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吃人”的圈地运动
15世纪以前,英国的生产主要还是以农业为主,纺织业在人们的生活中,还是个不起眼的行业。新航路的开辟和“地理大发现”,引起了商路和商业中心的大转移,原来贸易发达的地中海区域逐渐冷落,欧洲大西洋沿岸熙熙攘攘,成为新兴的国际贸易中心,从而刺激了这一地区的工业发展和资本繁殖。在多佛尔海峡两岸,英国和佛兰得尔的毛纺织业与呢绒业空前兴旺。毛纺织业的迅猛发展,使得羊毛的需求量逐渐增大,市场上的羊毛价格开始猛涨。英国本来是一个传统的养羊大国,这时除了满足国内的需要外,还要满足国外的羊毛需要。因此,养羊业与农业相比,就变得越来越有利可图。这时,一些有钱的贵族开始投资养羊业。
养羊需要大片的土地。贵族们纷纷把原来租种他们土地的农民赶走,甚至把他们的房屋拆除,把可以养羊的土地圈占起来。一时间,在英国到处可以看到被木栅栏、篱笆、沟渠和围墙分成一块块的草地,被赶出家园的农民,则变成了无家可归的流浪者,这就是圈地运动。
托马斯·莫尔身处英国“圈地运动”高潮时期,曾经亲眼目睹了“圈地运动”带给农民的灾难。他在自己的名著《乌托邦》的书中写道:“绵羊本来是那么驯服,吃一点点就满足,现在据说变成很贪婪很凶蛮,甚至要把人吃掉,把你们的田地、家园、城市要蹂躏完啦。”
圈地运动
圈地运动首先是从剥夺农民的公共用地开始的。在英国,虽然土地早已有主,但森林、草地、沼泽和荒地这些公共用地则没有固定的主人。一些贵族利用自己的势力,首先在这里扩大羊,强行占有这些公共用地。当这些土地无法满足贵族们日益扩大的羊需要时,他们又开始采用各种方法,把那些世代租种他们土地的农民赶出家园,甚至把整个村庄和附近的土地都圈起来,变成养羊的牧场。
曾经有一农民在向国王控诉一个叫约翰·波米尔的领主的上诉书中写道:“首先,这个约翰·波米尔是个极有势力的人,自从他领有这个庄园,就用强暴的方式占夺了上述您的苦难臣民的牧场,近来还用篱笆围了牧场连同其他土地,将之归入自己的利益范围之内。其次,波米尔还强迫您的一些苦难臣民按照他的意愿接受其他地方的土地作为交换,那是比较坏的土地,土质和面积都不能与原来的相提并论,而且产权也模糊不清。此外,这个约翰·波米尔还警告那些住在这领地上近海岸的沿街道的全部居民,要他们尽快退出他们的土地和租地。”
在这种强行的圈地运动中,农民以前以各种形式租种的土地,无论是以前定下的终身租地,还是每年的续租地,都被贵族强行圈占了。这些成为牧场主的贵族们还互相攀比,使他们的牧业庄园变得越来越大。
英国的圈地运动从15世纪末叶开始,一直延续到19世纪上半叶,前后历时300余年。英国全国一半以上的土地都变成了牧场。在圈地运动的发展过程中,虽然英国国王也进行了一定程度的限制,颁布了一些企图限制圈地程度的法令,但这些法令并没起多大的作用,反而使圈地日益合法化。
为了使被驱逐的农民很快的安置下来,英国国王在颁布限制圈地法令的同时,也限制流浪者,目的是让那些从家园中被赶出来的农民,去接受工资低廉的工作。凡是有劳动能力的游民,如果不在规定的时间里到工作,一律加以法办。通常,对于那些流浪的农民,一旦被抓住,就要受到鞭打,然后送回原籍。如果再次发现他流浪,就要割掉他的半只耳朵。第三次发现他仍在流浪,就要处以死刑。
后来,英国国会又颁布了一个法令,规定凡是流浪一个月还没有到工作的人,一经告发,就要被卖为奴隶,他的主人可以任意驱使他从事任何劳动。这种奴隶如果逃亡,抓回来就要被判为终身的奴隶。第三次逃亡,就要被判处死刑。任何人都有权将流浪者的子女抓去做学徒,当苦役。
亨利八世和伊丽莎白两代国王统治时期,曾经处死了大批流浪的农民。圈地的结果,使英国
的农民数量越来越少,失去土地的农民只好进入城市,成为城市无产者。为了活命,他们不得不进入生产羊毛制品的手工工场和其他产品的手工工场,成为资本家的廉价劳动力。在这种手工工场里,工人的工资十分低,而每天则要工作十几个小时。
18世纪后,英国国会通过了大量的准许圈地的法令,最终在法律上使圈地合法化,英国农民的人数为此减少到了有史以来的最低数量。
(摘自《〈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案例解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