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课为新教材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五单元“工业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第7课《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包括:“工业革命的背景”、“工业革命的进程”、“工业革命的影响”三目内容。三目内容分别讲述了工业革命的背景、过程与影响。三目内容相对独立却又关联,把握三目内容之间的逻辑联系是教师在本课教学中需要特殊注意的。
考纲对本课的要求为:通过了解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生产力的极大发展以及所引起的生产关系的深刻变化,理解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及对人类社会生活的深远影响。通过对于考纲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本课的中心在于“工业革命”的背景、过程、影响的讲解。
第一目“工业革命的背景”的内容较为简单,主要讲解的是引起“工业革命”的几个条件,而因为这些个条件,促使市场扩大,而市场扩大则引起了需求增加,需求增加也就使得生产力提升、技术提升。但是教师需要在第一目向学生灌输“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的理念,教师在概括工业革命的背景时可以从“政治、经济、文化”三个角度和“资本、劳动力、技术、市场、政治保障”五个因素来阐发概括。
第二目“工业革命的进程”主要讲的是两次工业革命的进程,包括两次工业革命的关系两块内容。“第一次工业革命”主要讲述的是棉纺织业与蒸汽机,“第二次工业革命”主要讲述的是电力技术和内燃机等。两次工业革命的关系这一知识点着重于“承接”这一关键词。
第三目“工业革命的影响”主要讲述的是工业革命对生产力、对社会、对世界的影响,需要教师利用史料逐一讲解。此处教师需要注意的是,要将阶级关系点明。
总的来说,《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一课内容较为专一,三目内容也存在着逻辑上的先后关系,这种逻辑关系体现在具备工业革命的条件——某一行业迸发(棉纺织业)——拓展到其他行业——拓展到其他国家——促使资本主义发展。其次,内容虽然相较于以前的教材缩减了将近二分之一,但是需要教师注意把握课堂拓展的“度”。
  本课内容涉及到资本主义的发展壮大阶段,教师在本课讲解时要注重利用马恩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利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来推演讲解工业革命。
二、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参与意识强。感性认识较强,理性认识较弱,对该段历史略有了解。但由于中考开卷的考试形式,且高一学生的理性思维和历史思维尚不成熟,难以准确把握“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的具体内容。
“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这一课内容涉及范围专一,但时间跨度大,相应的知识点零散且繁多,对于学生的吸引力下降。其次,初中教材中并未涉及到第一次工业革命,而是直接跳过第一次工业革命讲解第二次工业革命,学生的基础不扎实,也是需要教师注重的一个点。
三、教学目标
【唯物史观】
1:本课内容在探讨工业革命背景问题时,学生应该学会利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等唯物史观的内容去分析问题。
2:在探讨资产阶级发展带来的问题这一知识点时,可利用马恩《共产党宣言》中的观点进行教学。
【时空观念】
1:本课时间跨度较大,从“第一次工业革命”到“第二次工业革命”,历经三个世纪,学生应学会利用时间段来进行分阶段的学习,大致可分为“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垄断资本主义”三个时期。
2:在空间上分布上。“第一次工业革命”发源于英国,而后遍布整个欧洲;“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中心在德国与美国,即工业革命遍布了全世界。学生应该学会从地域的角度对本课的两个知识点进行学习。
【史料实证】
1:对于课堂的诸多引题,需要使用精辟以及深刻的史料。本节课主要讲授的时间段在世界中世纪史,可以选用通史类的文书(例如吴齐本的《世界近代史》、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哈巴库克、波斯坦主编的《剑桥欧洲经济史》)等史料,利用不同史观进行比较(吴齐本的《世界古代史》主要运用唯物史观、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主要选用全球史观)。
2:也可选用一些专门史书、原始史料、经典著作进行国别史、专题史的讲解,例如马克思
、恩格斯的《共产党宣言》中关于工业革命的评价;帕尔默在《工业革命:变革世界的引擎》中对工业革命的描写;史料的选择确保客观性、准确性、代表性,第一手史料最佳。
【历史解释】
1:本课内容名词解释较多,例如“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圈地运动”、“垄断资本主义”等,学生应该学会将这些名词放入历史环境中去看待这些事件的作用。
2:在解释资本主义发展的优缺点时,学生应该从两方面进行思考,而并不只看见资本主义的优点。
【家国情怀】
1:工业革命促进了世界国家间的贫富差距,由资产阶级发展产生的市场、原材料、财富的需求,是近代英国敲开中国国门的原因。学生在学习本课时,也应该从民族的角度去思考工业革命的利弊。
2:准确把握情感,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学生。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
1:工业革命的背景。
2:两次工业革命的过程。
3:工业革命的影响。
难点
1:两次工业革命的关系。学生该从哪几个角度去思考这个问题,进而通过这个问题,将两次工业革命串联起来。
2:工业革命的影响分为利弊两个方面,我们的学生怎样通过不同的视角去看待工业革命,是教师之引导、学生之学习的一个重要点。通过这个点,我们才能在这一课的学习中把握“家国情怀”。
五、教学方法:
教法:史料教学法、讲授法等;
学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教学资源及工具:视频、ppt、板书、以及各类史料实证。
六、教学设计
【创设环境,引入新课】
(PPT展示珍妮纺纱机的图片,教师利用珍妮纺纱机的起源故事进行导入。同时,利用珍妮纺纱机的发明背景进入第一目“工业革命的背景”的学习,并引出资产阶级成长的概念。)
PPT展示:
教师:同学们看PPT上这幅图画,大家猜一下这是什么机器?对,这就是珍妮纺纱机。老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科普一下珍妮纺纱机的起源。
1764年在英国有一个叫做詹姆斯·哈格里夫斯的纺织工,一天他下班回来,一不小心把妻子的纺织机踢倒了。当他弯下腰想要扶正纺纱机的时候,看到原先横着的纱锭变成了直立的。他忽然想到如果将纱锭竖着排列,不就可以一次性只用一个纺锤纺很多的纱了吗?于是珍妮纺纱机应运而生。那为什么这台机器叫做“珍妮纺纱机”呢?对!是因为他女儿叫做“珍妮”。珍妮纺纱机比原先老式的纺纱机可以增加十倍的量,而工业革命也由此正式开始。大家来思考一下,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后,纺纱行业出现了一个什么样的特点?
同学:选取一位同学进行回答。
教师:正如这位同学所回答的这样,机器生产使得劳动效率成倍的增加。而这种机器的变革升级一定是在一定的具体背景下进行的,那接下去就跟着老师一起进去那个时代,去看看工业革命前的时代是怎么样的。
设计意图:利用历史小故事来进行导入,便于吸引学生兴趣以及增进学生的理解。
(一)工业革命的背景。
教师:珍妮纺纱机的出现使得纺纱这一环节快速便捷了很多,而纺纱环节的快速引起了整个产业的变革,而从棉纺织业开始,英国开始进入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为什么首先出现在英国而不是法国或者德国呢?我们一起来看几则材料解决这个问题。我们一般来解决背景问题,都是从那几个角度来思考的呢?对!就是从政治、经济、文化三个角度,那首先我们先来看政治角度。
那在看之前,老师想提醒大家,英国工业革命的背景可以分三个角度与五个因素(资本、劳动力、技术、市场、政治保障)。怎么样将这三个角度与这五个因素联系起来是本课的重点。
材料:到14世纪末,英国的农奴制度已经瓦解…1688年“光荣革命”之后,资产阶级巩固了自己的政权。                    
——吴齐本《世界史·近代史编·下卷》
同学:选取两位一学进行回答。   
圈地运动
教师:这位同学回答的很棒。从材料中我们可以发现,英国的农奴制度在14至15世纪已经瓦解,说明农村地区的束缚关系已经逐渐消亡。而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使得英国资产阶级得到了政权,建立起符合资产阶级利益的政府。所以英国在资产阶级革命后,国内政局稳定,政府积极鼓励经济发展。
政治角度的稳定为经济发展提供了一个环境,那接下去我们从经济角度去看这个问题。那资产阶级是怎么样通过政治手段来促进经济发展的呢?我们通过圈地运动来了解一下。大家阅读课本第59页的圈地运动,然后说明圈地运动为英国提供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