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十运会看武术套路竞赛规则的演变对技术发展的影响
作者:温 搏
来源:《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年第05
        摘要: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录像分析法和数理统计法,对武术套路竞赛规则以及十运会武术套路比赛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武术套路竞赛规则不断发展与完善,裁判评分的客观性和规则的可操作性不断加大,规则对难度动作的要求不断提高,使得比赛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武术套路竞赛规则对技术的发展具有导向性作用,对十运会武术套路比赛进行研究,可以看出:高、难、美、新已经成为竞技武术套路运动的主要技术特点;难度技术是影响最后得分的主导因素,追求高质量的难度动作将是未来武术套路技术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未来的武术套路运动技术将会更加注重技术创新和突出个人技术风格。同时,十运会武术套路比赛给我们留下了反思和启示,如何正确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关键词:十运会;武术套路;规则;技术;难度动作
        中图分类号:G 811.31 文章编号:1009-783X(2008)05-0066-04 文献标志码:A
       
        作者简介:温搏(1970),男,陕西西安人,在读博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为武术文化及武术教学训练理论与实践。
        竞技武术是指在传统武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以专业人为活动主体,围绕竞赛项目和竞赛规则、规程的要求强化训练,争取获得优异成绩为目的的一种武术运动。纵观我国竞技武术的发展历程,竞赛规则理论体系科学化的程度对竞技水平和运动技术的发展有着直接影响。武术套路竞赛规则的演变一直是武术套路运动发展的不竭动力,竞赛规则的研究一直被认作是推动武术套路运动发展的一大突破口。对第10届全国运动会武术套路比赛进行技术统计和分析研究,揭示出新规则使用以来引起的技术发展趋势,可以为武术运动训练以及运动员选材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并及时纠正训练工作中出现的偏差,使运动员的技术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最终取得优异的运动成绩。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武术套路竞赛规则和参加第10届全运会武术套路比赛(包括预赛和决赛)的所有男子和女子项目中各个省市自治区代表队的所有参赛运动员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查阅大量有关方面的文献资料。
        1.2.2 专家访谈法
        访问了国家武术运动管理中心、中国武术协会的部分管理人员以及部分专家、学者、教练员和国际级、国家级裁判员。
        1.2.3 比赛观摩及录像分析法
        通过现场观摩十运会武术套路比赛和观看比赛录像,对参赛运动员的技术特点进行定性分析。
        1.2.4 数理统计法
        对参加十运会武术套路预决赛的自选套路长拳、刀术、术、剑术、棍术、南拳、南刀、南棍、太极拳、太极剑的运动员所选的难度动作以及难度动作的完成情况,运用SPSS 10.0统计软件包和Microsoft Excel 2003软件包进行分析、统计与归纳,获取相关数据。
       
        2 结果与分析
       
        2.1 武术套路竞赛规则的演变
        2.1.1 规则的形成与发展
        竞技武术是在传统武术基础上,由20世纪50年代开始逐步形成发展的,武术套路竞赛规则也伴随着竞技武术的发展而不断地完善(如表1)。规则是研究技术发展的重要文献。从1959年出版的第一部《武术套路竞赛规则》,到目前为止,竞技武术套路的竞赛规则已经出版了8个版本,走过了近半个世纪的发展历程。
        1958年,中国武术协会起草了中国第一部以长拳、南拳、太极拳为竞赛内容的《武术套路竞赛规则》,并在1959年由国家体委正式公布实施。1960年新《规则》中增加了规定套路比赛的条文,这有利于技术的统一和同等条件下进行竞赛,在技术的导向上突出了对套路动作规格和风格特点的要求。1973年制定的《武术竞赛规则》首次将评分标准改为按功架、劲力、风格、套路结构等技术内容分类定出分值,同时设置了出完成难度动作(跳跃、翻腾、平衡)和创新难度动作的评分,但却忽视了武术的基本规格、功架和攻防技击特点等方面。19791991年修订的规则中,竞赛对象已扩大到各类拳种,裁判员按内容占60%,素质占40%的比例进行独立的评分,并作出综合结论。新规则的修订和实施,使十年动乱形成的技术畸形状况得到了迅速的改善,把摇曳不定的纷乱现象引导到动作结构变化多样和追求高素质的个人能力开发上来。这个时期涌现出一大批独树一帜、几度夺魁的优秀武术运动员,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李连杰的稳健规范,赵长军的迅猛疾变,于承惠的狂飚洒脱,原文庆的洒脱飘逸,等等。1996年修订和施行的武术套路竞赛规则不但采用切块评分方法、增设了指定动作,还采用了起评分制,增设创新难度的加分,裁判员由以往总体估分的评分方法,改为将裁判员分2组,一组打动作完成分,一组打演练水平分,并且增加了总裁判长调分的权限,以保证比赛在公开、公平、公正原则下顺利进行。
        2002年武术套路竞赛规则(试行本),是对武术套路旧规则进行的一场彻底的革命,这对武术运动的发展来说是一个里程碑。试行规则在原规则的基础上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其中最明显之处在于增加了难度动作,并对难度动作进行了量化,确定难度等级和分值。新规则取消了1996年补充规则中的指定动作,增加了演练水平的评分标准,演练水平按运动员的整体水平实行39级给分,每级的分值十分明确,这样使运动员动作技术更加规范,评分细则更加完善。试行规则对裁判分工更为细致明确,规则将裁判员分为A组、B组和C3个裁判组,A组负责全套动作质量和其他错误动作的规格扣分,B组负责全套动作演练水平的给分,C组负责难度动作的加分。2003年修订的新规则中对难度动作的分值进行了调整,由原来的3分改成了2分,这一修订是为了避免教练员和运动员因过分重视难度动作的训练,而导致武术技术不平衡发展。新规则中还对难度动作的符号赋予了编码,使裁判员更易于操作。总之,新规则更为简单实用,可操作性强,为裁判公正、准确地评分提供了理论依据。
        2.1.2 武术套路竞赛规则的发展方向
        1)裁判分工越来越细,裁判评分的客观性不断加强,主观性不断减小。
        技能类表现难美性项的运动项目,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裁判员量分的主观性相对较大,武术套路运动也不例外。在1991年版乃至更早时期的规则中,裁判员普遍采用总体估分的评分方法,其打分会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很大,很难保证比赛公平竞争;1996年规则中,在自选项目的评分方法上采用切块打分,这样使裁判员分工较为明确,从而减少了主观不利因素;2003年的新规则进行了更为大胆的创新和改革,新规则对裁判分工更为细致明确,评分趋向严格的量化,规则将裁判员分为A李连杰简介组、B组和C3个裁判组。其中:由34名裁判员组成的A组裁判员负责全套动作质量和其他错误动作的规格扣分;由4名裁判员组成的B组裁判员负责全套动作演练水平的给分,而34名裁判员组成的C组裁判员负责难度动作的加分。这种裁判分工使3个裁判组的职能十分明确专一,使比赛更加客观、准确。
        2)评分量化越来越细,可操作性不断加强。
        随着裁判的分工越来越细,规则的可操作性也在不断加强。在以往规则中,具体的评分都较为复杂,1996年规则虽然在许多方面进行了修改,规则也相对进行了一些简化,但在实际的操作中,仍然面临着很大的困难,因为在激烈的比赛中,运动员出现的错误稍纵即逝,
裁判员很难全面把握,给裁判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惑。而2003年的新规则强调了简单化,在评分标准方法方面进行了更为大胆的改革,突出2个字,只要出现与动作规格不符的错误,每出现一次扣0.1分,累计扣分。难度动作上,只要符合动作要求就给予加分,动作失误不得分。这样使规则更为简单实用,可操作性强。尤其是现在的大型比赛中,都使用电子打分系统,使得新规则更具有可操作性。
        3)规则对动作的难度要求不断提高,使比赛竞争的激烈性不断加强。
        受规则的影响,武术套路编排的总体趋势是难度动作比例迅速提高,运动技术导向逐步由难度低、动作多的技巧型向难度高、动作少的素质型发展。竞赛规则中采用了起评分,增设创新难度的加分。1991年版以前规则中没有起评分的规定,在1996年版规则规定套路的起评分为9.8分,明确确定了对创新难度给予0.2的加分,新的竞赛规则中则规定了动作难度和连接难度,难度动作达2分,占总分值的20%,它有利于充分发挥运动员的技术潜能,使比赛竞争的激烈性不断加强,促进竞技武术向着高、难、新、美的技术方向发展,体现了现代竞技体育的基本特征。
        2.2 规则对技术发展的影响
        武术套路竞赛规则的演变与技术的发展密切相关。规则历年来的修改和完善不但见证了竞技武术的发展,而且对其技术体系的影响也是巨大的,规则既反映出当时所达到的技术水平,同时又引导着技术体系向着某一方向发展。纵观第10届全运会的武术套路比赛,不难看出,新规则已经对运动员的技术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2.2.1 “高、难、美、新成为竞技武术套路运动的主要技术特点
        “高、难、美、新是我们竞技武术运动所追求的目标;但是长期以来,由于人们对于高、难、美、新的理解不够全面和深刻,往往导致运动技术的发展步入歧途。可喜的是,经过近年来的运动训练和竞赛实践,在新竞赛规则的影响之下,十运会武术套路比赛的动作规格质量高、跳跃动作难度大、动作演练技巧美、动作创编构思新,充分体现出高、难、美、新的竞技武术套路运动的特点,反映出高、难、美、新这一技术发展方向。
        2.2.2 难度技术是影响最后得分的主导因素,追求高质量的难度动作将是未来武术套路技术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
        通过对十运会武术套路预赛和决赛中的难度动作完成情况统计(见表2、表3),以及难度动作与最后得分的相关性分析(见表4、表5),可以看出:
        2、表3z表示运动员难度动作完成率(运动员难度动作的完成率等于运动员难度动作的完成分除以运动员难度动作的申报分)的平均值,y表示该项目中运动员难度动作完成分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从表2、表3中可以看到,总体上运动员的难度动作的完成率,男子的相对来说比女子的要高,这说明男子完成难度动作的能力比较高。而在预赛和决赛中,很多运动员的难度动作分为满分。可见,我国优秀武术套路运动员目前对于成套动作中难度动作的理解比较深刻,注重从规则的要求出发,尤其是高水平运动员结合自己的个人特点选择适应难度动作。但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跳跃动作的高度不够高,转体度数不够大,从而导致很多运动员跳跃动作落成马步或劈叉的质量不高,身体松懈。有的运动员选择的难度超过自己的实际能力,导致比赛中出现了明显失误,如在2表中,y的最大值是1.9,也就是说,运动员之间的难度动作分的最大差距达到1.9分。这说明运动员之问的难度动作完成能力存在着很大的差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