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腊八节
【篇一:中国14个传统节日】
每年农历的12月8日为腊八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腊八节正值隆冬季节,天气寒冷,因此俗话说:“腊八腊八,冻死叫化。”2010年1月22日,农历12月8日,星期日为2010年腊八节。
腊八节的来历
  把每年的最后一个月称为“腊”,有以下三点含义:
  一曰“腊者,接也”,寓有新旧交替的意思;
二曰“腊者同猎”,指田猎获取禽兽好祭祖祭神,“腊”从“肉”旁,就是用肉“冬祭”; 三曰“腊者,逐疫迎春”,腊八节又谓之“佛成道节”,亦名“成道会”,实际上可以说是十二月初八为腊日之由来。
  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修行深山,静坐六年,饿得骨瘦如柴,曾欲弃此苦,恰遇一牧羊女,送他乳糜,他食罢盘腿坐于菩提树下,于十二月初八之日悟道成佛,为了纪念而始兴“佛成道节”。
中国信徒出自虔诚,遂与“腊日”融合,方成“腊八节”,并同样举行隆重的仪礼活动。
腊八节的习俗 腊八粥
  腊八节喝腊八粥,在我国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最早开始于宋代。每逢腊八这一天,不论是朝廷、官府、寺院还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腊八粥。到了清朝,喝腊八粥的 风俗更是盛行。在宫廷,皇帝、皇后、皇子等都要向文武大臣、侍从宫女赐腊八粥,并向各个寺院发放米、果等供僧侣食用。在民间,家家户户也要做腊八粥,祭祀 祖先;同时,合家团聚在一起食用,馈赠亲朋好友。 腊八蒜
  老北京人家,一到腊月初八,过年的气氛一天赛过一天,华北大部分地区在腊月初八这天有用醋泡蒜的习俗,叫“腊八蒜”。泡腊八蒜得用紫皮蒜和米醋,将蒜瓣去 老皮,浸入米醋中,装入小坛封严,至除夕启封,那蒜瓣湛青翠绿,蒜辣醋酸香溶在一起,扑鼻而来,是吃饺子的最佳佐料,拌凉菜也可以用,味道独特。 腊八面
  我国北方一些不产或少产大米的地方,人们不吃腊八粥,而是吃腊八面。隔天用各种果、蔬做成臊子,把面条擀好,到腊月初八早晨全家吃腊八面。 腊八豆腐
鬼节是7月14还是7月15
  腊八豆腐是安徽黔县民间风味特产,在春节前夕的腊八,即农历十二月初八前后,黔县家家户户都要晒制豆腐,民间将这种自然晒制的豆腐称作“腊八豆腐”。
每年的4月4日或5日为二十四节气中的清明节,此时太阳到达黄经15度。《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三月节,此风属巽故也,万物齐乎巽,物至此时,皆以洁齐而清明矣。”故清明有“冰雪消融,草木青青,天气清彻明朗,万物欣欣向荣之意。”
清明节简介
  在二十四个节气中,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只有清明。清明节是中国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清明节被确立为国家法定节假日。
清明节,又称扫坟节、鬼节、冥节,与七月十五中元节及十月十五下元节合称三冥节,都与祭祀鬼神有关,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 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 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
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 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扫墓是清明节最早的一种习俗,这种习俗延续到今天,已随着社会的进步而逐渐简 化。扫墓当天,子孙们先将先人的坟墓及周围的杂草修整和清理,然后供上食品鲜花等。
清明节的由来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 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 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
每年农历的7月15日为中元节,俗称“鬼节”。中元节是道教节日,我们所熟知的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是上元节,十月十五日寒食节是下元节,都是中国的传统节日。
什么是中元节
  农历七月十五日,道教称为中元节,佛教称为盂兰盆节(简称盂兰节),民间旧称鬼节,七月半,在中国的不少地方都有相关的节日活动。
中元节的来历
  道教认为,三元是三官的别称。上元节又称上元天官节,是上元赐福天官紫微大帝诞辰;中元节又称中元地官节,是中元赦罪地官清虚大帝诞辰;下元节又称下元水官节,是下员解厄水官洞阴大帝诞辰。
  道教《太上三官经》云: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一切众生皆是天、地、水官统摄。中元节时,道教宫观如地安门火神庙、西便门外白云观为了祈祷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照例举办祈福吉祥道场。
佛教徒在中元节这一天要举行盛大的盂兰盆会。盂兰盆盛行于唐代;晚清年间,北京有八百四十多座寺庙,广济寺、法源寺、拈花寺、广化寺、嘉兴寺、长椿寺等寺 庙都会举办不同规模的盂兰盆会和中元法会。中元节期间,老北京还有举行制法船、放荷灯、莲花灯、祭祖、唱应景戏等习俗。中元节前后,现在仍在很多地方 流行烧纸钱,摆供品以祭奠逝去亲人的亡灵。
中元节的习俗
  在中国大陆、台湾、新加坡等国家与地区,中元节是一个相当重要的民俗节日,不少人会在农历的七月初一到七月三十日之间,择日举办祭祀活动,以慰在人世间游 玩的众家鬼魂,并祈求全年的平安顺利。较为隆重者,甚至请来僧、道诵经作法。也有人会在这段时间,请出地藏菩萨佛像放置高台、或请艺师扮演驱魔大神钟馗, 以消弭死者亡魂的戾气。
中元节前后(前三后四:即中元节的前三天或后四天),人们要烧纸钱,摆供品祭奠故去亲人的亡灵。
  相传农历七月,所有在阳世的亡灵,都归“大士爷”管理。这位神祇的来由有二:一是祂是观音大士的化身,故称“大士爷”。二是祂原为诸鬼的首领,因受观音大士教化而皈依其门下,从此被称作“大士爷”,成为护持中元普渡事项的神明。
  有的祭祀者为求隆重,会以纸扎出大士爷塑像,在祭祀期间,会将大士爷塑像放置供桌之前,以求祭祀顺利。大士爷样貌一般是:顶生二角、青面獠牙,高大威武,头上还有一尊观世音菩萨佛像,象征其代表慈悲的观音大士。
日本盆会
  日本的盆会在大城市七月十三日至十六日,在农村八月十三日至十六日进行。十三日前扫墓,十三日接先人鬼魂,十六日送,也有送中元礼物的习惯。
  每年冬至后的105天为寒食节,一般在清明节的前一到两天,又有“禁烟节”、“冷节”、“百五节”之称。因寒食节禁火,不许生火煮食,只能吃备好的熟食、冷食,故而得名。
寒食节是为了纪念谁
  寒食节是为了纪念春秋时期晋国的介之推,当时介之推与晋文公重耳流亡列国,割股肉供文公充饥。文公复国后,之推不求利禄,与母归隐绵山。文公焚山以求之, 之推坚决不出山,抱树而死。文公葬其尸于绵山,修祠立庙,并下令于子推焚死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后相沿成俗。相关典故:“之推绵山焚身”(割股奉 君)请阅读:寒食节的由来之节日故事
寒食节习俗
①禁烟冷食:寒食节古代也叫“禁烟节”,家家禁止生火,都吃冷食。但因国人追悯先贤之情执着,从东汉到南北朝屡禁屡兴,唐代皇家认可并参与。
④寒食插柳: 柳为寒食节象征之物,原为怀念介之推追求政治清明之意。早在南北朝《荆楚岁时记》就有“江淮间寒食日家家折柳插门”的记载,安徽、苏州等地还盛行戴芥花, 佩麦叶来代替柳枝。据各地史籍记载:“插柳于坟”、“折柳枝标于户”、“插于檐插柳寝灶间”、“亦戴之头或系衣带”、“瓶贮献于佛神”、“门皆插柳”,故 民间有“清明(寒食)不戴柳,红颜成白首”之说。
⑧寒食咏诗: 寒食节时,文人们或思乡念亲,或借景生情,感慨尤多,灵感顿生,诗兴大发,咏者甚多。据查,仅《全唐诗》就有唐玄宗、张说、杜甫、韩愈、柳宗元等名人名家 诗词三百余首,宋金元词曲也有一百余首,成为我国诗歌艺术中一枝奇葩。此外,寒食节时期还有赐宴、赏花、斗鸡、镂鸡子、牵钩(拔河)、钻木取火、放风筝、 斗百草、抛堶(瓦石器玩物)等许多活动,极大地丰富了我国古代的社会生活。
每年农历的七月初七是七夕节,又有“乞巧节”之称,类似于西方的2月14日情人节,是中国的传统情人节。2006年5月20日,七夕节被中国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