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来源:《阅读(教学研究)》2022年第08期
【摘要】统编版小学《语文》中选编了许多革命传统题材作品,基于对这类作品选编方式和选编内容的分析,提出了解读这类作品应具备的时代视角、儿童视角和教学视角,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教学建议:坚持历史意义与时代意义相统一,坚持品悟语言与感受形象相统一,坚持语文要素和革命主题相融合,坚持课内阅读和生活实践相融合。
【关键词】革命传统;作品解读;教学建议
小学语文除了要引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之外,还肩负着“以文化人”的重要使命。统编版小学《语文》中,许多经典革命传统题材作品重新入选,并顺应时代发展,增加了一些继承和发扬革命传统的新篇目,旨在增强学生的民族认同感、自豪感,用革命传统文化的红基因锤炼学生的核心素养,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在“双线组元”的教材编写体系中,全面把握革命传统作品编写意图,正确定位此类作品教学价值,显得尤为重要。
一、革命传统作品选编概况
2021年1月8日国家教育部专门颁发了《革命传统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可见,革命传统教育在当下社会思潮中具有重要的思想价值导向和政治导向作用。《革命传统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将中小学革命传统教育分成“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以人民为中心的立场”“实事求是思想路线”“革命斗争精神”“爱国主义情怀”“艰苦奋斗传统”七个主题,力求在不同层次的主题学习中,逐步深化学生对革命传统文化的认识、理解和认同,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风尚。笔者对统编版小学《语文》中革命传统题材作品进行了梳理,从中发现:教材高度贯彻了《指南》精神,各类主题的作品在教材选文中均有体现。下面试从选编方式和选编内容两个方面作简要分析。
1.选编方式
统编版小学《语文》中涉及革命传统作品共40篇,其比重约占整套教材课文总数的14%(不包含《语文园地》)。一至六年级每一册教材全面覆盖,且选编数量呈现递增趋势,到六年级上册已达到10篇之多。选编课文注重单篇阅读和单元主题阅读相结合,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相结合,精读课文与书后“阅读链接”相结合。从二年级上册就开始涉及单元主题阅读,
如二年级《朱德的扁担》《难忘的泼水节》,虽没有按照“双线组元”,但同一单元的连续两篇课文反映的都是与革命主题有关的故事。从五年级开始,每一册都安排了一个以革命传统题材为主题的单元。这些单元与单元之间相互关联:人文主题涉及从挚爱脚下的热土到为这片土地艰苦奋斗,不惜流血牺牲;从回顾那段峥嵘的革命岁月到树立远大的革命信念。阅读这些文章,会引发学生对革命题材的深刻思考,培育学生的民族气节和革命情怀,为学生的成长奠定一抹最亮麗的“中国红”。
单元内部作品之间也互为镜像,如五年级上册以艾青的“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拉开单元序幕,第一篇《少年中国说》铿锵有力,气贯长虹,少年中国前程似锦,中国少年大有可为。第二篇《圆明园的毁灭》以及随后“阅读链接”选编的三篇诗歌,均反映了外国列强肆意践踏我们国土的卑劣行径。勿忘国耻,振兴中华,需要美哉壮哉的中国少年,需要正视那段满目疮痍的过去,在艰苦奋斗中砥砺前行。也正是有了像第三篇《小岛》上那些甘于为祖国默默奉献的人们,我们的强国梦才能逐步绘就。不难看出编者在选编课文时对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视,编排时的匠心独运。
2.选编内容
统编版小学《语文》选编的这些革命传统作品,从体裁上看,大多以写人叙事类文章为主,各类符合小学生阅读的体裁也都有涉及,如梁启超写的荡气回肠的文言文《少年中国说》、的古体诗《七律·长征》、描写冀中人民独特抗战方式的说明文《冀中地道战》、具有思辨彩的议论文《为人民服务》……
从人文主题上看,有反映革命领袖高尚品质和伟大志向的,如《吃水不忘挖井人》《朱德的扁担》《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不懂就要问》《我不能失信》等;有写为民族解放事业而奋战的革命战士的故事,如《金的鱼钩》《清贫》《狼牙山五壮士》等;有写革命年代仁人志士的故事,如《梅兰芳蓄须》《十六年前的回忆》以及六年级上册单独编排的以“鲁迅”为主题的单元,都反映了他们身上宁折不弯的民族气节,他们扛起的是中华民族的脊梁……也有写和平年代在中国特社会主义建设伟大进程中,涌现出来的感人事迹,如《桥》《小岛》《雷锋叔叔,你在哪里》《延安,我把你追寻》等;还有写重要历史事件的,如《圆明园的毁灭》《开国大典》《千年梦圆在今朝》等。
各类不同主题的作品渗透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的是学生对中华民族的归属感和荣誉感,厚植的是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二、革命传统作品的解读
1.作品解读的时代视角
革命传统题材作品记载的是中国人民在追求民族独立、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的道路上奋进的故事,是某一特定时代背景下的产物,要想深入地理解文本内容,教师在解读文本时就要追溯到“那时那地”,才能理解特定情境下人物的一言一行。如《延安,我把你追寻》一文出现了诸如“南泥湾开荒”“杨家岭讲话”“延安窑洞”等陌生词语,在解读时,需要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其背后的事件,才能理解共产党带领人民所走过的那段艰苦卓绝之路。如果脱离特定的时代背景,就文本讲文本,则忽略了革命传统作品独特的育人价值——传承革命精神。况且,这类文学作品也不宜“创造性解读”,教学时需要尊重历史,遵循其背后的价值导向。
2.作品解读的儿童视角
统编版小学《语文》选编革命传统作品是为了在学生的精神家园中播种红基因,促进学生精神成长。此类作品的解读要尊重儿童实际,千万不能脱离儿童视角。这里所谓的“儿童视角”是指用儿童可感、可接受的方式看待某一革命事件及其涌现出来的人物。整套教材中选
编的革命传统作品内容都是根据儿童的认知水平拾级而上,选编了符合本年段学生阅读的革命传统作品,且不同年级关于“爱国”主题的教学目标和要求也不一样。
如一年级上册《升国旗》,以“词串”加“儿歌”的形式编排,开篇的三个词串“中国”“国旗”“五星红旗”,重在让学生积累词语并在认读中明白:中国的国旗是五星红旗,五星红旗代表着中国。接下来编排了一首儿歌《升国旗》。爱国,从一次庄严的升旗仪式说起,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感受到国旗“迎风飘扬,多么美丽”,通过“向着”“立正”“望着”“敬礼”,潜移默化中让学生明白升旗时最基本的礼仪。到了二年级上册学习革命伟人《吃水不忘挖井人》《朱德的扁担》这样的文章,还是要从语言出发,在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的基础上,联系生活了解带领众挖井,朱德和战士们一起挑粮上山等故事,播下红的革命种子。随着年级的升高,学习的文体由写人叙事走向说明性文章或思辨性文体,对革命传统作品的理解也逐步走向多元,走向深刻。
3.作品解读的教学视角
传统的革命传统作品教学普遍存在“贴标签”现象,提到革命战士,就无关痛痒地贴上“舍生忘死”“英勇不屈”“不屈不挠”“无私奉献”“临危不惧”等“标签”,脱离了文本和关键事件谈品质
、谈精神,都是“空中楼阁”,浮光掠影。在解读文本时,要准学生理解文本的切入点,带领学生用儿童的方式思考作者写作文本时的情感表达,才能提升对这一历史事件的审美敏感,在对文本理解的生成中升華情感。
如《军神》一课,看到这个题目,不禁让人思考:“军神”是谁?为什么会被称作“军神”?通读课文后知道这个词来自沃克医生对的赞赏。这种情感的表达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随着就诊这一事件逐步展开的:开始接诊时沃克医生“冷冷地”“审视”——手术前沃克医生“目光柔和下来”“愣住了,竟有点口吃”——手术后沃克医生“吓了一跳”“惊呆了”“浮现出慈祥的神情”“肃然起敬”。这一系列动作、神情的变化,背后暗藏的是情感的起伏。“草蛇灰线,伏脉于千里。”恰是从沃克医生这一侧面,烘托了钢铁般的毅力,而这种毅力的源动力来源于他“今后需要一个非常清醒的大脑”指挥作战,是一种坚强的革命意志力。
三、革命传统作品的教学策略
1.坚持历史意义与时代意义相统一
“文以载道”“文道统一”是小学语文文本的特点。革命传统作品补白了学生对中国革命和
英雄人物的认知。作品中蕴含的革命精神和理想抱负等人文主题会穿越时代,对学生的精神成长具有现实意义。在教学时,教师要善于到语言文字和育人价值的契合点,防止脱离文本,脱离学生生活经验,空谈人物形象及其精神,把语文课上成思想品德课。
如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其中我们耳熟能详的是:“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如果因此就把整篇文章的思想定位为面对帝国主义的侵略,唤起人民的爱国之情,激励中国少年奋发图强、奋斗有为的话,未免有失偏颇。其实文章诉说了中国人的强国梦,这与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一脉相承的。因此,在今天学习《少年中国说》,更具有时代的意义。
2.坚持品悟语言与感受形象相统一
革命题材作品的教学不仅仅是了解事件本身,而是要从语言出发,感受革命英雄人物形象,这是学习这类文本的语文路径。
如六年级上册《狼牙山五壮士》一文中,围绕“为了不让敌人发现众和连队主力,班
长马宝玉斩钉截铁地说了一声:‘走!’带头向棋盘陀走去。”这句决定战士们生死存亡的关键命令,抛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这里两个“走”字意味着什么?为了防止学生对人物形象的理解出现概念化、“贴标签”现象,可以引导学生走进人物内心,揣摩人物心理,设想:如果你就是五壮士中的一员,你会怎么想?学生的思维就会向四面八方打开,可以从自己的多重身份思考(是儿子,是亲人,是战友,更是战士),也可以从敌我势力不均、敌众我寡的角度思考,触摸、考量人性。在此基础上,还要引导学生跳出自我思维的局限,进一步追问:英雄们在此刻真的思考了吗?这时学生就会关注到“斩钉截铁”,关注到“走”后面的感叹号,从而发现当时五壮士真的没有我们想得这么多,他们想都没想,这就是英雄本。究其原因,其实在他们接受掩护众和连队转移任务时,就已经作出了生死的抉择,抱定了舍生取义的决心,这正是五壮士跳崖的动力支撑,是超越人性的英雄血性。
3.坚持语文要素和革命主题相融合
统编版小学《语文》中的革命传统作品,除了文本蕴含的革命精神主题之外,同样隶属于单元,也是单元语文要素训练的重要载体。
如四年级下册的《小英雄雨来》,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深深浅浅的脚印,写满成长的
故事”。雨来,作为一名中国少年儿童,他热爱祖国,他的成长的特殊性在于他是一个革命小英雄,在与敌人的斡旋、斗争中,展现了其机智勇敢的形象。他的成长经历和革命精神是所有少年儿童学习的榜样。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学习把握长文章的主要内容”。书后第二题“照样子给其他四个部分列出小标题,再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恰恰契合了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有方法指导的实践训练。书后第三题“课文中多次写到还乡河的景,出来读一读,再说说写这些景有什么作用?”这里的环境描写其实是为了衬托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也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解决了这个问题,其实就了解了雨来的人物形象和品质。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结合具体的文本,到语文要素和革命主题的融合点。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