隙。或苟避私怨,知非不正,顺一人之颜情,为兆民之深患,此乃亡国之政也。”材料最能表明唐太宗()
A.对中书省的工作不满意
B.十分重视门下省的职能发挥
C.希望三省之间友好合作,和谐共处
D.认识到三权分立民主政治的重要性
【解析】解答本题关键要读懂材料,通过阅读材料,一要清楚中书、门下的职能:中书决策、门下审议。这样的程序减少决策的失误。二要认真分析各选项:A不符合题意,C 题干没有体现出三省,D不属于唐朝政治制度的内容,属于近代西方民主制度的特点。B符合题意。
【答案】  B
8.唐太宗说过“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君能清静,百姓何得不安乐乎?”反映出唐太宗()
A.民贵君轻的思想
B.农业为本的思想
C.君治为本的思想
D.休养生息的思想
【解析】在材料中唐太宗把治国比喻为“栽树”,根基牢固,才能枝叶繁茂。所以君主要实行休养生息,百姓安居乐业才能促进国家发展,故选D。
【答案】  D
9.唐太宗在《帝范》中写道:“若崇美以广德,则业泰身安,若肆情以从非,则业倾身丧。且成迟败速者国基也,失易得难者天位也。可不惜哉?!可不慎哉?!”这表明晚年的唐太宗()
A.基本上对自己的统治持否定态度
B.注重反省和总结经验教训
C.美化自己并掩饰统治期间的过错
D.对最高统治地位已无兴趣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获取材料中的有效信息,“成迟败速”“失易得难”是唐太宗对政治统治经验和教训的高度概括和总结;同时,从材料的出处《帝范》,也可以看出这是晚年唐太宗的自我反省。
【答案】  B
10.贞观后期,唐太宗将隋炀帝吃喝玩乐的“洛阳宫”重新“营造不已,公私劳费,殆不能堪”,极尽奢靡。导致唐太宗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智力衰退又不愿虚心纳谏
B.权力高度集中且缺乏制约
C.骄傲自大,不思进取
D.国力强盛且无外部威胁
【解析】本题中的四个选项都是唐太宗晚年政策变化的原因,但最根本的原因应该是封建王权至高无上,缺乏制约机制,故选B。
【答案】  B
二、非选择题
1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武德九年(626年),唐太宗即位不久对侍臣们说]君依于国,国依于民。刻民以奉君,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君富而国亡。故人君之患,不自外来,而由身出。夫欲盛则费广,费广则赋重,赋重则民愁,民愁则国危,国危则君丧矣。
——《资治通鉴》卷一九八
材料二(贞观二年,唐太宗对待臣们说)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夫不失时者,在人君简静乃可致耳。若兵戈屡动,土木不息,而欲不夺农时,其可得乎?
——《贞观政要》
材料三(唐太宗说)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魏征回答说:“臣闻古语云:‘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陛下以为可畏,诚如圣旨。”
——《贞观政要》
闫妮图片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唐太宗认为君主、国家和人民三者之间是何关系?他是怎样认识君主个人欲望所造成的影响的?
(2)材料二体现了唐太宗怎样的治国思想?这一思想导致他采取哪些措施?
(3)从唐太宗和魏征的对话中可以看出君臣们是如何得出上述结论的?指出他们真正“可畏”的是什么?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唐太宗的统治思想。解答本题首先要读懂材料,注意唐太宗言论中的逻辑和递进关系,就可以发现唐太宗考虑问题的全局观念,体现了他作为政治家的品质。回答问题时要尽量避免照抄材料原文,学会用简洁的语言尽可能准确地回答,不要答非所问。
【答案】(1)互相依存的关系。君主为所欲为将危及国家的存亡。
(2)以民为本的思想。采取戒奢从简、轻徭薄赋、劝课农桑、不误农时等措施。
(3)总结历史经验、吸取隋亡教训之后得出的。不爱惜民力将危及封建统治的长治久安。
1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唐贞观八年(634年),(松赞干布)遣使赴唐沟通关系。……亦遣使赴唐求婚。(唐太宗)遂于十五年(641年)将宗室女文成公主许配给他。唐蕃联姻,文成公主的入藏,将佛教和内地各种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文化带到了高原,进一步促进了西藏经济文化的发展。
松赞干布的一生,功绩卓著。……他将藏族人民引入了团结、繁荣、富强的时代;沟通了与内地唐朝的友好关系,推动了汉藏民族文化的交流与发展。为后来西藏正式纳入祖国版图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作出了巨大贡献。
材料二
(1)请简单概括材料一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它体现了唐太宗的什么?你认为松赞干布的做法有何影响?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为促进西藏地区的发展采取了哪些重要措施?
【解析】第(1)问历史事件的概括注意紧扣双方关系,用语要简洁;政策依据教材回答;影响可从民族融合、经济发展方面入手。第(2)问联系新中国回答。
【答案】(1)唐蕃联姻(或唐蕃和亲等),民族团结。密切了唐蕃关系,促进了西藏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有利于民族交流,使中华文明进一步发展。
(2)①实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的;②实行民族区域自
治制度;③从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大力支援西藏地区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