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雎不辱使命》课文详细解析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秦王派人对安陵君说:“我想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该会答应我吧!”)[秦王:即秦始皇嬴政,当时他还没有称皇帝。易:交换。安陵:当时是一个小国,在现在河南鄢陵西北,原是魏国的附属国。安陵君:安陵国的国君。其:句中用来加重语气的助词。许:答应。]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安陵君说:“大王给予恩惠,用大的换小的,很好;虽然如此,但我从先王那里继承来的封地,(我)愿意始终守护它,不敢交换!”)[加惠:给予恩惠。加,施加。甚:很,副词。善:好。虽:虽然、即使,连词。然:这样,代词。于:从,介词。愿:希望。弗:不,否定副词。]秦王不悦。(秦王(很)不高兴。)[悦:高兴,愉快。]安陵君因使唐睢使于秦。(安陵君于是派遣唐睢出使到秦国。)[因:就,于是。使:前一个是“派”,后一个是“出使”。于:到,介词。]
【句段分析】劈头即自称寡人,足见秦王对安陵君的轻慢。
“其”字活现出秦王的盛气凌人。
安陵君识破,婉言拒绝,态度和言辞都十分婉和,但不是卑躬屈膝,而是婉辞,陈理为据,态度坚决。
第一段:写唐雎出使秦国的背景。主要描写秦王使者与安陵君的对话,说明秦王与安陵君的矛盾趋于激烈。
秦王谓唐睢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秦王对唐睢说:“我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不听从我,为什么呢?)[谓……曰:对……说。听:听从。何:为什么。也:语气助词,表疑问,可译为“呢”。]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况且秦国灭掉韩国和魏国,而安陵君凭借方圆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是因为我把安陵君看做忠厚长者,所以没有打他的主意呀。)[且:况且,连词。以:凭,凭着。错意:置意。错,能“措”。]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现在我用十倍的土地,让安陵君扩大领土,可是安陵君违背我的意思,是轻视我吗?”)[请:让人做某事。广:形容词活用作动词,扩充。于:给,介词。逆:违背。与:疑问语气助词,相当于“吗”。]唐睢对曰:
“否,非若是也。(唐睢回答说:“不,不像(您所说的)这样。)[若是:像这样,如此。]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安陵君从先王那里继承土地就要守住它,即使(是)千里的土地(也)不敢交换,何况只是五百里呢?”)[岂:难道、何况,副词,表反问。直:只,仅仅。哉:语气助词。]
【句段分析】“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俨然胜利者的口吻,于委婉中露出威胁之意。
以“灭韩亡魏”来炫耀自己的军事实力,企图迫使唐雎屈从他的意志,透露出他完全可以用武力来吞并安陵的意思。
“长者”“不错意”是为了麻痹对方,表现出秦王的狡诈。
魏国是现在的哪里“逆寡人”“轻寡人”,这是对安陵君的质问,态度严厉、骄横。
“岂直五百里哉?”是反问句,并以“千里”对“五百里”,比安陵君的回答更为坚定有力,不给对方留有一点余地。
第二段:矛盾的发展,唐雎与秦王正面斗争的开始,面对秦王的骄横狡诈之态,唐雎沉着应战,态度明朗,坚决抵制秦王的,表现出维护国土的严正立场。
秦王怫然怒,谓唐睢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秦王气势汹汹地发怒了,对唐睢说:“你也曾经听说过天子发怒的情景吧?”)[怫(fú)然:盛怒的样子。公:相当于“先生”,古代对人的客气称呼。亦:也。尝:曾经。]唐睢对曰:“臣未尝闻也。”(唐睢回答说:“我不曾听说。”)[对:回答。未:不]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秦王说:“天子之怒,就会人死百万,血流千里。”)[伏:使动用法,“使……倒下”。流:使动用法,“使……流”。]唐睢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唐睢说:大王曾经听说过平民发怒吗?)[布衣:平民。古代没有官职的人都穿布衣服,所以称布衣。]秦王曰:“布衣之
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秦王说:“平民发怒,也(不过是)摘了帽子,光着脚,用头撞地罢了。”)[免冠:摘了帽子。抢(qiānɡ)地:撞地。徒跣(xiǎn):光着脚。]唐睢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唐睢说:“这是平庸无能的人发怒,不是有才能有胆识的人发怒。)[庸夫:平庸无能的人。士:有才能有胆识的人。]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那专诸刺杀吴王僚(的时候),
彗星的尾巴扫过月亮;)[夫(fú):发语词,引起议论或说明。专诸:春秋时吴国人。王僚:吴国国君。公子光想杀王僚自立,就使专诸把匕首藏在鱼肚子里,借献鱼为名,刺杀了王僚。]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聂政刺杀韩傀(的时候),(一道)白光直冲上太阳;)[聂政:战国时韩国人。韩傀:韩国的相国。韩国的大夫严仲子同韩傀有仇,就请聂政去把韩傀刺杀了。]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要离刺杀庆忌(的时候),苍鹰扑到宫殿上。)[要离:春秋时吴国人。庆忌是吴王僚的儿子。公子光杀死王僚以后,庆忌逃到卫国,公子光派要离去把他杀了。仓:通“苍”。]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这三个人,都是平民中的勇士,心里的愤怒还没有发作出来,上天就降示吉凶的征兆,(现在,专诸、聂政、要离)加上我,将成为四个人了。)[休祲(jìn):吉凶的征兆。休,吉祥。祲,不祥。与臣而将四矣:(专诸、聂政、要离)加上我,将成为四个人了。这是唐睢暗示秦王,他将效法专诸、聂政、要离三人,刺杀秦王。]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如果有才能、有胆识的人要发怒,(则)倒下尸首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的人(将要)穿白戴孝,今天就是这样。”)[若:如果。必:果真。缟素:白的丝织品,这里指
穿丧服。]挺剑而起。(说着拔出宝剑站起来。)【句段分析】秦王被激怒,不再有任何掩饰,直接拿“天子之怒”来威吓唐雎,骄横不可一世之态毕现。
用“布衣之怒”来与“天子之怒”对抗。
秦王对“布衣之怒”极度蔑视的态度,跟他前面所说的“天子之怒”形成鲜明对比,再次显示了他的骄横和狂妄。
唐雎以“士之怒”反击秦王的“天子之怒”,形成鲜明对比,唐雎毫不示弱,愿意效法他们。
唐雎一连列举了三个“布衣之士”发怒所做出的震惊天地的事件,构成排比句式,言外之意表明自己跟专诸、聂政、要离这些有胆识的勇士一样,不畏强暴,敢于献身,这为他紧接着“挺剑而起”的行动作了有力的铺垫。
“伏尸二人,流血五步”,以“二人”对秦王所说的“百万”,以“五步”对“千里”,对秦王进行了极为有力的回击,不给他一点喘息的时间,气氛之紧张,令人屏息。最后,“挺剑而起”,紧紧逼住秦王,这更是秦王所始料不及的,
于是精神防线完全被摧毁,只好认输。
第三段:写唐雎用“士之怒”反击秦王的“天子之怒”,这是斗争的高潮。
秦王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秦王变了脸,挺身跑着向唐睢道歉说:“先生请坐!哪里(严重)到这(地步)!)[挠:变了脸。挠,屈服。长跪:古人席地而坐,坐时两膝着地,臀部靠脚跟上。跪时耸肩挺腰,身体看上去要比坐着时长了一些,所以叫“长跪”。谢:道歉。何:哪里。至:到,发展。此:这样,代词]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我明白了:“韩国、魏国灭亡,而安陵却凭着方圆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的原因,只是因为有先生啊。”)[谕:明白,懂得。夫:发语词,可不译。徒:仅,只。以:因为、由于,介词。……者,……也:固定格式,表判断。]
【句段分析】“挠”的表情描写和一“长跪”的动作描写,活现出了秦王前倨后恭的丑态,说明专横霸道的统治者是欺软怕硬、内心虚弱的。
秦王的话,道出了唐雎对于安陵的重要意义与作用。这句话出自骄横的秦王之口,相比之下,更显示出唐雎有智有勇、胆识兼备。
第四段:本段是故事的结局,写秦王请降。描写的内容其实已经没有什么斗争,只不过是在风过气清之后,于众目睽睽之下,让秦王来请降。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