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计:瞒天过海
原文:瞒天过海①,备周则意怠②,常见则不疑。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③。太阳,太阴④。
译文:在防备周密时,防备者就会因为高枕无忧而产生麻痹的思想。对于司空见惯的现象,人们往往就不再对它产生任何怀疑。因此,隐私的事情常常是以公开的形式作掩护,而不是与公开的形式相对立。这就是《易经》里面所说的“太阳”与“太阴”相反相成的道理。
注解:
①瞒天过海:原以为瞒着皇帝,平稳的渡过大海,此处指人为造成对方的错觉,以达到取胜的目的。
②备周则意怠:备,防备。周,周密。意,意志。怠,松懈。防备十分周密,往往容易让人斗志松懈,削弱战力。
③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阴,这里指的是秘密谋略,阳,这里指的公开的行动,对,对立
、相反的方面,全句的意思的:秘密的谋略就隐藏在公开的行动之中,而不与公开的行动相对立。
④太阳,太阴:指非常公开的事物里往往蕴藏着非常机密的计谋。阴阳最早建于《易经》,相传伏羲从阴阳组成八种图形,及八卦。阴阳车技的范围十分广发,但是此处所讲的阴,指机密,隐蔽,阳指公开,阴阳又可以互相转化。
意义
瞒天过海是三十六计的第一计。所谓“瞒”,即隐瞒,“天”,天子。愿意是说瞒着皇帝,让他平稳的过海,后来指把秘计隐藏在暴露的事物之中,巧妙的利用人们司空见惯的错觉,来达到自己想要的目的.
瞒天过海是一种示假隐真的疑兵之计.在战争中,它是一个利用人们存在常见不疑的心理状态,进行战役伪装.隐蔽军队集结和发起进攻企图,以期达到出其不意的计谋.出奇制胜。
计名由来
本计的计名出于一个传说。相传唐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唐太宗李世民率军30万御驾亲征高丽国。这一日,太宗来到海边,对怎样才能渡过大海发起愁来。前部总管张士贵见状,赶忙与众将商量对策,只有部将薛仁贵于情急之中想出了一个主意,说道:皇上担心大海阻隔,难于征伐高丽,我今有一计,定叫大军平安渡过大海,取得东征的胜利。
几天后,张士贵领着薛仁贵一道拜见唐太宗,奏道:今有一位老人,精通干海之术,能将海水变干,可帮助我军东征成功。太宗听说有此神奇之人,龙颜大悦,立即令张、薛二人带路,前去会见老人。于是君臣三人,在薛仁贵引领下,穿过一条由帷幕遮蔽的通道,来到一个住处。只见这里绣幔锦彩、茵褥铺地、百官迎候。太宗召见令老人,夸奖令他的法术,并且大张筵席,召集臣与老人一同宴饮作乐……过了许久,忽闻风声四起,涛声如雷,杯盏倾倒,周围一片摇晃,太宗询问缘由,近臣便揭开帷幕让太宗看,只见大海茫茫,水天一。太宗问道:这是什么地方?为何如此波涛汹涌?这时,张士贵、薛仁贵才从实奏道:这是为臣用的“瞒天过海”计,得一风势,30万大军已经渡过大海,就要到达东岸了。这就是传说薛仁贵用的“瞒天过海”计。可见,这里所说的“天”,本意是指的天子,所谓“瞒天过海”,是指哄瞒着天子在不担惊受怕的情况下,平安地渡过大海。以后,人们把“瞒天过海”作为用兵打仗三十六计中的第一计。
按语
古人按语说:阴谋作为,不能于背时秘处行之【1】。夜半行窃,僻巷杀人,愚俗之行【2】,非谋士之所为也。
解释:
实施计谋诡计,不能在不适当的时间和隐秘的地方偷偷进行。半夜里偷东西,在僻静的小巷里杀人,这些愚蠢低下的行为,是真正的谋士所不屑为的。
注释:
【1】不能于背时秘处行之:背时,趁着没人在的时候。秘处,隐秘之处。全句意为,(机密的谋略)不能在背着人的时候或者是隐蔽之处进行。
【2】愚俗之行:愚,愚蠢。俗,庸俗,鄙俗。全句意为,这是愚蠢、鄙俗的人的行为。
启示
如果以为已经防范得十分周密了,就容易麻痹大意,松懈轻敌;经常见到的事物,看惯了,便不会产生怀疑。岂不知,阴谋诡计往往隐藏在明摆着的事物中,并不与公开的形式相矛盾。有时候,所谓“正大光明”之中反而暗伏着不可告人的机密。瞒天过海可以这样来解释:当防备十分周密的时候,就容易麻淠大意:平时看惯的.往往就不再怀疑了.把秘密诡计隐藏在公开的行动中.而不是和公开的形式相排斥.非常公开的往往蕴藏着非常机密的事物里。
瞒天过海是一种示假隐真的疑兵之计.在战争中,它是一个利用人们存在常见不疑的心理状态,进行战役伪装.隐蔽军队集结和发起进攻企图,以期达到出其不意的计谋。
瞒天过海一计之所以能成功,就在于它把最秘密的阴谋隐藏在了公开的行动中,所以常常不容易被人察觉,而如果对这一计疏于防范,甚至可能有性命之忧。计谋之所以能够成功,还在于就在于它利用了人性中的弱点,而瞒天过海之一计正是利用了人们在防备周密或者处于优势地位的时候,容易马虎大意的心理。
用计关键
瞒天过海的关键在于一个“瞒”字。瞒得过则大功告成,瞒不过则弄巧成拙。但是,“瞒”不知最终的目的,而是“过海”的必要手段。此计中的“天”指对自己构成威胁的对象。
只要善于抓住“天”的弱点施谋设计,使得的“天”变成聋子和瞎子,用“瞒”解除了“天”的威胁,过海就不是难事。
用于经营赚钱,其技巧和方法的基本思想是用“欺骗”的手段暗中行动,将你赚钱的企图隐藏在明显的事物中,以达到自己的目的。因为一般人对司空见惯的事物,往往不会怀疑,此计就是利用人们的这一错觉,来掩盖自己的真正意图。
再就是日本味精商在经销味精销路不景气的情况下,他们将味精瓶上的小孔由直径1毫米扩大到1.5毫米,在消费者没有察觉的情况下,一倒就用多了,这样就大大增多了味精的销售量。这“瞒天过海”之计,是最常见的,也是用得最多的。正因为如此,很容易被人们忽视,从而使各商家在销售中容易实施,达到其推销产品、占领市场的真实目的。
计策种类
1、阳奉阴违。表面上顺从,暗地里不从。是对方失去警觉,创造有利的条件。
2、制象。抓住对方的弱点,制象迷雾,以假乱真。
3、转移视听。把对方的注意力转移到别处,,是对方不知道自己真正的意图。
4、隐迹潜踪。《孙子兵法》》说,“形人而我无形”、即用欺骗的手段是对方暴露企图,而自己不露行迹。自己无形而对方有形当然无往而不胜。
经典实例
信陵君窃符救赵
公子无忌是魏昭王的小儿子,魏安王的异母弟弟。昭王去世后,安王继位,封公子为信陵君。
公子为人仁爱而尊重士人,士人无论是才能高的还是差的,都谦逊而礼貌地结交他们,不敢以自己的富贵(身份)慢待士人。几千里内的士人都争着归附他,招来食客(竟达)三千人。这时候,诸侯由于公子的贤能,又有很多食客,十几年不敢兴兵谋取魏国。
魏国有个隐士名叫侯赢,七十岁了,家境贫寒,是大梁夷门的守门人。公子听说这个人,前
往邀请,想送他厚礼。侯嬴不肯接受,说:“我几十年重视操守品行,终究不应因做守门人贫困而接受公子的钱财。”公子于是摆酒大宴宾客。(宾客)就坐之后,公子带着车马,空出左边的座位,亲自去迎接夷门的魏国是现在的哪里侯生。侯生撩起破旧的衣服,径直登上车,坐在左边的上位,并不谦让,想用这(一举动)来观察公子(的情态)。公子手执辔头,(表情)愈加恭敬。侯生又对公子说:“我有个朋友在街市的肉铺里,希望委屈(您的)车马顺路拜访他。”公子便驾着车马进入街市,侯生下车拜见他的朋友朱亥,斜着眼睛偷看(公子),故意地久久站着与朋友闲谈,暗中观察公子(的表情)。公子的脸更加温和。这时,魏国的将相、宗室等宾客坐满了厅堂,等待公子开宴。街市上人们都观看公子手拿着辔头。随从的人都偷偷地骂侯生。侯生观察公子的脸始终没有变化,才辞别朋友上车。到公子家中,公子引侯生坐在上座,把宾客一个个介绍给他,宾客们都很惊讶。酒兴正浓的时候,公子起身,到侯生面前祝酒。侯生于是对公子说:“今天侯嬴为公子(打算)已经足够了。侯嬴(我)本是夷门的守门人,公子却亲身委屈车马去迎接我,在大庭广众之间,(我本)不应该有过访(朋友)的事情,现在公子却特意地(同我)去访问朋友。然而,侯嬴是为了成就公子的名声,才故意使公子的车马久久地站在街市里,借访问朋友来观察公子,公子(的态度)却愈加恭敬。街市的人都以为侯嬴是个小人,而以为公子是个宽厚的人,能谦恭地对待士人。”于是酒宴结束,侯生便成为上等宾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