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历春节56个民俗初⼀初⼆初三初四初五初六初七⾄元宵节15天春节风俗
分享
年前习俗
忙年
腊⽉廿三/廿四
扫尘
年前忙年主要是以除旧布新为活动主题,扫尘是年节除旧布新习俗之⼀。民谚称"腊⽉⼆⼗四,
掸尘扫房⼦"。年尾廿三/廿四便正式地开始做迎接过年的准备。扫尘就是年终⼤扫除,北⽅
称"扫房",南⽅称"扫屋"。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
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净净迎
新春的欢乐⽓氛。
在年节前扫尘,是中国⼈民素有的传统习惯。这⼀习俗寄托着⼈们辞旧迎新的祈求与愿望。按
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意是要把⼀切"穷运"、"晦
⽓" 统统扫出门,来年清吉。《清嘉录》卷⼗⼆记载:"腊将残,择宪书宜扫舍宇⽇,去庭户尘
秽。或有在⼆⼗三⽇、⼆⼗四⽇及⼆⼗七⽇者,俗呼'打尘埃'"。
祭灶
农历⼗⼆⽉廿三或廿四⽇祭灶,是⽇⼊夜后要把灶台刷⼲净,把旧的灶君取下烧掉,除⾄⼣⽇
晨早把新像贴上,⼀送⼀迎,都要摆置酒⾁、糖果、⽢蔗、⽶果等,烧⾹、点烛、放纸炮。祭
灶这⼀民俗活动可追溯到先秦时期,但在最开始的时候祭灶的⽇⼦并不是在⼩年⽇。郑⽞注
《礼记·记法》说:"(灶神)居⼈间,司察⼩过,作谴告者也。"传说从腊⽉廿三,⼀直到除⼣,这⼏
天都是灶神回宫的⽇⼦。除⼣当天,则要重新请灶神下降,百姓都会先贴上灶王爷的神像然后
再开始准备除⼣的年夜饭。据我国晋代名⼈周处所作的地⽅风物志《风⼟记》记载:"腊⽉⼆⼗四
⽇夜,祀灶,谓灶神翌⽇上天,⽩⼀岁事,故先⼀⽇祀之。"
《释名》:"灶。造也,创⾷物也。"灶神的职责就是执掌灶⽕,管理饮⾷,后来扩⼤为考察⼈间
善恶,以降福祸。所以,百姓对灶神是极其敬畏爱戴的。民间祭灶,源于古⼈拜⽕习俗,祭灶
在中国民间有⼏千年历史了,从⽂化传承层⾯上说,⽆论出于何种⼼理,灶神信仰是中国百姓
对"⾐⾷有余"平民梦想追求的反映。
趣闻:民间传说,灶王爷上天专门告⼈间善恶,⼀旦哪家被告有恶⾏。在送灶时,⼈们在灶王象
前的桌案上供放灶糖、清⽔、料⾖、秣草,其中,后三样是为灶王升天的坐骑备料。为了让灶
王爷"上天⾔好事、回宫降吉祥",⼈们就⽤各种办法对付他。有的⽤胶⽛糖敬它,好把灶王爷的
⽛齿粘住,让它不能乱说话;有的⽤酒槽涂抹灶门,这叫"醉司令",醉得灶神不能乱说话。灶神
受到⼈们的特殊招待,"吃了⼈家的嘴软",当然就不好讲坏话了。
地⽅习俗:江苏苏州乡贤宋朝诗⼈范成⼤有《祭灶词》传世,⽣动描写了宋时苏州⼈家送灶的习
俗,其诗⽈:"古传腊⽉⼆⼗四,灶君朝天欲⾔事,云车风马少留恋,家有杯盘丰典祀。猪头烂熟
双鱼鲜,⾖沙⽢松粉饵圆。男⼉酌献⼥⼉避,酹酒烧钱灶君喜。婢⼦争⽃君莫闻,猫⽝触秽君
莫嗔。送君醉饱登天门,勺长勺短勿复云,乞取利市归来分。"据⽼苏州⼈回忆,送灶最重要的
除了"糖元宝"外,还有另外⼀些供品,如灶神纸马、灶帘、灶锭等。
腊⽉廿五
做⾖腐
做⾖腐民谚称:"腊⽉⼆⼗五,磨⾖腐。"⼀些地⽅还有在除⼣以前吃⾖腐渣的风俗。个别地区有
这样的传说:灶王上天汇报后,⽟帝会下界查访,看各家各户是否如灶王所奏的那样,于是各家
各户就吃⾖腐渣以⽰清苦,瞒过⽟皇的惩罚。
接⽟皇
民间传说灶神上天后,天帝⽟皇于农历⼗⼆⽉廿五⽇亲⾃下界,查察⼈间善恶,并定来年祸
福,所以家家祭之以祈福,称为"接⽟皇"。这⼀天起居、⾔语都要谨慎,争取好表现,以博取⽟
皇欢⼼,降福来年。
照⽥蚕
照⽥蚕照⽥蚕也叫"烧⽥蚕"、"烧⽥财",是流⾏于江南⼀带的民间祈年习俗。腊⽉⼆⼗五这⼀天将绑缚⽕炬的长竿⽴在⽥野中,⽤⽕焰来占⼘新年,⽕焰旺则预兆来年丰收。有些地⽅在年三⼗举⾏这⼀活动。
赶乱岁
送灶神上天后⾄除⼣才迎回,其间⼈间⽆神管辖,百⽆禁忌,民间多嫁娶,被称为"赶乱岁"。乱岁是民众为⾃⼰设计的调节社会⽣活的特定时段。岁末年终,⼈们有了闲暇与积蓄,对于平时难得有精⼒操办⼤事的⼈来说,这是⼀个闲暇娱乐好时机。
腊⽉廿六
关于腊⽉⼆⼗六,民间还流传着"腊⽉⼆⼗六割年⾁"的说法:说"腊⽉⼆⼗六,杀猪割⾁"或"⼆⼗六,割⼑头",说的是这⼀天主要筹备过年的⾁⾷。"割年⾁"是因为部分地⽅农耕社会经济不发达,⼈们往往在年节中才能吃到⾁,故此称为"年⾁"。
在部分地⽅乡村,这⼀天是⼤集市⽇,集市周边各村的百姓纷纷前往赶集买年货,烟、酒、鱼、⾁、鞭炮和⾛亲戚⽤的礼品⼀样也不能少,年味已渐浓了起来。过去,普通⽼百姓的⽇⼦都⽐较穷苦,⽽且家⾥的⼈⼜都⽐较的多,因此往往是吃了上顿没下顿,条件稍微好点的,也不过是能吃上点窝窝头与野菜什么的,好不容易盼到快过年了,家⾥的劳⼒们纷纷开始杀猪,没有养猪的⼈家,就到集市上去割⼀块⾁回家,因此,腊⽉⼆⼗六炖猪⾁也被称为"腊⽉⼆⼗六,杀猪割年⾁"。
腊⽉廿七
传统民俗中在这两天要集中地洗澡、洗⾐,除去⼀年的晦⽓,准备迎接来年的新春,俗语:腊⽉⼆⼗六洗浴为"洗福禄","⼆⼗七"洗疚疾"。
腊⽉廿⼋
年谣云:"腊⽉⼆⼗⼋,打糕蒸馍贴花花"或"⼆⼗⼋,把⾯发"。所谓贴花花,就是张贴年画、春联、窗花和各种春节张贴之物。⼴东有⼀句俗语"年廿⼋,洗邋遢",意思是说在农历⼗⼆⽉廿⼋⽇这⼀天全家⼈要留在家⾥打扫卫⽣,贴年红,迎接新年。
折叠岁除
除⼣
"年"的最后⼀天,称为"岁除",那天晚上叫"除⼣"。它与新年⾸尾相连,谓之"岁穷⽉尽、挨年近晚",是新⼀年的前⼣,是除旧迎新的重要时间交界点。"除⼣"是岁除之夜的意思,⼜称⼤年夜、除⼣夜、除夜等,时值年尾的最后⼀个晚上。此期间以除旧布新为活动主题,⾃古就有贴年红、祭祖、团年饭、守岁等习俗,流传⾄今,经久不息。除⼣是除旧布新、阖家团圆、祭
祀祖先的⽇⼦,与清明节、七⽉半、重阳节是中国民间传统的祭祖⼤节。
年初一晚上打一节日岁除之⽇,民间尤为重视,家家户户忙忙碌碌清扫庭舍、除旧布新、张灯结彩、迎祖宗回家过年,并以年糕、三牲饭菜及三茶五酒奉祀。除⼣,在国⼈⼼中是具有特殊意义的,这个年尾最重要的⽇⼦,漂泊再远的游⼦也是要赶着回家去和家⼈团聚,在爆⽵声中辞旧岁,烟花满天迎新春。
祭祖
除⼣祭祖是过年重要习俗之⼀,中华民族有慎终追远的传统,过节总不会忘记祭拜祖先,报祭祖先的恩德。除⼣,⼈们会摆上菜肴、倒上美酒,举⾏隆重的祭祀仪式,以此表达对先⼈的怀念并祈求祖先的庇佑。这⼀传统习俗代代相传,⼈们每逢除⼣总要举⾏祭祀仪式,感恩追始,祈求保佑。除⼣祭祖由来已久,祭祖的形式各有不同,有的到宗祠拜祖,⽽⼤多在家中将祖先牌位依次摆在正厅,陈列供品,然后祭拜者按长幼的顺序上⾹跪拜。祭祖,多半做鱼⾁碗菜,盛以⾼碗,颇有钟鸣⿍⾷之意。
贴年红
贴年红,即是贴春联、门神、年画、窗花等的统称,因这些都是过年时贴的红⾊喜庆元素,所以统称为"贴年红"。
1. 门神:最初的门神是刻桃⽊为⼈形,挂在⼈的旁边,后来是画成门神⼈像张贴于门。传说中
的神荼、郁垒兄弟⼆⼈专门管⿁,有他们守住门户,⼤⼩恶⿁不敢⼊门为害。唐代以后,
⼜有画猛将秦琼、尉迟敬德⼆⼈像为门神的,还有画关⽻、张飞像为门神的。门神像左右户各⼀张。后代常把⼀对门神画成⼀⽂⼀武。
2. 春联:亦名"门对"、"对联"、"桃符"等,是对联的⼀种,因在春节时张贴,⽽得名。它以⼯
整、对偶、简洁、精巧的⽂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中国特有的⽂学形式。每逢春节,⽆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幅⼤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增加喜庆⽓氛。春联的种类⽐较多,依其使⽤场所,可分为门⼼、框对、横披、春条、⽃⽅等。3. 年画: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浓⿊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
庆⽓氛。这些都具有祈福、装点居所的民俗功能。年画是中国的⼀种古⽼的民间艺术,它反映了⼈民⼤众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们对未来的希望。
年夜饭
年夜饭,是年节习俗之⼀,⼜称年晚饭、团年饭、团圆饭等,特指年尾除⼣的阖家聚餐。年夜饭源于古代的年终祭祀仪,拜祭神灵与祖先后团圆聚餐。团年饭是年前的重头戏,不但丰富多彩,⽽且很讲究意头。吃团年饭前先拜神祭祖,待拜祭仪式完毕后才开饭。席上⼀般有鸡(寓意有计)、鱼(寓年年有余)、蚝豉(寓好市)、发菜(寓发财)、腐⽵(寓富⾜)、莲藕(寓聪明)、⽣菜(寓⽣财)、⽣蒜(寓会计算)等以求吉利。中国⼈的年夜饭是家⼈的团圆聚餐,这顿是年尾最丰盛、最重要的⼀顿晚餐。
压岁钱
压岁钱(在⼴东叫做"俾利是"),春节习俗之⼀,是由长辈派发给晚辈的,年晚饭后长辈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岁。有的⼈家是⽗母在夜晚待⼦⼥睡熟后,放在他们的枕头下过年给压岁钱,体现出长辈对晚辈的关爱和晚辈对长辈的尊敬,是⼀项整合家庭伦理关系的民俗活动。压岁钱在民俗⽂化中寓意辟邪驱⿁,保佑平安。压岁钱最初的⽤意是镇恶驱邪,因为⼈们认为⼩孩容易受⿁祟的侵害,所以⽤压岁钱压祟驱邪。
守岁
中国民间在除⼣有守岁的习惯,吃罢团圆饭,灶具要洗得⼲⼲净净,以备正⽉初⼀早上或全天吃素。晚上要守岁,每个房间要整夜灯⽕通明,叫"点岁⽕"。守岁的民俗主要表现为除⼣夜灯⽕通宵不灭,守岁谓之"燃灯照岁",即⼤年夜遍燃灯烛,据说如此照岁之后,就会使来年家中财富充实。古时南北风俗各
异,古时北⽅守岁习俗主要为熬年夜,如晋朝周处所著的《风⼟记》中说:除⼣之夜⼤家各相与赠送,称"馈岁";长幼聚欢,祝颂完备,称"分岁";终岁不眠,以待天明,称"守岁"。有的地⽅在除⼣之夜,全家团聚在⼀起,吃过年夜饭,点起蜡烛或油灯,围坐炉旁闲聊,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通宵守夜,象征着把⼀切邪瘟病疫照跑驱⾛,期待着新的⼀年吉祥如意。
节期习俗
正⽉初⼀
从正⽉初⼀开始便进⼊迎接新禧、祭祀神灵、祈求丰年主题。元⽇⼦时交年时刻,鞭炮齐响、烟花照天、辞旧岁、迎新年等等各种庆贺新春活动达于⾼潮。春节早晨开门⼤吉,先放爆⽵,叫做"开门炮仗",送旧迎新。爆⽵声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称为"满堂红"。正⽉初⼀拜岁,迎新岁。早上各家焚⾹致礼,敬天地、祭列祖,然后依次给尊长拜年,继⽽同族亲友互致祝贺。多地⽅有正⽉初⼀早上吃素的习俗。新年的初⼀,⼈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亲访友,恭祝新年⼤吉⼤利。
拜岁
拜岁,是年俗活动之⼀。在岁⾸早上迎新岁,奉祀斋菜拜祭"岁神"。"岁"⼜名为"摄提"、"太岁",是天皇
⽒时代创制的纪元星名。太岁神也是民间信仰的神灵,以六⼗甲⼦的⼲⽀纪年法为运转周期,共六⼗位,每年有⼀位岁神当值,在当年当值的太岁谓之"值年太岁",是⼀岁之主宰,掌管当年⼈间的吉凶祸福。如《三命通会》中所讲:"夫太岁者,乃⼀岁之主宰,诸神之领袖"。拜岁是历史最悠久的过年传统风俗,这古俗如今在⼴东,尤其在吴川⼀带仍盛⾏。在新年初⼀辞旧迎新之际,迎新岁,拜祭天地、岁神,接福、祈年。这⼀传统习俗代代相传,时⾄今⽇,拜岁依然是春节的主要习俗内容之⼀。
「太岁在甲⽈阏逢,在⼄⽈旃蒙,在丙⽈柔兆,在丁⽈强圉,在戊⽈著雍,在⼰⽈屠维,在庚⽈上章,在⾟⽈重光,在壬⽈⽞黓,在癸⽈昭阳。」(语出《尔雅·释天》)
「岁阳,太岁在寅⽈摄提格,在卯⽈单阏,在⾠⽈执徐,在巳⽈⼤荒落,在午⽈敦牂,在未
⽈协洽,在申⽈涒滩,在⾣⽈作噩,在戌⽈阉茂,在亥⽈⼤渊献,在⼦⽈困敦。在丑⽈⾚奋若。」(语出《尔雅·释天》)
开门炮仗
春节早晨,开门⼤吉,先放爆⽵,叫做"开门炮仗"。爆⽵声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称为"满堂红"。这时满街瑞⽓,喜⽓洋洋。 "开门爆⽵"⼀说古已有之。在新的⼀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件事就是燃放爆⽵,以哔哔叭叭的爆⽵声除旧迎新。
斋⽇
早晨拜神,放炮仗。这天互相拜访,不问贵贱,名⽈"贺新岁"。初⼀的上午饭必须吃斋,⽤粉丝、腐⽵、发菜、冬菇等煮成⼀锅"罗汉斋",这⼀年该吃的素菜都在这⼀早吃完,往后便可以⼤鱼⼤⾁。
拜年
拜年拜年是春节⾥的⼀项重要活动,是⼈们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种⽅式,⾛亲戚看朋友,相互拜年,道贺祝福,说些恭贺新喜、恭喜发财、恭喜、过年好等话。拜年的意义所在是亲朋好友之间⾛访联络感情、互贺新年,表达对亲朋间的情怀以及对新⼀年⽣活的美好祝福。新年拜年之风,古已有之,于唐宋之后⼗分盛⾏,有些不便亲⾝前往的,可⽤名帖投贺。明代之后,许多⼈家在门⼝贴⼀个红纸袋,专收名帖,叫"门簿"。
拜年的⽅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同族长带领若⼲⼈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个⼈去拜年;也有⼤家聚在⼀起相互祝贺,称为"团拜"。随着时代的发展,拜年的习俗亦不断增添新的内容和形式,⼈们除了沿袭以往的拜年⽅式外,出现了礼仪电报拜年和电话拜年等。
聚财
俗传正⽉初⼀为扫帚⽣⽇,这⼀天不能动⽤扫帚,否则会扫⾛运⽓、破财,⽽把"扫帚星"引来,招致霉
运。假使⾮要扫地不可,须从外头扫到⾥边。这⼀天也不能往外泼⽔倒垃圾,怕因此破财。今天许多地⽅还保存这⼀习俗,⼤年夜扫除⼲净,年初⼀不出扫帚,不倒垃圾,备⼀⼤桶,以盛废⽔,当⽇不外泼。
正⽉初⼆
开年(开斋⽇)
照传统说法,除⼣辞旧,⼤年初⼀迎新,初⼀迎新要吃斋,初⼆解除斋解等禁忌,是崭新的开始,俗称"开年"。开年习俗是要吃"开年饭"。这餐饭⼀般备发菜、⽣菜、鱼等,意在取其⽣财利路之意。现代⼈也有将开年饭摆到酒楼吃。⼀些郊区农村还保留着"放⽣"的习俗,买活鲤鱼,⽤红纸盖上鱼眼,拜神之后到河塘放⽣。
姑爷节
正⽉初⼆是传统的姑爷节,姑爷们要纷纷去给岳⽗家、岳母拜年。这天出嫁的⼥⼉回娘家,要夫婿同⾏,所以俗称"迎婿⽇"。回娘家的⼥⼉必须携带⼀些礼品和利是包,分给娘家的⼩孩,并且在娘家吃午饭。潮汕⼈将初⼆姑爷回岳⽗母家吃饭称为"⾷⽇昼",就是吃午饭的意思,姑爷和⼥⼉必须在晚饭之前回到⾃⼰的家(某些地区由于路途的原因可能会住下并吃晚饭)。
正⽉初三
烧门神纸
旧时初三⽇夜把年节时的松柏枝及节期所挂门神门笺等⼀并焚化,以⽰年已过完,⼜要开始营⽣。俗谚有"烧了门神纸,个⼈寻⽣理"。
⾕⼦⽣⽇
民间以为正⽉初三为⾕⼦⽣⽇,这⼀天祝祭祈年,且禁⾷⽶饭。
⼩年朝
即天庆节。宋代宫廷节⽇,宋真宗⼤中祥符元年,因传有天书下降⼈间,真宗下诏书,定正⽉初三⽇为天庆节,官员等休假五⽇。后来称⼩年朝,不扫地、不乞⽕,不汲⽔,与岁朝相同。
折叠正⽉初四
⽺⽇
《岁占》中说:正⽉初四是⼥娲造⽺的⽇⼦,故称"⽺⽇"。在这⼀天⾥,⼈们不能杀⽺,如果天⽓好,
则意味着这⼀年⾥,⽺会养得很好,养⽺的⼈家会有个好收成。在⽼皇历中占⽺,故常说的"三⽺(阳)开泰"乃是吉祥的象征,也是恭迎灶神回民间的⽇⼦。⼤年初四这⼀天全家在⼀起吃折罗,所谓折罗,独特的地⽅风俗,反映了古代劳动⼈民普遍希望辞旧迎新,送⾛旧⽇贫穷困苦,迎接新⼀年的美好⽣活的传统⼼理。
正⽉初五
南⽅部分地区在正⽉初五迎财神。民间传说,财神即五路神。所谓五路,指东西南北中,意为出门五路,皆可得财。
清代顾禄《清嘉录》云:"正⽉初五⽇,为路头神诞⾠。⾦锣爆⽵,牲醴毕陈,以争先为利市,必早起迎之,谓之接路头。"⼜说:"今之路头,是五祀中之⾏神。所谓五路,当是东西南北中⽿。"上海旧历年有抢路头的习俗。正⽉初四⼦夜,备好祭牲、糕果、⾹烛等物,并鸣锣击⿎焚⾹礼拜,虔诚恭敬财神。初五⽇俗传是财神诞⾠,为争利市,故先于初四接之,名⽈"抢路头",⼜称"接财神","祭财神"。
五祀即迎户神、灶神、⼟神、门神、⾏神,所谓"路头",即五祀中之得神。凡接财神须供⽺头与鲤鱼,供⽺头有"吉祥"之意,供鲤鱼是图"鱼"与"余"谐⾳,诗个吉利。⼈们深信只要能够得到财神显灵,便可发财致富。
因此,每到过年,⼈们都在正⽉初五零时零分(正⽉初四24点后),打开⼤门和窗户,燃⾹放爆⽵,点烟花,向财神表⽰欢迎。接过财神,⼤家还要吃路头酒,往往吃到天亮。⼤家满怀发财的希望,但愿财神爷能把⾦银财宝带来家⾥,在新的⼀年⾥⼤发⼤富。
路头神路头神
路头神是吴地所信奉的⼀位财神。俗以是⽇为他的⽣⽇,祭晒迎接,颇为壮观。
俗以为接路头,越早越好,最早接到的才是真神,特别灵验,因此叫"抢路头"。有的地⽅,真的在元⽇初四便"匆匆抢路头"了,且相沿成俗。既然路神已不再是⾏旅的保护者,⼈们便不再在赴旅时祭祀它了。
⾄于⼈们在元⽉初五祭拜路头神,并以此⽇为其⽣⽇,乃五路神中之"五"与初五之"五"牵连之故。北⽅于此⽇祭"五穷"也是⼀样。在正⽉⽽⾮其他⽉,乃取新年新⽓象,图⼀年吉利,财源茂盛,东西南北中,财富五路并进。
开市
旧俗春节期间⼤⼩店铺从⼤年初⼀起关门,⽽在正⽉初五开市。俗以正⽉初五为财神圣⽇,认为选择这⼀天开市必将招财进宝。
正⽉初六
送穷⿁
农历正⽉初六⼜称马⽇,在这⼀天要送穷,是汉族民间⼀种很有特⾊的岁时风俗。在中国各地还有⾃⼰的送穷办法,各不相同。但寓意基本相同,都是在于送⾛穷⿁。反映了古代⼈民普遍希望辞旧迎新,送⾛旧⽇贫穷困苦,迎接新⼀年的美好⽣活的传统⼼理。⾃汉代东⽅朔《岁占》的看法是正⽉初⼀⽇为鸡⽇,初⼆⽇为狗⽇,初三⽇为猪⽇,初四⽇为⽺⽇,初五⽇为⽜⽇,初六⽇为马⽇,初七⽇为⼈⽇。中国民间传说这是因为⼥娲创造万物⽣灵的时候,先造的六畜,后造的⼈,因此初⼀到初六都是六畜之⽇。
挹肥
⽽⾃进⼊正⽉以来,⼀直到初五皆不能打扫,厕所中的粪便累积,于是这⼀天做⼀⼤扫除,并祭拜厕所神明,将平⽇污秽的厕所清扫⼲净。所以称为"挹肥"(但现今之⼈家多使⽤新式的卫浴设备,故已⽆此俗)。这⼀天也表⽰旧时农民于此⽇开始下⽥,准备春耕。
正⽉初六,百⽆禁忌,出门活动筋⾻。
开市⼤吉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