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屏东中学教学笔记
年  月  日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第二册
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四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第一部分:教案内容
【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
高一年级的历史学习,是学生在高中阶段学习历史的起点,也是关键。能否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念,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一定的历史思维,决定了学生历史学习的好坏。
由于我市初中历史采取开卷考的形式,导致学生对历史往往存在这样一些印象:历史是“副科”;是死记硬背,与现实联系不大;是无用之学……由于初中的基础不扎实,对于高中历史学习产生了不利影响。高中历史教材的编写采用了专题的形式,打破了时空的界限,但这一体例对教学有以下几点不利:⑴知识系统不完整,同一阶段不同历史现象的联系不紧密;⑵专题之间的跳跃性大,新知识的学习缺少旧知识的铺垫;⑶专题性的历史内容理论性强,难度加大;⑷各模块教材之间历史知识的重复。
针对这些挑战,在备课和上课的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⑴注意专题内知识的完整性问题,同时还要考虑本专题知识与其他专题的联系。在有限的时间里,深入浅出地把历史知识向学生讲述清楚,并引导他们通过学习活动有所收获。⑵反复推敲上课怎样开头,怎样结束。开头要激发兴趣,结束要让人回味。开头结束都力求短小精干,切忌拖泥带水。板书演示要清楚明了,重点关键要突出鲜明。⑶上课要关心每位学生,要使绝大多数都能真懂。在让学生思考、操作、讨论时,优秀生和后进生应有所区别,体现出“因材施教”。要使优秀生感到一定困难,要使后进生感到在进步。⑷要善于提出恰当的问题,要让学生有独立思考和独立操作的时间。一堂课要有动有静,有张有弛,有严肃有笑声。每一节课的最精华之处,一定要放慢速度,让学生能铭刻在心。⑸教学过程的关键是“交流—互动”。要依据教学内容
和学生实际,尽可能让学生自己活动。学生的听、说、读、写、议、辩、练、评要交替进行。⑹每次上课后,要及时记下自己成功之处和不足的地方。要作“教学日记”,随时总结经验,自觉进行反思。要及时将教学经验上升到模式建构,从个别上升到一般。
教学思路:
历史课程标准: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2013年福建省普通高中学生学业基础会考历史学科考试大纲(试行)》: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了解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的情况,分析其缓慢发展的原因。
学习要求:评价“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认识这些政策是造成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重点:理解中国古代的重农抑商政策和“海禁”政策,培养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
难点:古代中国是一个以农为本的社会,要求学生能在这一认识基点上去理解重农抑商和“海禁”实施的原因,此外,不可忽视超越经济的政治文化的因素;理解重农抑商、“海禁”政策与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之间的深层关系。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了解有关中国古代王朝经济政策的基本知识。
初步了解、认识考古材料、文献材料和文物插图对于证史的重要作用。
借助于历史文献深入理解中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和“海禁”政策的实施原因以及与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之间的关系,从而培养学生阅读历史文献的能力,及借助历史文献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理解统治者对工商业的严格管理对其统治的特殊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
学生可以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考古材料、历史文献及自己的观察所得,进行推理分析,大胆地比较论证,主动探究各个历史问题的答案。学会用观察法、比较法、阅读法(包括历史图片、文史材料)等探讨有关的问题(材料教学法或材料学习法)。
教师应该注重引导式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究、思考和总结,并对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动态进行纠正;对于学生的表现给予恰当的评价。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本课内容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古代中国的重农抑商和“海禁”经济政策压抑了中国社会新的生产方式的萌芽,理解中国今天的改革开放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
【教学流程】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22“课前提示”,一: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主要有哪些?
答:重农抑商政策和“海禁”政策。
我们先来了解重农抑商政策。哪位同学能告诉大家:什么是重农抑商政策?
答:(P.22第一段最后)中国古代发展农耕、限制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的政策。
问:历史上把“农”称为什么?
答:称“农”为“本”(“国以农为本”)。
问:相应地把“商”又称为什么?
答:称“商”为“末”。
所以这一政策又被称为“重本抑末”。我们可以从原因、目的、具体措施和影响四个方面来学习。
(板书)一、重农抑商政策
⒈原因
⒉目的
⒊具体措施
⒋影响
你们知道最早提出重农抑商政策的是谁吗?就是战国时期的商鞅。此后,历代王朝统治者基本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是什么原因促使历朝统治者采取“重农抑商”政策呢?我们可以从“为什么重农”和“为什么抑商”两个角度去探讨。
(板书)一、重农抑商政策
⒈原因
(副板书)“史从证出 论从史出”
我们先来探讨“为什么重农”?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22“资料卡片”,结合P.22第二段的内容来理解;《吕氏春秋》是战国时期著名的著作,我们一起来阅读其中的第四行到第十行。
投影:
民农则朴,朴则易用,易用则边境安,主位尊。民农则重,重则少私义,少私义则公法立,力专一。民农则其产复,其产复则重徙,重徙则死处而无二虑。
——《吕氏春秋·上农》
【翻译:百姓务农就会质朴,质朴就容易驱使,容易驱使则可以使边境安宁,君主的地位就能够尊贵。百姓务农行为稳定,稳定就少徇私情,少徇私情公法就确立了,精力也就放在农事上。百姓务农,他们的财产就会丰厚,财产丰厚就不会轻易迁徙,不轻易迁徙,就会一辈子固守在土地上,不会有二心。】
问:这里有三句话,其中反复出现的一个词是什么?
答:“民农”。
问:“民农”怎么解释?
答:民众务农。
这三句话讲的是民众务农的好处。
问:这里的第一句话提到了民众务农有什么好处?
答:朴实而易于驱使。
问:对统治者而言,民众朴实易驱使有什么好处?
答:保障国家安全,巩固君主地位。
问:第二句话说的是民众务农有什么好处?
答:行为稳定→少徇私情→公法就确立了,精力也就放在农事上。
第三句话提到民众务农有什么好处?
答:财产丰厚→不会轻易迁徙→一辈子固守在土地上,不会有二心。
问:“民农”的三个好处都指向一个方面,是什么?
答:保障国家安全,维护政治稳定,巩固君主地位。
所以统治者要不要重农?当然要!
那重农的同时为什么要抑商呢?
投影:
商贾……因其富厚,交通王侯,力过吏执(其势力超过了朝廷委派的官吏。执,同“势”),以利相倾。……此商人所以兼并农人,农人所以流亡者也。
——(汉)晁错:《论贵粟疏》
【翻译:商人……凭着富有,与王侯权贵交结往来,势力比官僚还大,相互争夺利益。……这就是导致商人兼并农民,农民成为流民的原因。】
请同学们从这段话中提取出统治者“抑商”的原因?
答:“交通王侯,力过吏执”;“农人所以流亡”。
古代春交性插图问:“王侯”属于地方势力,对统治者而言,商人“交通王侯,力过吏执”有什么威胁?
答: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问:农民流亡会带来什么后果?
答:(政治)社会不;(经济)国家赋税徭役受到影响。
问:综合“重农”和“抑商”的原因,我们可以看出统治者实行这一政策的最终目的是什么?
答:维护统治。
中国有句老话叫“民以食为天”,统治者只要解决了农业这个“天大的事”便可以稳定统治,所以,在生产力相对落后的古代中国,重视农业便成为必然。
请大家阅读课本P.22最后一段和P.23倒数第二段,我们以汉朝为例,来了解古代中国“抑商”的具体措施。
答:政府规定商人不得衣丝乘车;推行打击富商大贾、发展官营商业的政策;商人应入市籍;商人的赋税加倍,“重租税以困辱之”;盐铁官营。
请同学们注意课本P.23倒数第二段“重租税以困辱之”这句话,尤其是“困”和“辱”。“困”是从哪方面“抑商”,“辱”又是从哪方面“抑商”?(“困”“辱”有什么不同?)
答:“困”是从经济方面;“辱”是从社会地位方面。
经济
(副板书)抑商措施
社会地位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分享、交流、探讨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
【师生交流、探讨、分享;要求:观点不重复;观点简练,每人三言两语;声音洪亮;……】
对统治者而言,重农是必要的,但是古代的许多统治者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投影:
材料一 (雍正帝说)市肆(商业)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农业)之中少一耕稼之人。
—《大清会典事例》
问:雍正皇帝看来,农业和商业是什么关系?
答:对立(争夺劳动力)。
问:这种观点对吗?我们来看一个示意图。
投影:
请你们说一说:这个示意图反映了什么?
答:农业发展到一定程度,人们除了自给自足以外,剩余的产品可以拿到市场交易,于是就有了商业。市场上的商品需求,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问:如果统治者推行“抑商”措施,会导致什么结果?
答:影响了商业的发展,最终也会影响到农业的发展。
可见,农业和商业之间的关系应该是怎样的?
答:应该是相辅相成。
说得对,这样整个社会才能和谐发展。
正因为统治者把农业和工商业的发展对立起来,它对社会有着怎样的导向?
投影:
材料二 (乾隆时人说)近日富商巨贾,挟其重资,多买田地,或数十顷,或数百顷。
——摘自李文治编《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
大商人赚钱以后,大量买田置地,却不把资金投入到工商业领域。这是为什么?
答:商人地位低下;投资农业相对稳定;……
问:这样做的后果是什么?
答:由于缺少资金,工商业规模难以扩大、发展→社会经济活力受到压抑,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
所以,课本P.23第二段总结了重农抑商政策的消极影响。
投影:
明清时期,还出台了一个重要经济政策——“海禁”政策。
问:何谓“海禁”政策?
答:(P.24)明清王朝禁止中国人赴海外经商和限制外国商人到中国进行贸易的政策称为“海禁”。
问:“海禁”政策定义中,关键信息是什么?
答:“禁止中国人”;“限制外国商人”。
问:这里的中国人指的是官方还是民间?
答:民间。
为什么实行“海禁”?我们以清朝为例,请同学们阅读P.26“材料阅读与思考”,从这段材料中提取出清初“海禁”原因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