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赖秀宝(福建林学院图书馆,福建南平353001)
20世纪上半叶阅报社借阅活动概述
[关键词]文化史;阅报
[摘要]概述了20世纪初期我国各地阅报社的兴起及活动状况,并对其历史
作用进行了评价。
[中图分类号]G1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214(2001)02-0066-03
一、阅报社兴起的原因
阅报活动之所以能够轰轰烈烈地兴起于20世纪初,其根本原因在于帝国主义侵略所引发的强烈的民族危机。由危机感而引发了民族意识的觉醒,由民族意识的觉醒而迫切地寻求出路。从半个多世纪欲求振作而不能的教训出发,把启迪民智、提高国民素质当作谋出路的基础,成为朝野士大夫的共识。1901年初,
针对清廷变法上谕而提出的/江楚会奏变法三折0,不但揭开了清末10年变法序幕,而且成为阅报活动兴起的契机。
在清政府/改革旧制0的推动下,教育、兵制、司法、财政、币制、工商、邮政乃至思想文化和政权组织形式等等,都出现了资本主义性质的变革。这股变革潮流也刺激了报业的发展,1890年至1901年的
见的是大多数译者名称标上/沙门0,但也遇到较复杂的显然是荣誉称号。德慧的称号有/智昭帝师0。也遇到了这个称号的另外的叫法/智光国师0、/智清国师0和简称/国师0。这位德慧还有个称号是/启智法师0。复杂和相当见长的是上面提到的(周)慧海的封号/显密法师功德司副0。有点不清楚的是义清的称号/汉三藏法师0。慧照这个法名尽管很流行,但他的称号简短,为/大德0。
西夏国翻译和传播宗教著作的最大中心是/兰山0,但是在黑城西夏文遗书的译经僧中只有一位是兰山僧人,这就是德慧。在西夏文书中同时还提到其它的两个中心:金光山和玉云山。
西夏文遗书中非佛教文献的译者名我们一个也不知道。间接地可以认为,西夏宰相和学者斡道冲是黑城发现的西夏文译本5论语6的译者和注释者,但没有直接的证据。
西夏校订者职位多半由皇帝提任。这当然不意味着皇帝本人要校订这本或那本书,而主要只是表明皇帝促进了书的出版。但像仁孝那样学识渊博的皇帝亲自校订几本书也是完全有可能的。
通常标明校订者,有时候其放在校订者的名字前面再加个语气词表示/重校0。有时在其后加一个字。在某些场合,有时不提校订者的名字,只标明将书校订了几次。见到的有/校订一遍0和/校订三遍0。
如上所说,校订者多半由皇帝担任,但是在个别场合也确有极少数社会地位高的人担任过这个职务。这首先要指出我们已知道的/沙门德慧0。还提到过两个人,大概不是僧人(因为既没有相应的称号,也没有法名),都姓一样的姓。
因为绝大部分佛教文献是从其他语言(梵文、吐蕃文和汉文)翻译的,其作者也就是相应的外国人。然而,可以指出某些常见的西夏文或者据外国作者引文编撰的西夏文的作者和编者是党项人。/编0的前面有撰者的名字,在多数情况下他们是僧人。其中有我们已知的德慧,此外还记载了一位兰山人/国师法狮子0,克恰诺夫认为他不是编者,而是该书的作者。独立完成西夏文宗教作品的作者还有我们已知道的/金光山沙门慧护0、/沙门宝源0。/沙门宝t0,显然也是/宝源0。
5新集慈孝记6的编者是曹道来。他还作为另一部宗教作品(此书名的确切含义不详)的编者被记录过。僧人慧明编了5三世属明言集6。其他编书文的僧人可以指出/义坐0,他的称号是/大德0;僧人/仔丑0的称号是/法师0。世俗作者中有著名的西夏文)汉文辞典5掌中珠6的作者骨勒茂才,还有嵬名瓦。
[作者简介]李习文(1958-),男,先后毕业于北京大学图书馆学系函授专科和中央党校经济管理专业,现为宁夏社科院情报研究所所长,副研究馆员。发文20余篇,参编著作12部,主持省级课题1项,参与多
项;景永时(1959-),男,1982年毕业于兰州大学历史学系。现为宁夏社科院副研究员。合作出版著译多部,发表论文多篇。
[收稿日期]2000-08-31[责任编辑]张京生
# 66 #
12年间,问世的报刊约180余家,但1902年至1911年的10年间,新创办的报刊则有970余家,这些报刊为阅报活动的开展提供了物质条件,促进了阅报活动的兴起。
随着报刊业的蓬勃发展,报刊上陆续发表了一些有关阅报有益的文章,如杨鉴堂5总论新闻报纸有十益说6等。20世纪初年,杭州、嘉兴、分水、余姚、锦州有人买报分送,有些政府官员或士绅出面发布文告劝阅报,如/山西抚台扎饬阅报0[1],/毓将军朗近复谕饬工巡各局人员一体购阅0[2]等,以求/广开风气,启发民智。0至10年代,又有些政府官员申办阅报组织,如5山东诸城县朱太令设立阅报馆禀6等。这些于阅报活动的发生和发展都起到了促进作用。
二、阅报社借阅活动概况
本文所讲的阅报活动指的是20世纪上半叶以官吏或士绅阶层为主体,以城乡普通众为对象,不以是否具有相应的名称和由什么样的人主办为限,不是图书馆举办的免费提供报纸期刊以及书籍供公众阅览的
活动。
阅报活动大多有固定的场所,规模较大者还有完备的章程、固定的办事人员和组织机构,名称繁多。或曰阅报社,或曰阅报所,或曰阅报馆,或曰书报社,或曰藏书阅报室,或曰阅报处、阅报公所等。这些名称前常冠以益智、集益、启智、益闻、广益、爱、普爱等词,从这些词的涵义我们不难看出当时开展阅报活动的宗旨。
阅报社在各省分布不均,多少不等,但大体以京师为中心,向周边地区散射,越靠近中心,密度越高。北京最为活跃,先后开设阅报社近40处。1905年5大公报6号召天津加以仿效,1908年2月署两江总督端方又提出江宁一带也宜/仿照天津办法0,开展阅报活动。京师加上直、奉、晋、豫、鲁五省,阅报社数量占全国的63.8%。从已知文献看,本世纪初年至辛亥革命时是阅报活动的盛期,据统计,至1916年时,京师和各省的公众阅报社计有1817处之多。国民政府大学院1928年也曾通令全国广设民众阅报处。至30年代,南京民众阅报处、济南民众阅报所、山西省立民众教育馆第一民众书报处、天津市立民众教育馆民众书报阅览所等都办得颇有成绩,抗日战争爆发后,各地的阅报社已为数不多,虽然20年代末至30年代的阅报活动和本世纪初的阅报活动,在主办者上已有所不同,但它们之提供报刊由公众阅览这一点职能并没有改变。
各阅报社存在时间的长短,报刊中反映甚少,但阅报社仅依靠个人投资、集体捐款或团体合资,缺乏固
定的经费,所以可以断定各阅报社的生存时间难以长久。当然,没有固定经费来源只是阅报社难以长久生存的原因之一,也有的阅报社因管理不善而被撤销的,如:/江省原设有阅报所两处,办理未能尽善,近经扬慰农太史公等,清程抚撤去,改设一宣讲所。0[3]
三、阅报社主办者与经费来源
20世纪初十年出现的阅报社,有私办、公办和公私合办几种形式。5东方杂志61904)1908在出版的第1)5卷里,共有13期刊载过55则有关各地设立阅报社的报道。涉及11个省、36个府县和京师的11处地方。从对它的分析统计中可知,私办的阅报社占85.45%。主办者有县太令、府尹、女士、留学生、刺史、志士、商人、太守、资产阶级革命派等。资产阶级革命派创办的暹罗中华阅书报社、新加坡华侨中按方言划分的书报社、武昌的科学补习所和日知会、福建桥南社、益闻社、江西易知社等组织的阅报社、林森、吴铁城在九江创办的浔阳阅书报社等。公办和公私合办的阅报社占14.55%。公办者多系公益团体、地方机关附设或分设,如/东省学务处前,在省城四关四隅分设阅报处八所0[4],/济南某君近于翟家牌坊设一齐鲁时报,并附设阅报处0[5]。
1916年以后的有关文献中,有的明确规定民众阅报事务所隶属于县教育局,有的把阅报所主任月薪分为三等三级,有的规定了开办费和经费,有的明确阅报所为民教馆或图书馆附设,这些资料表明阅报社起先大多私办,后来转为公办。
至于各阅报社的经费来源可以这样概括:早期的阅报社经费来源以捐款和会费为主,官拨为辅,后期的阅报社经费来源以公款支持为主,1916年以前的文献记载着/解中集资,广储书报0、/由中西友人量力捐助0、/统由创办人认捐0[6],/凡本社所有一切费用,均由捐款中开销0[7]等。这些都说明了当时的阅报社经费来源是捐款和会费,但是,也有少数阅报社是靠官拨款项支持的,如/本所开办费及每月房租、茶水、添购图籍,仆役工食等资,均由本府专任0, /拟将考试卷资一项担任经费云0[8]。这都表明后期的阅报所经费大多由公款支拨。
四、阅报社规章
阅报社规章,大体上可分为两类:一类是阅报社自订的章程,另一类是有关领导部门制订的有关阅报社工作组织方面的章程。阅报所自订的章程包括如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开放时间。阅报社每日开放,但开放的时间长短不一,短者2)4小时,长者多达14小时,更多的是7)9个小时。
2.服务对象。阅报社大多面向公众,但有的阅报社规定了其服务对象,如/入会塾师各赠以邻阅书报券0[9],/将设女阅报处一所,任令妇女入内观
#
67
#
览0[10]等。
3.阅览规则。阅报社的阅览规则大都随阅报社成立即行规定,内容各社略同,大抵是规定不得闲谈,禁止喧哗,爱惜报刊,损失罚赔,注意卫生等几个方面。也曾有过一些特殊条款。首先是有关烟茶等的规定,如/备茶水座位,不取分文0[11],这些是1950年以前的规章中所载,以后未再见。吸烟则明确被禁止;其次是开架与否,有这样几种情况:一是闭架,如/不及擅自取阅0;/由经理报章之人收发0。另一种是开架,如/任人阅看0[12];/任人入社取阅0[13];再次是外借与否,除日知会阅书报处规定/几捐款会友,欲借书归阅者,由司公报人挂号限期归还0;[14]外,其余都是概不借阅。
有关领导部门制订的有关阅报所工作组织方面的章程,最先出现的可能是5湘教育司制定阅报社暂行通则6。20年代以后出现较多,如直隶教育厅1925年发布的附设书报阅览室通告及规程。5北平市社会书局考查市立图书馆教育馆阅书报处民众茶社暂行办法6等,这些章程的内容大体上是目的、隶属、受托条件、任务、编制、资格、任免、待遇、经费、设备、书报选择标准、开放时间、统计、报告诸项,从中可见,这里所说的阅报社仍是由教育厅或民众教育馆领导的公办民众阅览场所,其任务是/办理民众阅报及报纸揭贴牌等事项0,事实上后来大多是书、报、刊共同阅览。
五、阅报社组织管理
关于阅报社的组织,私办者有的是学会倡办,有的是个人兴办,有的是/纠合同志0举办。章程或有关文献中大多没有提到工作人员情况,特别是早期的。5北京日新阅报处的创办章程6中提到:同社诸人,兼理书记,一概不支薪水,以节经费0[15]。私立的阅报社中可能都是职员兼职尽义务,工人专职支薪。因之,尽义务者人数就没有明确规定,有的地方也许就没有专职的职员,比如京师公众阅报所即属此类情况。后来,公办阅报处主任、事务员、工人都支薪或拿津贴。
公、私办阅报社的设备都较简单,一般是室内只设有桌凳。社内的管理也很简单,可能只限订购、收到、出纳、整理。
六、阅报社的活动方式
一般来说,阅报社只开展阅报活动,然而有的阅报社却兼有讲报功能,即将阅报和讲报合二为一。如北京的进化阅报社就/日则阅报、晚则讲报。0[16];直隶启智阅报社/并于星期日派人演说时事0[17]。有的阅报社除了阅讲外,还有其它活动方式,如北京、哈尔滨及浙江新城等阅报所,将文言报刊中关于时务者衍成白话文制成阅报牌,于通衢处逐日张贴悬挂;桂林阅报社添设俱乐部及教育研究所,开展娱乐活动和教育研究,并将各报要件译演白话到处赠;福州、苏州阅报社附设启蒙小学堂或简字班,免费授课,不取束修;四川绵竹益闻阅报公所廉价售阅报章;南昌普爱阅报社除报刊外另置书籍700余种,听
人浏览。
七、阅报社的历史功绩
阅报社是在我国近代图书馆尚未出现或为数甚少的情况下,为适应众需要自发举办的社会公益性文化设施。它经历了由私办转向公办的历程以后,最后融入社会教育系统。这是我国连续出版物管理的一个特殊阶段与分支。阅报社在我国历史上是有历史功绩的。第一,它在当时起到了广开风气、询开民智的作用;第二,有些阅报社特别是资产阶级革命派创设的阅报社,起到了集会同志、宣传革命的作用;第三,它将文言报刊中关于时务者演绎成白话文,有利于/五四0后的白话文的推广;第四,阅报社采用/任人观览0的开架方式,对其以后的面向社会的公众阅报活动及图书馆内的报刊阅览起到了启发作用;第五,它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将报刊与大量普通众结合在一起,从纵的方向上一直触及到文盲这一最低层次,增强了报刊涵盖能力,有利于报刊在社会生活中地位的提高;第六,有利于普及教育,提高国民素质。简言之,它向广大众传播了文化科学知识,促进了科技的发展。尤其有意义的是使连续也版物这一新兴文献类型广泛走向社会,显示了它不可磨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斯颐.清末10年阅报讲报活动评析[M].新闻研究资料,总第五十辑.103-122.
[2]江乃武.我国解放前的阅报所[J].中国图书馆学报,1996,(11).
注:[1]山西抚台札饬阅报.杭州白话报,1901 (19).
[2]5东方杂志6第2卷第4期5各省报界汇志6.
[3][6][7][8][15]5东方杂志6第4卷第11期5各省报界汇志6.
[10][12][13][16][17]5东方杂志6第3卷第9期5各省报界汇志6.
[4][5][9][11][14]5东方杂志6第3卷第10期5各省报界汇志6.
[收稿日期]2000-03-01[责任编辑]张京生
国师# 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