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学语文  你一定能行!
       提到作文就怕,看到作文就厌,写起作文就烦!——这是许许多多中学生的真实心理!不愿为又不得不为之,抱着这样的心态去写作文,能写出好作文,那真的是奇迹!
我曾经在岭南地区选择了10所中学做问卷调查,让学生对语文学习和写作文两件事情作选择,被选肢有:喜欢、比较喜欢、无所谓、不喜欢。想不到语文学习中选择喜欢的只有7.1%,比较喜欢的12.8%,无所谓的34.3%,不喜欢的45.8%;也就是说,对语文没有兴趣的中学生大约占81%。对于作文,问卷的结果是这样的:喜欢的5.7%,比较喜欢的10.6%,无所谓的37.2%,不喜欢的46.5%。可见学语文难,写作文更难,在中学生看来;对语文没有兴趣,对作文更没有兴趣,在中学生的心中。
心的组词对于这种现状,语文界百思不得其解,家长觉得不可思议,社会各界也颇有微词!笔者也一直在苦苦寻求语文教学改革之路,笔者一直在探索一条让中学生都喜欢的语文学习道路和作文之路。
对于这两条道路的探索,是源自于我的语文学习之路!我的语文学习之路,我选择语文教育这一职业,都是十分具有戏剧性的!
小学初中阶段,我从语文课那里只学会了识字、组词、造句、分析短语和句子成分,其它的东西,几乎全是一知半解。考上中师后的两年我对语文仍是既无兴趣,也无信心,语文学习仍然是一个十足的“困难产”。
中师最后一年,我的命运得到了改变!面临毕业,为了整体利益,为了整个教学班的成绩,为了学校的声誉,部分“思想先进”的老师们,提出了“发扬共产主义风格,走共同富裕道路”的设想,让那些学习上先富裕起来的同学帮助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同学。在这种思路下,班主任将全校声音最甜、普通话讲得最好、最受同学欢迎的女广播员吕泽文同学(后来成为一家电台的播音员)安排做了我的同桌,目的很明显,对我进行“语文扶贫”工作。
一天早读,任务是读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这篇对于任何人永远都似懂非懂的文章从泽文同学的口里甜甜流出,分明是一种艺术享受,我隐隐约约听出了孤独与苦闷、忧郁与渺茫、悲伤与无奈、朦胧与静谧、恬淡与典雅、洗练与流畅、清丽与微婉、和谐与隽永……,整个早读,她读了多长时间的书,我就微微侧着头看了她多长时间。泽文同学发现我痴呆的神态时,脸红了,我的脸也红了,对着这位异性的同学腼腆地笑了!
我惊奇发现:原来语文这样美!我由衷叹息:原来文学这么美!
泽文同学开始帮我学习语文,从此命运在悄悄地改变。在她的指导和帮助下,首先我下功夫朗读“中师语音课本”,这本书的后半部分全都是注音读物,有朱自清的《背影》、郑振铎的《海燕》、安徒生的《卖火柴的小女孩》、闻一多的《最后一次讲演》、柯岩的《周总理,你在哪里》等名篇。一遍、十几遍乃至几十遍朗读,越读越香,越有味就越想读。记得我读《卖火柴的小女孩》时流泪了,读郑振铎的《海燕》时我流泪了,读朱自清的《背影》我流泪了……,这时才发现我是在用“心”读书。读书,常常使我眼中噙着晶莹的泪珠,也常常使我泪流满面,担心“男子汉大丈夫”因为读书动情而被别人笑话为“脆弱”,便编了一句“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读书未到用心时”来搪塞同学的取笑。
一个月下来,这些篇章我几乎都背了下来,而没有一篇是有意背诵的。奇迹也随之发生了,我不但普通话说得流利了许多,全省中师语音会考得了“优”,单元考试首次超过80分,进入班级前列,进入了“第一世界”。
第一步努力就尝到了甜头,在泽文同学的帮助下,我又朗读第五册《文选》课本,并提前读下一册的文选——我忘记不了,这位质朴无华的山城姑娘竟然能将我的两本文选的全部译成汉语拼音,写在字里行间。我庆幸我读书有这样的同学、有这样的友情、有这样的境界——这是一本我至今仍然时时在心中回味的一本书!
忘情的读、忘情的读、忘情的读、忘我的读:读《依依惜别的深情》时,我仿佛是经历了一场欲血奋战的一名志愿军战士;读《内蒙访古》时,我又仿佛倾听了一曲如歌如颂女口泣如啜的《昭君怨》;读林觉民的《与妻书》,真的有一种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充溢着我的全身……我读迷了,读痴了!令我瞠目结舌的是,那时的“放声朗读”,竟然连《包身工》《为了忘却的记念》《记念刘和珍君》等这样长的篇目,我居然都能十分熟练地背下来。时至今日,我举行各种层次的语文教学公开课,从来都不用我教材,原因是我在这个时候,已经把今天语文教学所要教授的篇目,全都背诵下来了,而且非常熟练!
  时间过得越久,我读书的兴趣越浓。白天读,夜晚读;语文课堂读,自习课读;平日读,周末也读;在学校里读,寒假在家里也照样读;回到乡下,拿上一本课本,到屋后的小山上去读……我读疯了。“他读书读得真要疯了!”有人曾这样说过。可他们哪里知道,我疯狂的读书,也是在疯狂的享受,在疯狂的吮吸,在疯狂的奋进,是在疯狂的提高——我并不以为苦,反而觉得其乐趣穷!
  就是凭着这种疯读、痴读、狂读的精神,我获得了一口流利的普通话;也获得了一手漂亮的文章。近百篇名作的反复朗读,要消化多少词语,要领会多少特殊、特别的句式,要吃透
多少名句的艺术魅力,要吸收多少文章布局谋篇的框架结构,要沉淀多少文感、语感、情感,作文有可能写不好吗?
  就是凭着这种疯读、痴读、狂读的精神,我在以后的几乎历次语文考试中均获得了比较优秀的成绩。冷静思考一下,什么样的语法现象课文中没有,什么样的修辞手段课文中没有,什么样的写作方法课文中没有,什么样的艺术特课文中没有,什么样的段落层次的构成模式课文中没有,什么样的语言环境课文中没有,什么样的读写或者语基方面的知识没有在课文中反复出现?只要有心去读,用心去读,专心去读,考试有可能不得高分吗?
  就是凭着这种疯读、痴读、狂读的精神,我到了文科学习的信心,我发现我的文科内容的记忆潜力很大;毕业后的第一件事,我成功地也是十分愉快地背熟了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年版的《成语词典》,第二件事就是朗读和背诵《古文观止》中的几十篇我特别中意而中学教材里没有的的文章。
  从此,我打下了或许十分有限但十分坚实的语文基础,也改变了我一生。我毕业的时候,毅然改变了做物理教师的初衷,选择了中学语文教学;凭着那时的基本功,我受到了一届又一届的学生的欢迎!凭着这种积累,我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点石成金”的作文指导大师!
  多年的朗读习惯和读书生活,使我对前人诸如“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等,有了准确的理解和深刻的体会,对数千年东方教育文化的结晶——诵读法情有独钟。有人问《家》《春》《秋》的作者巴金:使你成为文学家的最有意义的人、物、事是什么?巴金回答:使我能成为作家的唯一资本,是我少年时代背熟了《古文观止》,300多篇古文烂熟于心的功底是我从事文学创作的全部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