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企业制度的几种形式
现代企业制度(modern enterprise system),现代企业制度是指以市场经济为基础,以完善的企业法人制度为主体,以有限责任制度为核心,以公司企业为主要形式,以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为条件的新型企业制度,其主要内容包括:企业法人制度、企业自负盈亏制度、出资者有限责任制度、科学的领导体制与组织管理制度。公司制、业主制、合伙制。
(1)业主制。这一企业制度的物质载体是小规模的企业组织,即通常所说的独资企业。在业主制企业中,出资人既是财产的唯一所有者,又是经营者。企业主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经营,并独自获得全部经营收益。这种企业形式一般规模小,经营灵活。正是这些优点,使得业主制这一古老的企业制度一直延续至今。但业主制也有其缺陷,如资本来源有限,企业发展受限制;企业主要对企业的全部债务承担无限责任,经营风险大;企业的存在与解散完全取决于企业主,企业存续期限短等。因此业主制难以适应社会化商品经济发展和企业规模不断扩大的要求。
(2)合伙制。这是一种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共同投资,并分享剩余、共同监督和管理的企业制度。合伙企业的资本由合伙人共同筹集,扩大了资金来源;合伙人共同对企业承担无限责任,可以分散投资风险;合伙人共同管理企业,有助于提高决策能力。但是合伙人在经营决策上也容易产生意见分歧,合伙人之间可能出现偷懒的道德风险。所以合伙制企业一般都局限于较小的合伙范围,以小规模企业居多。
(3)公司制。现代公司制企业的主要形式是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公司制的特点是公司的资本来源广泛,使大规模生产成为可能;出资人对公司只负有限责任,投资风险相对降低;公司拥有独立的法人财产权,保证了企业决策的独立性、连续性和完整性;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为科学管理奠定了基础。现代企业制度的出台与形成。
现代企业制度的形成:
过程进入90年代,中国经济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一方面,非国有经济发展迅速,另一方面,伴随开放的扩大,大量国外产品进入中国市场。这种变化一方面为国有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另—方面使国有企业处于日益严峻的竞争环境之中。面临这种挑战,国有企业原有单一的国有这种产权形式已经不适应形势;同时,国有企业历史沉淀下来的企业冗员、企业债务、社会保障等问题,使企业在日益加剧的竞争局面中深陷困境。人们认识到,国有企业改革的唯一出路,就是制度创新,即实行现代企业制度。1992年,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目标模式。这要求国有企业改革沿着这一方向推进,即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相适应的企业制度。1993年11月,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正式提出,国有企业改革要进行制度创新,建立以股份制为主要形式的现代企业制度。
1994年,国务院选择了100户不同类型的大中型企业进行现代企业制度试点。试点内容包括7个方面:确定企业法人财产权,健全企业法人制度;建立、明确国有产权运营主体;建立和完善企业组织制度;
完善企业领导体制和组织管理体制;健全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企业财务会计制度;建立新的企业内部劳动人事制度;实行政企分开,建立新型的政企关系。同时,企业分别按3种类型改制:多元股东持股的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公司;国有独资的集团公司;国有投资控股公司。
但是,单纯的企业制度创新并不能解决国有企业原有体制与市场经济不相适应的问题。1989年以来,国有企业经济效益急剧下降,亏损面与亏损额急剧上升。一段时间中,人们对国有企业能否在市场经济中存在和发展产生怀疑。这种情况预示着单纯从体制与制度的角度,是无法推进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的,国有经济也是无法真正搞好的。
有鉴于此,党的十五大进一步明确了国有企业的改革的新思路。即在坚持国有制为主体、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的前提下,缩小国有企业的范围,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以提高其控制力。这一思路的创新之处在于,开始跳出单纯的体制与制度改革的窠臼,开始强调国有经济本身规模、布局与结构的调整。
1997年,党的十五届一中全会提出用3年的时间使大多数大中型国有亏损企业走出困境,在此基础上,力争到本世纪末使大多数国有大中型企业初步建立现代企业制。
1997—1999年间,主要在控制总量、调整结构、兼并破产、减员增效、抓大放小、增资减债、技术进步、市场开拓、加强管理等方面采取了措施。1997、1998年间,这些措施没有立即产生明显成效。国有企业经济效益继续滑坡。1999年上半年情况开始改变,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实现利润增长。
上述状况表明,单纯的体制与制度改革是难以从根本上搞好国有经济的,必须推向结构调整、数量收缩、组织改组与内部管理等方面。搞好国有经济,必须既立足于国有企业的改革,更要立足于国有企业的发展。这正是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提出将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推向新阶段的历史背景。篇二:深化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深化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陶大宇 郭可盈
2005-05-20 00:00 【大中小】【打印】【我要纠错】
当前,国有企业的改革涉及到方方面面,但最关键的是两个方面:调整国有企业的战略布局,适当收缩国有经济的运作战线;对国有大中型企业实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造,切实转换运行机制。简单地说,就是结构调整、制度创新。下面就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正确认识和理解现代企业制度
一般而言,现代企业制度是指历史上出现最晚,且占统治地位的企业制度。企业制度按照组织形式可分为业主制、合伙制、公司制三种。公司制在历史上出现最晚,且在相当多的国家占统治地位。可以这样说,现代企业制度就是公司法人制度,其典型形式是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它是“上世纪末以来发达的市场经济中发展和形成起来的现代公司制度”。它包括明晰的产权制度,完善的组织领导
制度、科学的管理制度、有生命力的文化制度。各项制度之间有机联系和相互运动,构成了现代企业制度的整体框架。
产权制度。它是企业制度的基础和源泉。明晰的产权制度,即企业资产终极所有权和法人财产权明确,且发生分离。产权的明晰化为企业之间资产的流动重组创造了前提,也为社会资源在更大范围内的有效配置创造了条件。
柳岩被强吻抓胸罩组织领导制度。公司制是企业的组织形式,公司制企业领导制度的主要内容是以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相互制衡、相互促进的法人治理结构。
管理制度。科学的管理制度是企业提高效率的重要保证。我国的企业管理正面临严峻挑战,必须树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观念,建立起严格完善的市场营销制度、人力资源制度、财务管理制度。
文化制度。企业文化是在企业全体员工中起主导作用的价值观体系,是对企业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综合反映。它凝结着企业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现代企业制度文化选择应是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制度。
现代企业制度的特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主要是针对国有企业提出来的,因此,现代企业制度的特征也是相对于传统的国有企业而言的。它既有与世界发达国家现代企业制度的共性,也有本国的个性。中国的现代企业制度应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
1.产权明晰化。现代企业的终极所有权、法人财产权和经营权是明晰的,彼此分离
的。
庾澄庆的家世2.企业地位法人化。企业不应是政府机构的附属物,而是经济活动的主体,具有法人
资格,有独立支配的法人财产,能独立地承担民事责任。
3.法人治理结构规范化。在现代企业中,组成法人治理结构的股东会、董事会、监事
会和经理层之间形成比较规范的关系,彼此相互制约,又相互促进。
4.出资者责任有限化。当企业破产时,出资者以其出资对企业承担有限责任。
5.管理制度科学化。在现代企业制度中,要建立一套科学的组织管理制度,调节生产
要素所有者之间关系,并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
正是由于现代企业制度具有的特征和优越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才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十五届四中全会《决定》明确指出,到2010年,国有大中型企业要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因此,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仍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深入总结我国现代企业制度试点的经验,认真研究当前
企业改革中存在的难点问题,妥善地加以解决,就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过程中存在的难点问题及对策
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试点工作是从1984年开始的。1991年以后,试点工作出现了高潮,并逐步进入规范化发展的新阶段。1998年、1999 年,党中央、国务院明确提出了加快国有企业改革步伐,用三年时间使大多数国有企业初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十几年来,在进行股份制试点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过程中取得了明显效果:一是明确界定了国有资产产权;二是试点企业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所有权、法人财产权和经营权的分离;三是建立了公司制的法人治理结构。但是,在进行股份制试点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难点问题,降低了企业制度创新的效果。这些问题主要存在于两个层面上,即政府与企业。下面就这些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1.政府层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关于政企分开的问题。1994年以来,百家现代企业制度试点并不是很成功的。其重要原因是大多数试点企业都转为国有独资公司,主管部门仍然干预企业的日常生产经营活动,企业不能自主经营,政企分开仍然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首先解决的问题。
实行政企分开要明确政府作为社会管理者和作为国有资产管理者的职责。政府作为社会管理者,要负
责搞好宏观经济调控,制定和组织实施产业政策,维护正常的经济秩序,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加强法制建设,严格执法监督。政府作为国有资产所有者的代表,对国有企业享有出资人的权利,对企业债务承担有限责任,不直接干预企业的日常生产经营活动。企业是自主经营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不能搞内部人控制,不能损害所有者的权益。企业要在市场竞争中求生存和发展,不能躺在政府身上“等靠要”,欠息欠税逃债。这是要明确区分清楚的。
(2)建立有效的国有资产管理、运营和监督体系的问题。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有效的国有资产管理、运营、监督体系也是推进国有企业改革绕不过去的重大问题。这几年普遍存在的国有企业老板不到位,对国有资产无人负责,“内部人控制”,国有资产大量流失,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没有建立有效的国有资产管理、运营和监督体系。
解决这一问题,首先,要探索国有资产是一级所有还是多级所有的问题。目前,我们实行的是国有资产统一所有,分级管理,授权经营,分工监督的原则,国务院代表国家统一行使国有资产所有权,授权地方政府管理地方的国有资产。这是一种很不完善的制度。试想全国几千个县市,其资产要归国务院统一所有,实际上等于无人负责;另外也与现行的分税制和分级财政相矛盾。所以,理论和实践上都只能实行分级所有、分级管理,其中中央一级所有占大头是必然的。实行分级所有、分级管理的最大好处是产权清晰,有助于各级政府对其所有资产关心负责,从而有利于资产的保值增值。
如何建立有效的国有资产运营体系?目前试行的是两种做法:一是授权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经营国有资产;二是象上海、深圳市那样,成立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然后在下面原专业局基础上形成几个或十几个国有资产经营公司,从事国有资产的运营。这两种做法都处于试验性阶段,须进一步研究和完善。
建立国有资产的监督体系也很重要,我们常说国有企业要做到“四自”经营,现在看来,其中的自我约束有一定困难。国有企业要有约束机制,但实践证明,单靠国有企业内部自我约束是不够的,还必须有外部监督和约束。目前有些地方已建立由出资人对国有独资企业委派财务总监的制度,同时试行国有企业稽查特循员制度。这些做法可以参考借鉴。
(3)减债增资,减员增效,解除企业办社会负担的问题。几乎所有的国有企业都有三大历史包袱:负债率高、冗员多、社会负担重。推进国有企业改革,都面临解决这三大难题。三大难题,首推资产负债率高,资本金不足。1998年,国有及国有控股独立核算工业企业资产
负债率为64.4%,如果降低到国际上一般要求的50%左右,需要补充资本金4000多亿元。这需要政府采取多方面的措施:继续采取近年来行之有效的方式,如募股上市、合资、兼并破产、核销坏帐等;对符合条件企业采取债转股。还可以采取其他一些改善国有企业资产负债结构的办法,如用规范的方式将国家划拨的土地使用权及企业房产变现;积极探索国际上通行的处理银行不良资产和企业债务重组相结合的其他有效方式等。
其次,减少富余员工,实现减员增效。据有关部门统计,目前国有企业存在1/3—1/4 的富余员工,富余人员在2400万人左右。下岗分流,减员增效是国有企业走向市场的必然选择。在企业实施减员的同时,要切实保证下岗职工的生活。如办好企业再就业服务中心,按照财政、社会和企业各负担1/3的原则落实资金;要搞好职工培训,引导职工转变择业观念。政府要采取有效的政策措施,扩大就业门路。从长远看,还要加快推进劳动力市场的规范化建设,形成劳动力合理流动的市场就业机制。为了形成国有企业职工能进能出的机制,也需要加快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秦岚疑被当众袭胸
第三,逐步解除企业办社会的各种负担。目前企业办的学校占全国的1/3,企业医院病床占全国的1/3,国有企业办医院、学校的支出占销售收人的4——5%。解除企业办社会负担,可以采取政府调整财政结构的办法,即由政府拿出一笔钱,来帮助企业剥离不必要的社会职能。初步匡算,财政每年拿出loo多亿元,大体能解决问题。这也是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必须支付的一项成本。
2.企业层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关于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的问题。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过程中,当前要解决的突出问题是建立规范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这几年现代企业制度试点中不少翻牌公司都是董事长和总经理一人兼任,并由上级部门一纸任命。按照《公司法》,建立法人治理结构,就要明确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的职责,形成有效的制衡机制。公司法人治理结构重在理顺出资人及其代表与经理层的关系。负
责公司日常生产经营活动的总经理应由董事会聘任,并尽可能采取市场选聘的办法,不能由组织部门任命。董事会与经营者签定经营协议,对经营者进行审计、考核和评价;经营者按照自己的经营业绩取得报酬。根据这几年的实践经验,建立经营者的激励约束机制很重要。目前正在试行的经理人员年薪制和股票期权的办法,是一种有益的探索。同时也要注意发挥监事会对企业财务、董事、经理经营行为的监督作用。在现代公司制下,国有企业原有的党委会、职代会可分别按党章和职代会条件行使职责,发挥作用。既然是现代公司,就应按《公司法》活动,不能违背《公司法》另搞一套。
中国精神的主要内容是什么(2)关于加强和改善国有企业内部管理的问题。长期以来,国有企业受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影响,一部分企业管理基础工作薄弱,甚至管理混乱,“跑、冒、滴、漏”现象严重。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决定》明确指出:“深化企业管理,提高科学管理水平,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内在要求,也是国有企业扭亏增盈,提高竞争能力的重要途径。必须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企业管理工作,从严管理企业,实现管理创新”,按照《决定》精神,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企业管理工作。
首先,要加强企业战略管理。所谓战略,是涉及全局的深远的谋划。80年代以来,国际先进企业都在认真研究企业发展战略,以避免投资决策失误和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国有企业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聘请内外部专家,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战略,适时地调整战略,保证企业持续、健康地发展。
洛杉矶之战影评其次,要健全和完善企业的各项制度。要狠抓定额、信息、计量、标准化等各项管理基础工作,建立
健全各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加强考核和监督,确保各项工作有人负责。要推行全员劳动合同制,进行人事和分配制度改革,搞活企业机制,调动全体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第三,抓好管理的关键环节。现代企业管理就是以成本管理为中心,走质量效益型的发展道路。要做好会计基础工作,认真进行财务活动分析,结合企业实际制定切实有效的成本控制制度。要深入开展全面质量管理工作,做好贯彻iso9000族国际标准工作,建立科学规范
的质量管理体系。要坚持质量第一,以质取胜。要加强对外经营工作,认真研究产品市场,努力开拓新市场和潜在市场,建立规范的市场营销制度。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总体目标,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既涉及到经济体制改革,也有政治体制改革的内容,其本质是重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我们要不断进行理论和实践上的探索,分析新形势,研究新问题,开创国有企业改革的新局面。
黑龙江路桥集团总公司·孙亚光篇三:现代企业制度
[摘要] 现代企业制度,是指适应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要求的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一种新型企业制度,适合国有企业及股份有限公司等所有权人分散、众多的企业采行。我国自中共四十大召开后,现代企业制度在国有企业广泛建立,民营企业虽采用率不高,但也在不断扩大。
那么其如何建立,效果如何,存在什么问题,又如何进一步完善,如何据其理财,等等,便是迫切需要弄清的问题。本文对这些问题作了初步探索。
[关键词] 现代企业制度;企业改革;企业制度;理财;会计
现代企业制度,是指适应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要求的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一种新型企业制度,适合国有企业及股份有限公司等所有权人分散、众多的企业采行。我国自中共四十大召开后,现代企业制度在国有企业广泛建立,民营企业虽采用率不高,但也在不断扩大。那么其如何建立,效果如何,存在什么问题,又如何进一步完善,如何据其理财,等等,便是迫切需要弄清的问题。现对这些问题试作探索,以期能为改善企业经营、提高企业效益、增加国家财政收入略尽绵薄之力。
一、现代企业制度在我国建立的过程及效果
(一)现代企业制度在我国的建立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企业改革逐步推进,企业制度发生了重大变化。1978年试行“扩大企业自主权”,1983年开始“利改税”,1987年推行“承包制”。这是首先进行了“放权让利,探索两权分离”的改革,在既有产权制度的框架下,探索各种形式的灵活经营机制。在1992年南巡、中共
四十大召开后,逐步进行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探索,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以公司制企业制度为方向,全面构建现代化的企业微观产权制度、经营体制、管理体制。1997年开始的以“债转股”为主要方式的国有企业脱困,以公司制改制为主要内容的现代企业制度试点等,就是重要措施。目前,现代企业制度在形式上已在国有企业广泛建立;民营企业虽采用率不高,但也在不断扩大。其主要表现就是
首先,到2005年底,国家统计局统计的国家重点企业中的2524家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已有1331家改制为股权多元化的股份制企业,占总企业数的52.7%。而国有中小企业改制的比率已经达到80%以上。
其次,作为国有企业主干的中央企业,已有l9家企业按照《公司法》转制,开展董事会试点,共选派66名外部董事,实现企业决策层与执行层分开,改善了公司治理结构。
再次,中央企业及其所属子企业的股份公司制企业数量,已由2002年底的30.4%提高到2006年的64.2%。
最后,股权分置改革基本完成。截至2006年底,全国除国有金融机构控股的上市公司外,801家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已有785家完成或启动股改程序,占全部企业的98%。目前中央企业普遍加大了劳动、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力度,通过市场化方式选用的各级经营管理人才约占总数的30%,一批企业建立
了比较完善的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和全体员工竞争上岗、量化考核、薪酬与业绩挂钩的机制。
(二)现代企业制度在我国实行的效果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取得了良好效果,扭转了20世纪90年代末之前国有企业普遍亏损的局面。20世纪90年代,国有企业的经济效益总体上呈下滑趋势。产品销路不畅,产品大量积压,资产负债率高,不良债务严重,三角债成为当时的老大难问题,出现了普遍亏损的局面。1990年,国有企业亏损面和亏损率分别为27.6%和47.3%;到1998年,亏损面和亏损率上升到41.5%和68.8%。在40个大类行业中,1990年净亏损行业只有煤炭、石油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