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判断(共计50分,每题2.5分)
A. 正确
B. 错误
错误:【B】
2、刑法理论上将事前避险和事后避险统称为“避险不适时”,避险不适时是一种特殊情形下的紧急避险。( )
A. 正确
B. 错误
错误:【B】
3、正当防卫是为了保护合法权益而派生的一种辅助性权利,它不仅不具有社会危险性,相反还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国家公力救济的不足,其目的具有合法性。( )
A. 正确
B. 错误
错误:【A】
4、从认识因素上看,直接故意是认识到结果必然发生,而间接故意是认识到危害结果可能发生。( )
A. 正确
B. 错误
错误:【B】
5、刑法是统治阶级根据自己意志和利益制定的,是统治阶级对被统治阶级实行专政的工具。( )
A. 正确
B. 错误
错误:【A】
6、紧急避险的起因条件仅限于人的不法侵害。( )
A. 正确
B. 错误
错误:【B】
7、对于同一犯罪人可以对其仅适用主刑,也可以对其同时适用主刑和附加刑,但不可独立适用附加刑。( )
A. 正确
B. 错误
错误:【B】
8、立法中没有明确规定废止旧法,但因为旧法的规定和新的刑法规定相抵触,所以旧的刑法自然废止。( )
A. 正确
B. 错误
错误:【A】
9、张某欲杀李某,于是用对着李某瞄准,突然发现李某和王某肩并肩、手拉手走着。张某心想:我一定要打死李某,可千万不能打死王某。结果子弹还是打着了王某。张某的行为构成故意杀人罪既遂。( )
A. 正确
B. 错误
错误:【A】
10、未遂的教唆犯又称教唆未遂,其与被教唆者有共同犯罪关系,他应当对实行犯的犯罪未遂负刑事责任。( )
A. 正确
B. 错误
错误:【B】
11、抢劫公私财务的行为,构成抢劫罪,其侵犯的客体是公共安全。( )
A. 正确
B. 错误
错误:【B】
12、无论行为人主观上是否认为自己供述的是犯罪的事实,只要根据刑法的规定并结合其供述的事实能够认定其行为构成犯罪的,都属于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在具备自首其他条件时,就成立自首。
A. 正确
B. 错误
错误:【A】
13、司机驾车以正常速度行驶在快车道上,有一男子决心自杀,突然扑到车前,司机刹车不及将该人轧死。本例中,司机对于男子的死亡结果主观上存在疏忽大意的过失。( )
A. 正确
B. 错误
错误:【B】
14、非法持有罪是不作为犯罪。( )
A. 正确
B. 错误
错误:【B】
15、紧急避险的本质特征,就是为了保全一个较大的合法权益,而将其面临的危险转嫁给另一个较小的合法权益。( )
A. 正确
B. 错误
错误:【A】
16、犯罪对象是我国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 )
A. 正确
B. 错误
错误:【B】
17、甲男明知乙女只有十三周岁,误以为法律并不禁止征得还没长大少女同意后的X行为,
于是在征得乙女的同意后与乙女发生了X行为。由于甲男未认识到自身行为的违法性,不知者无罪,并且已征得乙女同意,故不应追究甲男的刑事责任。( )
A. 正确
B. 错误
错误:【B】
18、甲女意图杀害其继子乙,在给乙的食物中投放了毒药,乙在吃饭过程中死亡。后经法医鉴定查明,乙并非中毒身亡,而是由于吃饭过急,将饭粒吸入呼吸道,窒息死亡。此种情形下,甲的行为不构成犯罪。( )
A. 正确
B. 错误
错误:【B】
19、犯罪过失在意志因素上,行为人对危害结果的发生持根本否定态度,是一种事与愿违、主观愿望与客观效果不一致的情况。( )
A. 正确
B. 错误
错误:【A】
20、犯罪故意又称故意犯罪,是犯罪主观方面因素之一。( )
A. 正确
B. 错误
错误:【B】
二、单选(共计50分,每题2.5分)
21、避险过当是指( )。
A. 明显超过必要限度的
B. 超过必要限度造成不应有的损害
C. 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危害
D. 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一般危害
错误:【B】
22、下列罪刑法定原则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准许判决不明确的刑罚和不确定的刑期。
B. 明确刑罚种类、量刑的原则、各种刑罚制度。
C. 废止类推的规定。
D. 我国刑法明确规定了刑法在溯及力问题上从旧兼从轻的原则。
错误:【A】
23、关于拘役,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被判处拘役的犯罪分子,判决执行以前先行羁押的,羁押一日折抵刑期二日
B. 拘役的期限,为一个月以上六个月以下
C. 被判处拘役的犯罪分子,由公安机关就近执行犯罪未遂
D. 拘役执行期间,犯罪分子每月可以回家一天至两天
错误:【A】
24、某甲因与某乙产生家庭纠纷,将某乙用绳子牢牢捆在椅子上一整晚,某甲对某乙说“教训你一下,让你吃点苦头,赶快给我道歉就可以放了你”,第二日早上发现某乙因血液凝固死亡。某甲对于某乙死亡的心理态度是( )。
A. 直接故意
B. 间接故意
C. 疏忽大意的过失
D. 过于自信的过失
错误:【C】
25、根据我国刑法第78条关于减刑的规定,减刑的对象不包括( )。
A. 被判处管制的犯罪分子
B. 被判处拘役的犯罪分子
C. 被判处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
D. 死刑缓期两年执行的犯罪分子
错误:【D】
26、处断的一罪不包括( )。
A. 想象竞合犯
B. 牵连犯
C. 吸收犯
D. 连续犯
错误:【A】
27、刑法上的因果关系是指( )。
A. 行为与结果之间的联系
B. 犯罪原因与犯罪行为之间的联系
C. 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的联系
D. 犯罪行为与犯罪对象之间的联系
错误:【C】
28、我国《刑法》第12条关于溯及力的规定,采取的是( )。
A. 从旧原则
B. 从新原则
C. 从旧兼从轻原则
D. 从新兼从轻原则
错误:【C】
29、缓刑的适用对象只限于( )。
A. 被判处拘役的犯罪分子
B. 被判处管制的犯罪分子
C. 被判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
D. 被判处拘役、3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
错误:【D】
30、关于间接故意与过于自信的过失,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二者在认识因素上都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结果
B. 二者在认识因素上都预见到这种结果发生的可能性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