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专题复习——第十六专题  中外科技
一、中国古代科技
1、四大发明
①造纸术——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纸的国家。
发明:西汉前期。甘肃天水放马滩出土的绘有地图的纸,是目前世界上所知最早的纸。
发展(改进):东汉,105年,蔡伦造蔡侯纸。
传播:4世纪东传至朝鲜、后传越南和日本,8世纪西传中亚、后经阿拉伯传到非洲、欧洲。
②印刷术:
发明:雕版印刷术发明于隋唐。(时候已有佛经、日历和书籍,868年印刷的《金刚经》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
发展:活字印刷发明于北宋,发明者为平民毕升。
传播:东传朝鲜、日本、西传埃及和欧洲。
③指南针:
发明:战国“司南”
发展:北宋时指南针用于航海事业。
传播:南宋时(13世纪)指南针传到阿拉伯和欧洲。
④火药:
发明:唐朝中期。
发展;唐末开始用于军事,如最早的火器火箭;北宋在东京设立专门机构制造火药和火器:南宋时制造出世界上最早的管形炎器“突火”
传播:13世纪中期传入阿拉伯,由阿拉伯传入欧洲。
2、古代的天文历法
(1)春秋——留下世界公认的首次关于哈雷彗星的记录,比欧洲早600多年。春秋时我国历法形成固定系统,确立19年7闰原则,比欧洲早160年。
(2)战国——《甘石星经》——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学著作。
(3)西汉——汉武帝时编制第一部较完整历书“太初历”。西汉太阳黑子——世界最早记录。
(4)东汉——衡对月食作了最早的科学解释,发明地动仪,比欧洲早1700多年
(5)唐朝——天文学家僧一行,制定的《大衍历》,比较准确地反映了太阳运行的规律,系统周密,表明中国古代历法体系的成熟。一行还是世界上用科学方法实测地球子午线长度的创始人。
(6)北宋——沈括编制十二气历。
(7)元朝——元初设立太史局编制新历法。郭守敬创制了简仪和高表,主持全国范围的天文测量,编《授时历》年周期与现行公历同,但早于现行公历300年问世。
3、古代医学
(1)战国——扁鹊是当时的名医,后代医家奉之为“脉学之宗”。他发明的四诊法成为中国中医药传统的诊病法。
(2)西汉——战国问世、西汉编定的《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较早的重要医学文献,奠定了祖国医学的理论基础。
⑶东汉——《神农本草经》是中国第一部完整的医物学著作。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是后世中医的重要经典,后人称张仲景为“医圣”。华佗擅长外科手术,被誉为“神医”。他发明的“麻沸散”比西方早1600多年。
(4)隋唐——
①唐朝杰出的医学家孙思邈著《千金方
》,全面总结历代和当时的医学成果,有许多创见,在我国医药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②吐蕃名医元丹贡布编著的《四部医典》,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③唐高宗时编修的《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的、由国家颁布的药典。
⑸明朝——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记载药物1800多种,方剂10000多个,全面总结了16世纪以前的中国医药学,被誉为“东方医药巨典”。
4、中国古代数学的发展。
①东汉——《九章算术》,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应用数学,标志着我国数学形成了完整的体系。
②计算圆周率——魏晋时期,刘徽,提出了正确的计算方法;南朝,祖冲之,计算到小数点后七位,著有《缀术》。
5、中国古代的农学。
①北朝——贾思勰的《齐民要术》,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书。
②明——徐光启《农政全书》,建立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农学体系,译<<;泰西水法>>;介绍了当时欧洲的先进水利技术和工具。
5、地理学。
①东汉——张衡发明地动仪,世界最早测定地震方位的仪器,比欧洲早1700多年。
②西晋——裴秀,地图学家,《禹贡地域图》;还提出了绘制地图的原则。 
③北魏——郦道元,《水经注》。
④明朝——徐霞客,《徐霞客游记》,最早记载了石灰岩熔蚀地貌,比欧洲早两个世纪。
6、综合性著作
①沈括著《梦溪笔谈》—中国科学史的里程碑
②宋应星著《天工开物》—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7、古代领先于世界的科技文化成就:
1、先秦——①铸铁柔化处理技术--2000多年:②春秋时期留下世界上关于哈雷彗星的最早记录;③ 战国《甘石星经》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学著作。
2、秦汉——①东汉《九章算术》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应用数学;② 张衡的地动仪是世界上最早测定地震方位的仪器,比欧洲早1700多年。
3、三国两晋南北朝——祖冲之在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七位数字,比欧洲早近一千年。
4、隋唐——①赵州桥是现存世界上最古老的石拱桥。②僧一行在世界上第一次测定了子午线的长度。  ③《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编定和颁布的药典。④《金刚经》卷子是现存世界上最早的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
5、宋元——①北宋时发明活字印刷术,比欧洲早四个多世纪; ③唐宋时发明了火药和火药武器。③ 郭守敬的《授时历》比现行公历的确立早300年。
6、明朝——徐霞客,《徐霞客游记》,最早记载了石灰岩熔蚀地貌,比欧洲早两个世纪。
主题突破
A、中国
封建社会科技文化发展的主要原因
1、国家统一、政权巩固、社会、疆域辽阔为文
化繁荣发达创造了必要的前提。
2、经济繁荣是文化繁荣的物质前提。
3、民族交往,对外交往频繁,促进了文化的繁荣发达。
4、统治阶级的重视,实行开明的和对外政策,也是文化繁荣的重要因素。
5、文化发展的继承性。中国古代文化连绵不断,前朝文化的繁荣为后期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后人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前人的成就。(举例说明印刷术和火药的发明等)
6、广大人民的辛勤创造。劳动人民是物质资料的直接创造者,也是科技文化成果的直接创造者。
B、中国古代文化主要发展阶段特征
1、春秋战国时期,伴随着社会大变革,科学繁荣,学术思想活跃,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经济发展导致科技进步;小生产者队伍扩大,人本思想形成;古典文化第一个高峰:诗歌、散文发达。
2、秦汉时期,国家统一,生产发展,各民族政治、经济联系加强,科学文化进一步发展,呈现统一前提下的多样性。思想上“独尊儒术”与“焚书坑儒”取代“百家争鸣”。(中外文化交流空前频繁、水平居于世界先进行列、气势恢弘等)
3、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封建国家分裂和民族大融合时期。佛教盛行、宗教画流行、石窟艺术、范缜的《神灭论》、北方的《齐民要术》和北方的民歌都体现这一特征。
4、隋唐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繁盛阶段。中国科技文化达到世界最高水平,许多方面在世界领先,不仅影响到亚洲文明的发展,而且促进了世界文明的进步。形成“中华文化圈”。
5、宋元时期,我国科技文化达到高度繁荣水平,三大发明在此完成和外传,理学、史学和文学发达,绘画艺术也取得一定成就,对人类历史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6、明清时期,承古萌新(表现?)
C.对科技发展的认识:
1、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古代天文历法成就直接同农业生产有关,数学、农书的编撰既是生产发展的需要又是生产的总结。)
2、但是科学技术能否转化为生产力,还要取决于当时的社会条件,包括社会制度、经济发展水平、人的观念等。(例如四大发明在中国为什么没有发生像欧洲一样的作用。)
3、科技的发展离不开科学家的刻苦学习、勤奋钻研、重视调查研究以及创新精神。
D、古代科技长期领先于世界的原因:
1、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稳定为科技的发展提供了社会条件;
2、古代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封建经济的发展,生产力的不断进步,为科技的发展
提供了物质条件;
3、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频繁;广大科技劳动者积极进取、勤奋钻研的精神;
4、教育事业的发达,思想观
念的进步,为科技的发展提供了人才条件;
5、历代统治者的重视,大都推行对外开放的政策,对外交流频繁;
6、高度集中的中央集权制度功不可没,科技成就的取得离不开国家的支持。
E、明清中国科技落后于世界的原因:
1、从中国看:经济: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资本主义发展缓慢是科技发展缺乏物质基础;对外:闭关政策隔绝了中外文化交流;思想:文化专制是知识分子失去创造力;政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后来阻碍科技进步。;中国科技自身的缺陷。
2、从世界看:资本主义成长为科技提供物质基础;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为科技发展提供政治保障
二、新中国成立以来重大科学技术成就:见《中国近现代史下册P153》表格
三、世界科技史:
1.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教材P13(条件、表现)
2.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17—20世纪初):
A.具体表现----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见教材P127—132。
B.归纳---欧洲的自然科学取得的巨大成就
(1)17世纪解析几何学与微积分学的创立标志着以变数为主要研究对象的高等数学的诞生;
(2)牛顿力学体系的建立标志着近代科学的形成,是人类认识史上对自然规律的第一次理论性的概括和综合;
(3)电流的磁效应和电磁感应现象的发现,是19世纪电磁学的辉煌成就,它为人类开启电力时代的大门创造了条件;
(4)物质的分子──原子结构学说的确立促进了化学的飞速发展,化学元素周期律的发现则是无机化学的系统化和大综合;
(5)17世纪早期血液循环学说的建立成为现代生理学的起点,细胞学说和进化论成为18世纪下半叶至19世纪生物学的两大成就;
(6)19世纪末电子和元素放射性的发现,打开了原子的大门,使人们的认识得以深入到微观世界。20世纪初相对论和量子理论的提出成为现代物理学的两大支柱,是促成20世纪科学技术飞跃发展的理论基础。
3、三次工业(科技)革命之对比
a、开始时间及条件:
(1)第一次科技革命(18世纪60年代):①资产阶级统治在英国的确立;② 海外贸易、奴隶贸易和殖民掠夺积累了大量资本;③圈地运动的进一步推行造成了大批雇佣劳动力;  ④工场手工业的发展积累了一定的生产技术;⑤ 18世纪中叶英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资本主义殖民国家,国外市场急剧扩大
(2)第二次科技革命(1
9世纪70年代):①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  ②资本的积累和对殖民的肆意掠夺积累了大量资金;  ③自然科学取得突破性进展;  ④世界市场的出现和资本主义
世界体系的初步形成,进一步扩大了对商品的需求。
(3)第三次科技革命(20世纪四五十年代):①政治保障-资本主义发展相对稳定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
②先决条件-科学理论的重大突破;
③必要手段-科学技术的发展具备了一定的物质和技术基础;
④推动力-社会发展的需要(二战及战后各国对高科技迫切的需要)
b、主要成就和特点:
(1)第一次科技革命——成就:①棉纺织:哈格里夫斯-珍妮纺纱机(1765年);骡机;水力织布机
②动力:瓦特-改良蒸汽机(1785年)
③交通运输:富尔顿-汽船(美、1807年);史蒂芬孙-蒸汽机车(1814年)、火车(1825年)
特点: ①首先发生在英国,并以英国为主体;②以轻工业为主导;③以蒸汽动力为主要标志;④技术发明主要源于工人和技师的实践经验。
(2)第二次科技革命 ——成就:①电力的广泛应用(西门子-发电机);  ②内燃机和新交通工具的创制(内燃机、柴油机、卡尔·本茨-内燃机驱动的汽车、莱特兄弟-飞机);  ③新通讯手段的发明(贝尔-电话、马可尼-无线电报) ;④化学工业的建立(、无烟火药、塑料、人造纤维)
特点:①科学同技术开始密切结合;  ②新技术发明几乎同时发生在几个国家;  ③一些国家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
(3)第三次科技革命——主要成就:以原子能(1945年美国-爆炸、1954年苏联-第一座核电站建成)、航天技术(1957年苏联-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1981年美国-第一架航天飞机升空)、电子计算机的应用(1946年美国-电子计算机诞生)为代表,还包括人工合成材料、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工程(1972年美国-重组DNA生物基因工程首创成功)等高新技术。见教材P121表格
特点:①科学技术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速度加快。  ②科学技术密切结合,相互促进。  ③科学技术各个领域相互渗透。
c、 主要影响及对中国的影响:
(1)第一次科技革命 ——影响:①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巩固了资本主义各国的统治基础;  ②使社会阶级结构发生重大变革,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对立阶级;  ③使社会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开始了近代城市化进程;  ④使世界格局发生变化 :东方从属于西方;  ⑤自由资本主义发展起来,⑥促使三股进步潮流的兴起 。
对中国影
圈地运动响:①发动两次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近代工业产生(洋务企业、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③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向西方学习。
(2)第二次科技革命 ——影响:①促使生产
力迅速发展;  ②生产关系进一步调整:垄断与垄断组织形成,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③列强加紧瓜分世界,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  ④殖民侵略进入以资本输出为主的时期;  ⑤东西方差距进一步扩大;  ⑥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加剧,世界力量对格局发生改变;列强争夺与冲突加剧;  ⑦无产阶级壮大,工运逐渐走向高潮。
对中国影响:①列强继续发动一系列侵华战争,并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③中国人民救亡图存运动高涨(如:维新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
(3)第三次科技革命 ——影响:①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手段改变;  ②促进了社会经济结构和社会生活结构的变化--第三产业比重上升。人们的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发生变革;  ③推动了国际经济格局的调整--各地联系更紧密;强化国家资本主义和科技竞争;扩大了发达国家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差距。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科学技术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随着改革开放,引进外国先进科学技术,在科技领域硕果累累。机遇与挑战并存。
主题突破
一、三次科技革命中分别产生了哪些新兴产业部门?有哪些工业布局的趋势变化?
1、第一次工业革命产生了棉纺织业、金属冶炼业、钢铁工业、机器制造业、造船工业、交通运输业,工业布局的趋势是生产由分散走向集中,轻工业发展迅速。
2、第二次科技革命产生了电力工业、、化学工业、石油工业、汽车工业。工业布局进一步趋向集中,重工业突飞猛进。
3、第三次科技革命产生了电子工业、核工业、航天工业、激光工业、信息产业等,工业布局总体趋势是分散,发达国家以分散为主,发展中国家以集中为主,第三产业比重上升。
二、三次科技革命带来的三次能源突破
1、第一次:蒸汽成为新动力,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2、第二次:电力成为新的能源,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3、第三次:核能成为新的能源,人类进入“电子时代”、“信息时代”、“太空时代”。
三、三次科技革命时中国处于什么历史时期,19、20世纪中国没有把握科技革命大好机遇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