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雎不辱使命》导学案
设计: 龙的故乡
学习目标:
1、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了解人物形象。
2、培养复述、翻译朗读的能力。
3、学习唐雎作为小国之臣却不畏强暴、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
学习难重点:
理解课文,了解人物形象。
自主预习案:
1、查阅资料,把你收集到的《战国策》知识和本文背景知识写在下面。
作家作品:刘向本名更生,字子政,沛人。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本文选自《战国策?魏策》。《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时事的记录整理编辑的一部国别体史书。共三十三篇,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
背景资料: 公元前230年和前225年,靠近秦国的韩国、魏国相继被秦国所灭,其余山东六国中的赵、燕、齐、楚,在连年不断的战争中,早已被秦国日削月割,奄奄待毙了,又过了几年,秦就统一了天下。安陵国是魏国的附庸小国。安陵在它的宗主国魏国灭亡之后,一度还保持着独立的地位。秦国想用手段吞并安陵,于是 安陵 君就派唐雎到秦国谈判。
2、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唐雎怫然怒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休祲降于天天下缟素挠韩傀
3、诵读课文,注意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安 陵 君 因 使 唐 雎 使 于 秦。
安 陵 君 受 地 于 先 王 而 守 之,虽 千 里 不 敢 易 也,岂 直 五 百 里 哉?
4、出文中的通假字。
秦王不说 故不错意也仓鹰击于殿上
5、结合书下注释和资料,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唐雎不辱使命 以大易小 请 广于 君
以头抢地耳 休祲降于天 天小缟素
秦王挠 长跪而谢之 寡人谕矣
大王加惠 故不错意也 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 徒以有先生也 安陵 君其许寡人
6、词语活用现象。
轻寡人与 请 广于 君
7、一词多义
使: 安陵 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怒:秦王怫然怒 怀怒未发
徒:免冠徒跣 徒以有先生也
以:以头抢地耳 以君为长者
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虽:虽然,受地于先王(虽:虽然 ,转折连词) 虽千里不敢易也(虽:即使)
8、结合注释和资料,用现代汉语说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
9、合作探究
、故事中的人物有哪些?主要人物是哪个?
明确:故事人物有唐雎,秦王,和安陵君。主要的人物是唐雎 。
、故事的主要矛盾是什么?最后的结果是怎样的?
明确:秦王凭借大国势力想吞并安陵国,而 安陵 君不愿屈尊于秦国之下。结果是安陵国谋士唐雎以机智的辩解和过人的胆识说服了秦王。
、文章结构内容:全文分三部分。
明确:第一部分写唐雎出使秦国的背景。这一部分是为下面的情节做铺垫。
第二部分写唐雎同秦王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的经过。
第一层写唐雎坚决抵制秦王的,表现出维护国土的严正立场。斗争的第一个回合。
第二层写唐雎以“士之怒”反击秦王的“天子之怒”。斗争的第二个回合
第三部分写唐雎在这场斗争中得到了胜利。
10、认真诵读课文两三遍,将读时遇到的疑难困惑写在下面,课上交流。
课内探究案:
一、情境导入 ,明确目标。
美国总统尼克松在1972年访问中国时,到南京考察,在南京长江大桥问陪同访问的周恩来总理。尼克松:每天有多少人过桥?周恩来:每天有五个人过桥。尼克松:满脸狐疑,周恩来解释说:工、农、兵、学、商。
可见,语言技巧在外交场合是多么的重要,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位极有性格的古人,靠自己的智慧和犀利的言辞保全自己国家的故事,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唐雎不辱使命》。本节课我们的教学目标是:
二、作者、背景简介。
魏国是现在的哪里 《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编写的一本以记言为主的史书,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它叙事年代上接春秋,下至秦灭六国为止,约二百三四十年时间,是我们研究战国时期历史的一部重要著作。它叙事长于铺陈,多加渲染夸张,写得有声有;语言生动流畅;善于在矛盾冲突中运用对话刻画人物性格,人物形象比较鲜明丰满;在论辩中往往采用故事或寓言作比喻来说明抽象的道理,富有文学彩。所以它对后代的散文著作有很大影响。
这篇文章记叙了战国末期的一段故事:公元前230年和公元前225年,秦先后灭亡了韩魏两国;安陵是魏的附庸小国,秦想用手段并吞安陵。 安陵 君拒绝秦王的要求,在秦王不悦的情况下派遣唐雎出使秦国,目的就在于保全国土,解除与秦国之间的矛盾。
三、你能读准它们吗?请给下列字注音:
雎 怫 跣 抢
祲 缟 傀 挠
四.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勾画出人物对白;让学生分角朗读人物对白。
五.理清文章的结构并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明确:本文通过唐雎面对暴秦展开斗争直至折服秦王的记述,赞扬了唐雎坚持正义、勇敢无畏的爱国精神。全文短小精悍,全部用人物对话来叙写和展开情节。
合作交流
1、学生齐读课文第一段。
2、结合重点词语翻译课文。
安陵 君其许寡人
大王加惠
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
秦王不说
3.指名学生朗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①秦王与 安陵 君“易地”并非真心,何以见得?
明确:秦王并非真心易地,意在吞并。A.“秦王使人谓 安陵 君曰”可看出秦王对 安陵 君的轻视;B.“寡人欲以…… 安陵 君其许寡人”可看出秦王口气强硬,并无商量余地;C.秦王不说,可看出秦王名易实夺的心理。
②秦王易地的真正目的是什么?请恰当推测一下。
明确:秦王包藏祸心,运用欺诈手段,企图不战而吞并安陵。
③ 安陵 君以什么理由拒绝了秦王的要求?
明确:从先王那里继承了这块地,希望守住它,不敢交换。
④本中怎样体现秦的强大和安陵的弱小?
明确:A.秦国“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B.“秦王不悦”,于是“ 安陵 君因使唐雎使于秦”,秦王不高兴,安陵就要派使臣去,可见安陵之弱。C.秦王嬴政当时尚未统一六国,却在文中自称“天子”,说自己一怒,就要“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可见秦国之强。(前两点学生基本上能够说出,第三点教师可做些点拨。
⑤ 请概括第一段的段意。
写唐雎出使秦国的背景。
探究质疑
1.男生齐读第二段。
2.要求学生结合注释翻译全段,引导学生理解以下词句:
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请 广于 君
而君逆寡人,轻寡人与
虽千里之地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
3.讨论以下问题:
①细读秦王对唐雎说的话,回答:秦王认为自己对 安陵 君是什么态度? 安陵 君对他又是什么态度?
明确:秦王认为自己把 安陵 君看做忠厚的长者,尊敬他; 安陵 君却不领情、轻视自己。
②你认为秦王说的是真心话吗?为什么?
不是,这是他吞并小国的一个伎俩。
③唐雎是如何反驳的。
明确:他以“受地于先王而守之”为理由,还强调即使是更多的地也不敢交换。针锋相对,毫不客气。
④注意比较一下:唐雎的理由 和安陵 君的理由有何异同。
明确:相同点:都回绝了秦王的无耻妄想。不同点:唐雎的理由直截了当、直指要害、寸步不让。 安陵 君则是胆怯、委婉,怕激怒了秦王。
精读品析
1.女生齐读课文第三段。
2.学生结合注释自读第三段。
秦王佛然怒
大王能尝闻布衣之怒乎
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
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挺剑而起
3.指名口译全段,教师予以订正和评价。
4.思考以下问题:
①秦王说的“天子之怒”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明确:“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②秦王为什么要说“天子之怒”呢?
明确:天子之怒”是秦王慑服唐雎的话,意为要发动战争,消灭安陵;
③唐雎一连举了专诸、聂政、要离等三个人物,其目的是什么?
明确:表明自己要效法他们,同时表达了要跟秦王斗争到底的决心。
④唐雎以“士之怒”回击秦王的“天子之怒”,这表现了唐雎怎样的精神?
明确: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精神
⑤讨论:唐雎说,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你认为正确吗?为什么呢?
明确:
学习研讨
1.小组范读课文第四段。’
2.学生速译第四段。
3。思考讨论:面对唐雎严厉反击,秦王有什么行动和言语?
明确:面对唐雎的反击,秦王软弱了,“挠”“长跪而谢之”以及他说的“徒以有先生也”,都说明了他的外强中奸、厉内荏的内心世界。
4.秦王的反映对刻画唐雎的形象有什么好处?
明确:从侧面刻画了唐雎的形象,表现了唐雎的智勇超、英气逼人的大无畏精神。
5、学生齐读课文,思考
人物的对话主要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试举例说明。
明确:主要用了夸张、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
夸张: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
排比;夫专诸刺王潦也……苍鹰击于殿上。
对偶: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这些修辞手法的运用有什么作用呢?
明确: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和语言的力量,使人物的对话具有强大的说服力,体现了雄峻奇伟的语言风格。
文中秦王、唐雎分别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秦王:骄横、狂暴、狡诈、阴险 。唐雎:有胆识、正气凛然、不畏强暴。
拓展思考
1.你认为唐雎能够永远保住安陵吗?为什么?
明确:不能。秦灭六国,统一全国,是当时的历史发展趋势。弱小的安陵,最终还是抵挡不住秦的统一战争的步伐。
2.古往今来,有许多仁人志士像唐雎一样,为国家为正义不惜生命。请列举出几例。
明确:屈原直言敢谏,流浪之后愤而作《离骚》,抒发志向。最终投江而死,以身殉国。闻一多在敌人面前拍案而起怒斥敌人的卑鄙罪恶行径,用自己的生命写下了千古绝唱《最后一次演讲》。
3.当今中国在世界之林仍算不上强国,我们在外交上又应当怎样做呢?
明确:
拓展检测案
唐雎不辱使命
秦王使人谓 安陵 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安陵 君其许寡人!” 安陵 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悦。 安陵 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