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淮安市,古名:淮阴、楚州、清江浦、清江、清河、古楚,位于江淮平原东部,京杭大运河与古淮河在淮安交汇,历史上是漕运枢纽、盐运要冲,驻有漕运总督府,明清鼎盛时与六小灵童苏州、杭州、扬州并称为运河沿线的“四大都市”,有“运河之都”之称。淮安的文化特也因处于南北交汇点具有文化融合的特,形成了独具特的淮安文化。
一、运河文化
    漕运以盐粮为主,而粮食和盐都是国民最基本的生活资料,是中华王朝的命脉所在。作为明清两代融“漕、河、盐、榷”四大重地于一身的淮安繁华一时,康熙、乾隆六次南巡均驻跸此地,是名副其实的“运河之都”。
1、水利文化
    淮安段大运河的开凿、治理和相关治河保运衙署的兴废过程,以及相关闸坝等水利设施的兴废过程是淮安历史不能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古至今,淮安一直是大运河上的枢纽城市,也是水利设施工程最多的一段。清康熙时,河道总督行馆设于淮安清江浦。清代雍正后,江南河
道总督署设在淮安。
2、漕运文化
    隋代开南北大运河,唐代中后期,开始大规模地进行漕粮和漕盐运输,北宋时漕运量大幅增加,南宋时南北漕运受阻。明、清时漕运为最盛。一千多年的漕运文化反映了漕运的政治、经济制度、与漕运有关的漕船制造文化以及与漕粮运输装卸地点相关的漕运码头文化和与漕粮储存、转搬相关的漕仓文化等。
3、淮安城市商业文化
    由于淮安一直是运河线上的一座枢纽城市,因此淮安商业文化很丰厚,并且打上大运河的烙印。唐、宋时淮安商业就很繁荣。明、清时漕运总督署、清代河道总督署,明、清淮北盐运分司、税关的设立和造船厂、漕粮转搬仓建成后,淮安商业达于鼎盛期。
4、榷关文化
    明清时淮安的商品贸易非常发达,朝廷为了保证商品税的征收,在淮安设立税关。淮安关
是运河沿线的重要税关之一。淮安税关折射出明、清时期封建社会的税收制度,其文化遗存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
5、运河宗教文化
    淮安历史上的水神崇拜很兴盛,建有很多庙宇祠堂,如淮渎庙、陈潘二公祠、惠济祠、栗大王庙、风湖大王庙、金龙大王庙等,除史书有相关记载外,今还有若干遗存。
6、淮安漕盐文化
    淮安历史上既是淮北海盐的重要产地,又是主要的集散地。产盐历史可溯至先秦,经营管理有记载的为唐代。明清时的河下,清道光后的西坝皆因是食盐的集散中心而繁荣。涟水、楚州、淮阴等地都曾有重要的盐业管理机构。
二、湿地文化
    淮安市境内有全国五大淡水湖之一的洪泽湖,湿地资源丰富。据统计淮淮安全市有各种鸟类共计194种、隶属l7目34科,包括大鸨、丹顶鹤、白鹳、黑鹳、中华秋沙鸭、金鵰等珍稀
鸟类。随着淮安湿地自然生态环境的改善,将为周边的城市、乡村、农业、旅游等行业的发展带来新的契机
三、曲艺文化
    淮安人文历史深厚、曲艺文化发达,主要地方剧种是淮剧和淮海戏。除淮剧和淮海戏外,还有金湖秧歌、淮海锣鼓、提线木偶、乡人傩十番锣鼓径口高跷等曲艺流传,整体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形成了淮安特有的曲艺体系。
1、淮剧
    淮剧流行于苏北盐城、淮安一带,还有宝应、兴化等扬州部分地区,流行的地区绝大部分属当时淮安府管辖,因此定名淮剧。起源于清道光至光绪年间,是众喜闻乐见的地方剧种。
2、淮海戏
    旧称“淮海小戏”,是江苏省地方剧种之一。流行于宿迁市、连云港市及淮安市、盐城市的
部分地区。始于清末,先以地摊形式演出,后搬上舞台。源出于海州、沐阳、灌云一带流行的“拉魂腔”,曲调质朴优美,以拉魂腔见长;因以三弦伴奏,又称“三括调”。早期是沿门说唱民间故事的“门头词”,清道光十年(1830)后,艺人自由结班发展为打地摊演出小戏,剧目以反映民间生活的小戏为主。
3、淮海锣鼓
    淮海锣鼓又叫工鼓锣、公鼓锣,是徐淮盐连地区历史悠久的曲种。淮海锣鼓形成于晚明,自清代中叶盛行而至今不衰,是淮阴独特的一种融说唱于一体的艺术形式,深受苏北人民的喜爱。淮海锣鼓演出形式简单,不受时间场地限制,演出时一人、一鼓、一锣,每逢集市日都有民间艺人搭班演出。由于其说唱道具简单,田边、场头常常见到他们的身影,为活跃繁荣农村文化生活作出了重大贡献。
4、马灯舞
    马灯舞是淮阴地方众自娱自乐的一种民间舞蹈形式,主要流传在洪泽湖北岸方圆百里地区。相传起源于汉代,流传久远,影响深远,地域广泛,具有浓郁的地方特。马灯舞主要
以走和跳为主,阵容大的时候还带有队列变化,舞蹈中有“梅花阵”、“北斗七星阵”、“八卦阵”、“十面埋伏阵”等,相传这些阵法与古代兵阵相通。
5、博里农民画
    安农民业余爱作画,田头地上,灶壁屋墙,随时画上几笔,内容除传统的吉祥如意之类外,多与农民生活密切相关。1949年后改在纸上作画,逐渐发展为农民画,以楚州区博里镇为最普遍。他们建立农民画院,男女老幼从个人作画发展为画室集体作画,相互切磋技艺,形成了独特的风格。作品题材以劳动场面、丰收场景、乡村生活、四季美景、乡情亲情为主,充满浓郁的乡村气息和鲜明的地方风格。
6、径口高跷
    淮安市楚州区径口镇特有的民间艺术品牌。起源于当地先民修造渔船的劳动实践,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径口高跷根据脚到地面高度的不同,分为文跷和武跷两种,文跷善于列队行进,展示各种奇人怪兽的表演,武跷则长于武打格斗、翻腾跳跃,给人以奇、秀、险的艺术享受。
四、饮食文化
    淮安为淮扬菜发源地,历经千年而不衰,始终贯彻这强烈而鲜明的区域美食文化传统。
1源远流长的饮食文化。
  淮安美食文化源远流长,有据可考的历史可以上溯到距今六七千年的“青莲岗文化”,隋唐时期,淮安地区就已形成了具有明显特的饮食文化体系。清朝时期,作为大运河沿岸的重要城市,淮安是全国漕运、盐运的中转地和南河总督府所在地,经济空前繁荣,这促使淮安饮食加速发展成了在全国有重要影响的地方菜系。新中国成立后,淮扬菜用于国宴。 
2种类齐全的物产资源。
  淮菜与淮安优越的地理位置关系密切。淮安气候温和,物产丰富,运河纵贯,湖泊星罗棋布,水渠交叉如织,以河湖时鲜为最,提供了难以胜数的水鲜,如鱼、鳖、虾、蚬,鸭、鹅、野鸭、雁等。其中鱼的品种特别多,如草、鲢、鳙、鳊、鳅、鲤等。繁多的原材料配以精湛的技艺,成就了声名远播的淮扬菜美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