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训练:娘炮现象你怎么看?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2018年秋,中央电视台的《开学第一课》除了延时播放备受诟病,节目中的“娘炮”现象更是引发人们的大讨论。一种观点认为:“娘炮”之风当休矣!“少年娘则中国娘。”男不像男,天天霸屏的“娘炮”误导了青少年的价值取向。另一种观点认为,在多元化的社会,人们应该多包容此种“娘炮”现象,精致、细腻、温柔,也可以是男性多元化审美的一种。油头粉面的现象并不可怕,只是在表现“娘炮”特的同时,男儿本尤其是骨子里的阳刚内涵不能丢。
针对上面的观点你有何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表明你的看法并阐释观点。
要求:根据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原题呈现】
最近,随着“开学第一课”引发争议,节目中多位“娘炮”男艺人也遭到众多家长的反感和批判。
国内两大传媒巨头新华社和人民日报却是截然不同的两种态度:新华社狠批,人民日报力挺。新华社“新华视点”栏目播发评论《“娘炮”之风当休矣》,对“娘炮”现象严厉批评。仅仅过了不到三个小时,人民日报评论便发表《什么是今天该有的“男性气质”》,对新华社评论进行回应。针对公众热议的“娘炮”问题,你怎么看?
【原题呈现】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最近几年,中国内地出现了一批年轻、帅气的“小鲜肉”男偶像。他们拥有众多粉丝,被视为票房大卖的保证,但他们与传统男性形象不同的气质和风格也引起了不少人的反感。许多媒体对此进行了热烈讨论。
有网友抨击他们画眼线,抹眼影、涂口红、染头发,没有男子气概,更有人直接炮轰他们是“娘炮”、“男女不分”,批评他们会带坏小孩,“少年娘则国家娘”。
但在“小鲜肉”明星的粉丝看来,外界误解了他们的偶像。他们并不觉得自己的偶像“娘”,反而觉得是“一种超越了性别的美”。还有人认为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风格与追求,不一定非要用传统的男子气概来束缚自己。
对于以上材料你有什么看法?请结合材料内容,做出你的选择和思考。要求: 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明确文体;不得抄袭,不要套作;不少于800字。
【审题指导】
立意角度一:娘炮之风当休矣
1、顺物之天以致其性,不要违背生态平衡,扭曲天性。“娘炮”的形象确实有碍行为正常人的“审美观”。男人阳刚女人阴柔才是传统意义上的性别之美,也是性别差异。
2、外貌气质并不能成为“娘炮”成为众矢之的的理由. 把“娘炮”当审美才有失“主流文化”价值观。
3、文化产业化,商业入侵艺术,媒体与艺人过分追求功利目的,为了出新、异、怪,博人眼球,迎合观众喜新厌旧的挑剔心理,男子压抑血性,曲意逢迎。
4、公众人物对受众尤其是未成年的受众的影响极大,没有辨识能力的青少年盲目模仿,危害极大,下一代只喜欢拿着眉笔的兰花指如何拿得起。作为和娱乐节目应运而生的“娘炮”,因为其怪异的行为举止、另类的奇异怪装,有害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立意角度二:在多元化的社会,应该多包容此种“娘炮”现象,精致、细腻、温柔,也可以是男性多元化审美的一种。
1、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意识形态呈现多元化,拓宽了性别审美的境域,丰富了审美标准。人们的审美观念要与时俱进。
2、尊重人的个性是社会文明向前发展的主流,允许自我意识的觉醒、复苏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3、中国的传统文化并不排斥面目清秀的男性,潘安、宋玉、卫玠名列美男榜首,清秀儒雅,湿润如玉才有资格入榜。
4、特殊的职业需要,应予以理解尊重。
5、咬文嚼字,以“娘”称呼“小鲜肉”,含有性别歧视,是爆粗口,应予以否定。
6、外表阴柔不能判定内心懦弱,没骨气,没责任感。
7、粉丝并不都是脑残,她们有辨识,懂得动心于颜值,钟情于才华,沦陷于人品。
立意角度三:一个开放多元的社会,审美自可参差多态,各得其所。然而,凡事都应有度,也要注意社会主流文化的引导,反对精神娘化,更反对热捧,过分宣传产生大量负面影响。
【作文存在问题】
1.概念混淆:帅哥美男与娘炮是两个概念。把长相清秀,追求整洁精致的外表的男人与油头粉面,矫揉造作的娘炮不能混为一谈。其实很多学生是“不反娘炮,反娘炮风”,但是在作文中却一笼统写成反对“娘炮”了。
2. 立场明确,但说话绝对,比如:凡反对这种现象的,就扣上否定社会多元文化,干涉个人自由的大帽子。
3. 主要问题: 观点明确,但是论述角度太单一:大量作文论述角度止于“娘炮外形形象无可厚非,既是个人自由,也是多元化一种。”,作文论述重复多,缺少议论的广度和深度。
单纯议论娘炮的形象可取不可取意义不大,而且观点基本一致,议论自然少深度。所以表明对娘炮现象的看法后,应重在议论这种现象,而非娘炮。
下笔前多问几个为什么:比如,什么是“娘炮”?怎么看待这个现象?为什么出现这种现象?这个现象有什么利弊?该怎么对待这种现象?为什么这个现象大受关注?有没有相类似的现象?如果这个现象再发展下去会怎样?其它各种观点的理由是什么?我的观点是什么?他人观点有没有可取之处?要批驳不同观点该怎么批驳?联系实际,今天议论这个问题的现实意义是什么?
4.偏离主题:只谈或者大谈男性气质,不谈“娘炮现象”,视为偏题、脱题。“娘炮现象”必须是作文分析主体。
【素材积累】
1.娘炮的意思就是:男生动作表情女性化,形容男生娘娘腔,太做作。现在多把哪些有女人一样的动作,外貌,行为举止或语言称为娘炮。
2.公元前的战国时期,邻居女子趴墙看了三年的美男宋玉,接着是每次出行便有大批少女“掷果盈车”的潘安,再有就是被舅舅嫉妒容貌的卫玠和非得戴上面具才能踏上战场的兰陵王了。难道这“古代四大美男”也是“娘炮”吗?
3.传统中国的戏曲中就一直有男性扮演的旦角。梅兰芳、程砚秋等中国杰出的旦角演员也在生活中具有女性气质,但他们的家国情怀和高尚品格也一直受到社会的高度尊重和推崇。
4. 《真正男子汉》节目录制的特种兵王威,武警战士杨明鑫被网友亲切称为“最帅兵哥哥”,被誉为“中国男子第一天团”的国旗护卫队,关键时刻力挽狂澜的英雄机长。
5.谢霆锋:“我觉得男生也该回,男生该有的荷尔蒙。”
【学习范文】
学标题:态度型《“娘炮”之风当休矣!》,问题型《什么是今天该有的“男性气质”?》 《谁造就了“娘炮”?》,观点型《把“娘炮”当审美有失“主流文化”价值观》,话题+观点型《对于“娘炮”,视而不见是一种宽容》
学思辨:有争议处更应有思辨;不说过头话;思辨不等于平分秋;
学论述:对一个观点要有不同角度来反复阐述:概念界定、产生背景、出现原因、现象实质、问题根源、有何利弊、解决办法、联系实际等等。相反,同一角度的反复论述叫“重复”,举例如此叫“堆砌材料”。
兰陵王演员1.【新华社评论:】辛识平:“娘炮”之风当休矣
清代名士龚自珍曾借助“病梅”的隐喻,对病态审美造成的不良社会后果表达忧思。让他没想到的是,在互联网时代的流行文化中,类似“病梅”一般的审美趣味依然很有市场。
“油头粉面A4腰,矫揉造作兰花指”,这句顺口溜描述的正是时下某些所谓“小鲜肉”偶像令人错愕的形象与做派。当越来越多的“娘炮”及其言行刷屏霸屏,成为一些人热捧、哄抬的对象,人们对这种“辣眼睛”的反常现象不断表达担忧和反思。
与出于艺术表现考虑的“反串”“异装”不同,当下流行的“娘炮风”,是一种刻意强化并扭曲呈现的“人设”:他们看起来性别模糊却妆容精致,长身玉立却如弱柳扶风,动辄把“讨厌”“吓死宝宝了”“小拳拳捶你胸口”挂在嘴边;他们既在电影电视中这样演,在综艺节目和日常生活中也同样“入戏”……
由“嫩”到“美”进而“娘”,这种病态审美的递进耐人寻味。“娘炮”不是一天养成的,它是“颜值消费”和眼球经济跑偏的结果,更是文娱圈子奢靡浮夸之风的新变种。借助各种匪夷所思的造星运动,“花样美男”被捧成了“流量小生”,“靠脸吃饭”变成了“颜值正义”,资本冲动和浮躁风气推波助澜,硬生生把“小鲜肉”弄成了“小鲜花”,把“孟特”裁成了“孟特娇”。
一个开放多元的社会,审美自可参差多态,各得其所。然而,凡事都应有度,越过底线就会走向反面——不是审美,而是“审丑”。
热捧“小鲜肉”、渲染“娘炮风”的娱乐造势传递出让人担忧的倾向:在“论美貌你是赢不了我”的喧嚣中,“演员的自我修养”显得无足重轻,一些人演技很烂却拿着天价片酬,各种任性都被惯出来了;在“娱乐至上”“流量为王”的误区中,一些影视作品、网络平台、综艺节目刻意迎合低俗口味,消费各种“奇葩”“怪咖”,为博眼球甚至不惜挑战社会公序良俗,散发着猎奇、拜金、颓废的气息。
以文化人,更在育人。“娘炮”现象之所以引发公众反感,还因为这种病态文化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不可低估。
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网络上“少年娘则国娘”的批评尽管不无戏谑,但一个社会和国家的流行文化拥抱什么、拒绝什么、传播什么,确乎是关系国家未来的大事。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需要抵制不良文化的侵蚀,更需要优秀文化的滋养。
学者尼尔·波兹曼曾在其著作《娱乐至死》中告诫人们:毁掉我们的,不是我们所憎恨的东西,
而恰恰是我们所“热爱”的东西。面对眼花缭乱的各种“泛娱乐化”现象,重温和思考这种理性之声,很有必要,也很有价值。
2. 【人民日报评论:】什么是今天该有的“男性气质”
男性气质是什么?究竟怎样才是男性应有的形象?长期以来,对这些话题的探讨不仅在学术界长盛不衰,更在舆论场激起一波又一波热潮。最近,曾经参加过《真正男子汉》节目录制的特种兵王威退出现役,微博开通后短短几天时间,就收获了30多万粉丝。一名普通军人在脱下军装后备受关注,成为名符其实的“网红”,也可成为观察社会对男性气质认知的一个切入口。
军营中站过岗、训练场上流过汗,因为阳光硬朗的气质得到网友如潮点赞,王威这样的军人不在少数。近年来,从武警战士杨明鑫被网友亲切称为“最帅兵哥哥”,到救援过程中舍生忘死的潜水员官东,再到被誉为“中国男子第一天团”的国旗护卫队,他们之所以受到关注,出众的个人形象只是一方面,更重要的一股子军人的血性和勇敢,让人感受到力量,感受到超越外形的精神魅力。当然,这种精气神并非军人独有,无论是比赛场上奋力拼搏的运动健儿,还是关键时刻力挽狂澜的英雄机长,抑或者是平常生活中的凡人善举,构成了时代的一
道风景,也构成了我们对男性形象的一种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