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视角谈小学语命传统教育
材作品的教学策略
【编者按】统编版语文教材突出革命传统教育,让学生从革命精神中感知责任使命,在历史坐标中构筑时代担当。据统计,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有40篇左右的课文体现了革命传统教育。面对小学生,如何让他们更好地去理解课文的内容,并且把课文中想要传递的革命传统教育主题的内容和基础的语言教学结合起来?如何用学生可接受的、和现实联系紧密的方式来进行教育?希望本专辑所刊发的文章对读者有启发和借鉴作用。
革命传统教育题材的作品,主要是指五四运动以来,反映中国人民追求国家独立、民族富强、人民幸福的文学作品,记录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追求民主、解放和自由的历史,蕴含了理想主义、爱国主义、科学求实、艰苦奋斗等精神内核,是中国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来源,也是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但在实际教学中,革命传统教育题材的文本教学却普遍不尽如人意,主要出现“穿鞋戴帽两张皮”“说教灌输搬教参”“脱离现实假大空”“多元解读两茫然”等现象,影响了基础教育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浪费了革命传统教育题材的教学价值,干扰了学生阅读红经典的兴趣,应引起足够重视。下面笔者从审美的视角,结
合统编版教科书中的革命传统教育题材,谈谈改进建议。
一、革命传统教育题材的编写意图
2019年秋季,统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增加了革命传统教育题材的分量。表现在:数量上增加,从人教版的33篇(不含选读课文),增加到统编版的41篇(不含阅读链接);主题上凸显,从散落的篇章,到五年级开始专门编排“革命文化”主题单元;形式上丰富,从单篇课文教学,到组织“革命文化”主题实践活动以及推荐阅读红经典,等等。
在统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中,革命文化主要涵盖四个领域的内容:一是国家认同,包括国旗、国歌、国土等,如一年级上册的入学教育《我是中国人》、识字教材《升国旗》;二是政党认知,包括对党的认识、对革命伟人的了解等,如《吃水不忘挖井人》《为人民服务》《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爷爷植树》《朱德的扁担》《难忘的泼水节》;三是英模榜样,如《军神》《手术台就是阵地》《黄继光》《金的鱼钩》《小英雄雨来》等;四是民族精神,包括长征精神、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雷锋精神等,如《七律·长征》《狼牙山五壮士》《延安,我把你追寻》《雷锋叔叔,你在哪里》《狱中联欢》《少年中国说》等,以及表现民族气节和爱国情怀的《梅兰芳蓄须》《囚歌》《祖国,我终于回来了》等。
革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选编上述作品,旨在让学生了解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中所包含的民族思想
与文化,体验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的作者独特的感受和凝聚的民族感情。那么,如何用好革命传统教育题材,如何在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同时,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呢?
二、革命传统教育题材的教学策略
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主编陈先云先生在讲座“工具性与人文性兼顾:用好统编教科书的若干建议”中指出:要坚持“文道统一”的原则,寻求教材在语言文字、价值与教学取向之间的结合点和着力点,以及体现国家意志与学科自身规律之间的平衡点,以便更为充分地体现语文学科自身的规律,提升语文教材的育人价值。
这个结合点、着力点和平衡点,不妨落在审美上。选入统编版教科书的革命传统教育题材作品,是一篇篇文质兼美的课文,是作者进行审美创作的结果,其真实的历史背景、鲜明的人物形象、感人的故事情节,必然触发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获得有意或无意的审美体验。只有在认知教学的同时,注重和加强审美教学,才能体现语文的特性,使语文教学的过程成为学生审美体验、审美创造的过程,让学生在获得语文技能训练和认知教育的同时,得到心灵的陶冶、精神的建构,成为一个高尚的审美人。
梅兰芳代表作1. 思想情感与文学艺术相融,感受人物形象美。
阅读教学的审美对象主要是言语作品,这一审美的专门化决定了语文学科独特的美育功能是以美育人,以文化人,即学生通过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艺术,获得审美发现,进行审美体验
与审美创造。
(1)关注细节描写,体会人物品质。许多革命传统教育题材的作品,故事情节生动感人,人物形象个性鲜明,是非常经典的审美对象。如《小英雄雨来》中的顽皮淘气而又机智勇敢的雨来,《摔跤》中斗志昂扬却又不失顽劣的小嘎子,历来受到学生的喜爱。原因不仅在于主人公与学生年龄相仿,更在于作者运用高超的文学艺术,塑造了有血有肉、有个性、有优点,也有不足的人物形象,消除了英雄人物扁平化的形象,更加贴近现实生活,因而更容易引發读者的审美体验。再如,“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周恩来,被医生叹为“军神”的,用胸膛堵住敌人口的黄继光,还有“哪里需要就出现在哪里”的雷锋叔叔。无不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教学的关键是要引导学生借助语言文字,特别是关注人物神态、言行的描写,走近人物内心,体会人物的品质,在语言文字和思想情感方面都有所得。
如教学《军神》时,引领学生抓住“平静地回答”“一声不吭”“双手紧紧抓住”“手背青筋暴起”“汗如雨下”“越来越使劲”等描写,展开想象,体会他所经历的痛苦和由此表现出来的坚强品质,这是正面描写。接着,引导学生关注对沃克医生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抓住“一向镇定”“有些颤抖”“汗珠滚滚”凸显不使用麻醉药手术的痛苦程度,对比衬托“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的神志依然清楚,能够准确地说出手术所用的刀数”。最后,透过“冷冷”“惊疑”“柔和”“惊呆”“慈祥”“肃然起敬”等词语,体会沃克医生心
理的变化,侧面衬托非凡的勇气和惊人的毅力。教学时,抓住这些语言反复揣摩、品读,领悟作者不厌其烦地进行细致描写的用心所在及其表达效果,不但获得对人物形象更深层的审美感受,也深化对语言艺术的审美体验。
(2)补充相关文本,加深人物理解。如果说革命伟人的一生是他们用心书写的作品,那么选入教科书的课文只是其中的小小片段。我们的阅读视野若仅限于这短篇断章,则不足以领略伟人的光辉形象。统编版教科书中《不懂就要问》《我不能失信》《朱德的扁担》《爷爷植树》《难忘的泼水节》等文章记叙的都是伟人平凡的故事,描写的对象是孙中山、宋庆龄、朱德、、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所述事件虽然也能反映主人公某一方面的可贵品质,但相对于他们对国家、对人民做出的巨大贡献,相对于他们自身丰富而深刻的人格魅力,只是冰山一角。教学时,如果只是把他们当作普通的主人公来处理,缺乏对伟人的认知基础,就无法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无法对人物形象产生充分的审美体验。因此,应充分挖掘课内外资源,补充人物的典型资料,把一个更加全面、丰富的人物形象带给学生,使他们能通过课文学习“窥一斑而知全豹”,产生对伟人的敬仰和向往之情。
如在教学《难忘的泼水节》时,可适当补充《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夜的工作》《周总理的睡衣》《十里长街送总理》等文本,在文阅读中认识一个胸怀大志、辛劳工作、生活俭朴而又平易近人的伟人形象,这样才能真正理解傣族人民对周总理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