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剑舞表演风格发展流变
作者:刘学刚
来源:《艺海》2016年第06
        〔摘要〕中国古代剑舞历史悠久并拥有其自身特殊的风格特征和艺术魅力,从剑术到剑舞,本文选取古代剑舞发展的几个高峰期:从汉代唐代宋明清几个重要时期来阐释古代剑舞表演风格的发展流变,为当今古典舞剑舞的发展提供更多表演风格的史料依据。
        〔关键词〕剑舞表演风格发展流变
        中国古代剑舞源于剑术历经几千年的发展变化使得剑舞拥有其自身特殊的风格魅力和独特艺术品格,剑术艺术化的舞蹈处理升华到剑舞,成为古代服饰道具舞蹈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随着历史的大发展以及各个时期不同的人文背景剑舞的表演风格也发生着一定的流变。
        一、汉代剑舞的表演风格
        从夏商周到汉代,剑舞艺术慢慢形成了自身的表演风格特,古朴厚重下呈现出来的古拙品格,追求返璞归真的之感。到了汉代时期剑舞已经形成了成熟的舞台表演样式,是汉代百戏
道具舞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剑不仅是武器还是表演的舞器。汉代关于《剑舞》的记载是鸿门宴上舞剑的故事,在南阳汉画像石中剑舞(鸿门宴)呈现了在宴前舞剑,以便伺机刺杀刘邦的戏剧场面(见图1)。剑舞除了单人舞之外还有对刺双剑而舞。除此之外,当时的剑舞表演还和百戏相结合含有杂技的成分,有跳玩弄剑的表演形式,一手拿类似于球状物的物体,一手拿剑,两手抛向空中交替转换抛接,对剑技和表演能力等要求较高。
        从汉画像以及文献资料中可以看到汉代剑舞艺术古朴厚重粗拙的美感,通过夸张和奔放的动势造就了一种飞动之美,舞者往往重心较低,下盘稳重,在舞动过程中一般双腿也是弯曲的,使得下身底盘给予最大的稳定性和控制性,从而为上身的灵活多变的剑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动作幅度粗放,动势造型棱角分明,身体的占有空间较大。到了西汉时期铁剑逐渐取代了青铜剑(见图2),一般长约70.5厘米,最宽3.5厘米,锻造精良,剑身平直狭长,剑身横断面呈八面体。剑身比春秋战国时期加长了故在舞动时不会过于轻盈飘逸,而是给人一种厚重古拙的力量感,刺与砍的技法相结合。在汉代由于剑的实战功能有所降低,刀慢慢取代了剑的战场地位,同时礼仪性功能的提升及以舞相属舞蹈样式的兴起,使得剑正式成为舞具进入表演性领域,剑舞逐渐地在民间和宫廷的表演兴盛起来。
        早在先秦时剑舞表现在武王伐纣的武舞,汉代称为巴渝舞,到晋代改名宣武舞,是武士执剑而舞。晋人傅玄曾作《短兵篇》对此舞有形象地描绘:剑为短兵,其势险危。疾逾飞电,回旋应规。武节齐声,或合或离。这里描写的剑舞紧张惊险,动作迅速,挥剑相击,火星如闪电。此时的剑舞与剑术套路有着密切的关联性,是表演性质的剑术套路,舞剑使得剑术升华为艺术的表演层面。剑走轻,但到汉代由于人文思想的影响以及剑器的形制决定了此时的剑舞古朴厚重显示泱泱汉风的气势之感,主要来源于汉代人们对美的定格与变化的演绎,在纯洁、古朴、大气、厚重的表现中,折射着一种力量之感、动势之美。
        二、唐代剑舞的表演风格
        剑舞发展到唐代达到了一定的顶峰时期,持剑而舞成为了一种社会风气,宾客宴享之中常见舞剑助兴,杜甫、李白等很多文人都善舞剑,同时精通剑舞的文人墨客也很多。当时在
唐代裴旻舞剑、李白的唐诗和张旭的草书被人们成为唐代三绝。剑舞的快速发展使得剑舞的表现风格从汉代的古朴厚重转化为唐代的雄浑劲健,更加注重艺术的表现性和礼仪功能性,其主要表现:一是文人雅士喜爱舞剑,通过诗词来赞颂,以剑喻世,其中李白留下的九百多首诗中就有126处关于剑的描写,《玉壶吟》中有三杯拂剑舞秋月,忽然高咏涕泗涟等;二是有关剑舞的传奇人物故事很多如李白仗剑行天下,公孙大娘善演剑器舞;三是跳剑表演的盛行,追求飞剑之术,剑舞表演的技巧水平又有了新的提高,在日本《信西古乐图》中记载有索上跳丸、弄剑、弄玉、卧剑上舞等插图(见图3),从中可以看出唐时跳剑有了边顶边抛的复合动作,已有由单独抛接发展为头顶一剑,手抛五剑的表演形式。唐代时期剑舞的表演形式多样,洒脱劲健有力。
        在唐代剑器形制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长柄的,双手握柄的长剑,是官宦卫队或仪仗队武士用的;二是短柄,单手握柄的中长剑,短柄剑方便携带故在民间广为盛行,长柄剑在民间逐渐被淘汰,传到日本演变为了日本刀,而在中国则绝迹了;三是掷剑表演用的长剑和短剑,短剑即匕首,五寸左右,长剑三尺左右。剑器本体形制的不同使其表演风格和形式特点各不相同,作为健舞类代表之一的剑舞主要以短柄中长剑为主,动作矫捷雄健,节奏明快,技艺性强并结合一定杂技表演,运用大量的旋转、腾跳、抛掷、翻腾等高难度技术,唐代时
期代表性的剧目:《剑器舞》、《西河剑器》、《剑器浑脱》、《裴将军满堂势》等。古代春交性插图
        三、宋明清剑舞的表演风格
        在唐代的健舞《剑器》舞中基本上是单纯表现剑舞艺技,而到了宋代,在小儿队舞中的《剑器队》明显由情绪情节转化,运用剑舞之载体寓意其故事,配合朗诵来展示故事情节,剑舞从单纯的舞蹈艺术融入到了宋代歌舞大曲之中,从纯舞蹈向综合化、情节化、程式化的转变。在宋代提倡文官制度下提倡儒家学说,发扬忠义之道,故受宋代理学思想的影响,剑舞逐渐形成儒雅潇洒的格调,同时从唐末经五代到北宋,宋人大多信道,连宋徽宗都自称道君皇帝,当时道教思想影响深渊,剑也就成为道教的法器,成为道教仪式舞蹈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是将道家吐纳导引引入剑舞,使得剑舞技术技法有了很大的提高;二是形成了闲云野鹤、潇洒飘逸式的中国剑舞的风格特点。从汉代到唐、宋时期基本上形成了当今剑舞所追求的轻灵飘逸、儒雅柔婉的独特格调。
        明清时期剑舞艺术逐渐成为戏曲中常见的舞蹈形式,戏曲人物持剑而舞,在生旦净丑各行中皆有。戏曲女角表演剑舞是刚柔并济,不重竞技的炫耀,而是注重舞姿的美妙和身段的韵律。慢慢的剑舞成为戏曲舞蹈中的重要道具舞蹈之一,《清代燕都梨园史料》记述一名叫
福云的武生,善技击,所演《卖艺》、《三岔口》诸剧,兔起鹊落,矫捷绝伦。公孙大娘舞剑器,不得专美于前。在戏曲舞蹈中根据各个角的不同,有单剑和双剑,进而又分为男剑和女剑,男剑较长,女剑较短。剑舞与戏曲身段的结合,其剑舞又产生了走如龙、站如虎、轻如蝶、美如凤的特点,集中反映了戏曲剑舞中动与静、断与续、圆与曲、刚与柔、收与放的对立统一,它要求手、眼、身、法、步的有机配合,精气神的贯注,讲究匀称、对比、连贯、含蓄稳定、规整统一。具体在每个戏曲作品中又有所不同,文戏柔婉飘逸;武戏刚健雄浑,此时的剑舞完全为戏曲中的人物角塑造而服务的,丧失了自身独立的舞台表演形式,成为表演时所需服饰道具的一部分。
        “一舞剑器动四方,剑舞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剑法凌厉洒脱,凸显力量的巧变,身法灵动飘忽,展现人体的天造地合。经过几千的发展演变,其剑舞表演风格趋于稳定。经过上文的梳理分析,剑舞根据表演风格形式可以分为:一是宗教仪式中的剑舞,降妖除魔、辟邪镇宅之功能,讲究轻灵飘逸,追求神、剑、人三者合一;二是武舞中的剑舞,着重塑造帝王将相武士等人物角,讲究雄浑劲健,追求速度与力量;三是文舞中的剑舞,多为女子剑舞讲究典雅柔婉,追求阴柔之美。古代剑舞造型优美,招势迭逞、轻盈潇洒、吞吐自如、步法敏伐、轻灵稳健、敏捷多变、剑法规整清晰,身剑协调,故武谚有剑如飞凤、剑走美势、
剑似游龙之称。(责任编辑:翁婷皓)
        注释:
        1殷伟.中华千古文人的侠客之梦[M].中国文史出版社,北京,2008年版:114.
        2李珍、祝普文.论文《剑与剑舞》[M].文史知识,1998年第7期:66.
        参考文献:
        [1]殷伟.中华千古文人的侠客之梦[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8年版.
        [2]王宁宁.中国古代乐舞史下卷[M].山西:山西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3]李珍、祝普文.剑与剑舞[J].文史知识.1998年第7.
        [4]余凯亮.剑舞教学在古典舞学科中的功能与价值[D].北京舞蹈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