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听天地
NEWS  RESEARCH
《非诚勿扰》路在何方
□ 魏丽娟
【摘  要】《非诚勿扰》节目因为形式新颖、内容极富个性彩而深受观众的喜爱,引发了新一轮的电视交友热,《非诚勿扰》热播背后所面临的问题也引起广泛的关注。本文通过分析《非诚勿
扰》热播的原因,透过浮华的表面,探究背后所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探讨节目的出路,提出了自己的几点
意见。
【关键词】《非诚勿扰》 电视交友  问题  出路
继2009年的魔术年之后,2010年的中国电视一夜之间进入了“相亲时代”。湖南卫视的《我们约会吧》、江苏卫视的《非诚勿扰》、浙江卫视的《为爱向前冲》、安徽卫视的《缘来是你》、山东卫视的《爱情来敲门》,东方卫视的《百里挑一》,一时间“相亲热”席卷了中国电视荧屏。而这场热潮中,《非诚勿扰》以
绝对的优势抢占了观众的眼球,创造了后相亲时代的一个收视奇迹。面对这档视听大戏,有喝彩也有板砖。《非诚勿扰》会不会跟曾经风行的很多热一样,昙花一现?
一、 热播有因
关于《非诚勿扰》能够热播,学界和业界都有过比较彻底的分析。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这些方面:
1、“剩男”“剩女”时代让《非诚勿扰》有了存在的现实环境。
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教授张国焘在接受采访的时候说,“电视本身就像一个蓄水池,起到了排解大家情绪的功能,反映着当下的社会环境。因此,像《非诚勿扰》这类婚恋节目的再度兴起,具有必然性。”“剩男”“剩女”成为一个庞大的体,并且这一体越来越壮大,这让《非诚勿扰》有了存在的现实环境。”
2、主打情感牌的江苏卫视让《非诚勿扰》有了发展的契机。
江苏电视台定位是“幸福中
国”,除《非诚勿扰》以外,《欢喜
冤家》、《谁是创意王》、《老公看
你的》等黄金档的节目无不以幸福为
主线,用《非诚勿扰》这样一档节目支
撑幸福的理念,与办台理念非常吻合,
《非诚勿扰》是江苏总台幸福定位的
重要载体,本身也是媒介的组成部分 ,
明确的频道定位给节目的发展提供了
强有力的保障,栏目和电视台内核的
契合是节目成功的基础。
3、精心的节目制作是《非诚勿
扰》成功的核心竞争力。
《非诚勿扰》之所以短时间内抢占
观众的眼球,与其精心的节目制作密切
相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主持人:作为新闻节目主持人,孟
非所带来的是选择的能力,选择他就是
选择了一种诉求,同时他有能力做到
点播、控制和引导,他的沉稳决定了
该节目不是简单的娱乐“真人秀”,
同时彩专家乐嘉、心理学教授黄菡
分别从男女不同视角对嘉宾的观点和
指导评价,这样的三人组合使节目不
同于其他婚恋节目,一定意义上保持
了节目的高格调。
话题:《非诚勿扰》运用“正在发
生的事件”的逻辑,贯彻规则设置,保证
所有的嘉宾有谈话、有选择空间,。在
男女嘉宾的交谈中,会产生许多时下流
行的话题,真实的反映了当下年轻人多
元化的择偶观念。
舞台灯光音乐:无论舞美、灯光,
还是女嘉宾的服装,特别是音乐的使用,
都很有特。如在全体女生出场的时候,
选择了欧美歌手艾薇儿的《girlfriend》,
在男生出场时候选取的是动感十足的
《can you feel it》,在被选女生出场时选择
的是韩国当红组合少女时代的《gee》,
而在被选女生被退回时选择的是台湾歌手
萧亚轩的《不爱请闪开》,在男生被淘
汰的时候播放的是梁静茹的《可惜不是
你》,最后在男女牵手成功的时候选择了
曹格和卓文萱合唱的温馨歌曲《梁山伯与
茱丽叶》。所有的歌曲都有很强的时代
感,这些音乐已经成为节目的一个标志,
为节目增不少。
除了以上原因,笔者认为《非诚勿
扰》的成功还得益于以下原因:
1、较高的投入产出比
人员流动缓慢:每一次的节目只
有5位男生出场,通常每期只有2-3对配
对成功,因此,看似声势浩大的一期节
目,其实每期只需寻2、3位女嘉宾和
5位男嘉宾,所需要的人员方面的投入
相对要少一些。
节目采用录播并非直播的方式,使
得电视台可以一连录制几期节目再分集
播放。这样的做法在一定程度上也节约
了节目的制作成本,从商业角度考虑,
50 2011年第02期
视听天地NEWS  RESEARCH
节目的运作是比较成功的。
2、精心的嘉宾安排:《非诚勿扰》在结构设计上借鉴了当代电视剧中连续性与系列性的结合,对男嘉宾介绍采用系列性叙事的同时,将女嘉宾一些个性人物突出出来,令其成为整个栏目在一段时期中的连续性内容,具有明显的观众识别信号。
3、不重“游戏”形式重话题:《非诚勿扰》的这场游戏最大的特点就是它不注重“游戏”板块,注重的是剧情以及由剧情引出的“话题”。 通过“爱之初体验”、“爱之再判断”、“爱之终决选”、“男生权利”四个板块,贯穿节目始终的是针锋相对的辩论所带来的一个又一个观点的碰撞。节目给予每一位嘉宾平等充分的话语权,因而犀利、麻辣的问答开了此类节目话语方式的先河,而话语方式引发的悬念、高潮、结局也就成为这出“剧”成功的关键。
4、与网络、广告商的良好合作
《非诚勿扰》除了联合了多家婚恋网站征集具有表现力和代表性的选手如世纪佳缘、百合网等之外,也采取了一种植入性广告的新型的广告营销策略,比如会在节目开始时,主持人一再提及为遇到22盏灯全亮的男嘉宾牵手成功后送出由伊利果汁优酸乳提供的夏威夷浪漫之旅,在牵手成功后提及为牵手成功的女嘉宾送出奥康水晶鞋,这种商业与节目的结合,最直接的好处就是降低成本,维持运营。
二、《非诚勿扰》热播背后存在的问题
1、培养理论影响下节目自身的危机
传播学者格伯纳的“培养”理论认为,大众媒介的传播内容具有某种特定的价值和意识形态的倾向,这些倾向不是以说教而是以“报道事实”、“提供娱乐”的形式传达给受众,影响着他们的现实社会观。《非诚勿扰》无论从节目形态,还是商业运作,都产生了不小的社会效应,①对观众的影响不容小觑,尤其是其观众很大一部分是缺乏充实客观的价值判断的青少年,他们会无意识的受到嘉宾观点的影响。
偏颇:《非诚勿扰》舍弃了男女
嘉宾的自我介绍,采取在最短的时间内
让男女嘉宾几乎只从外貌上进行第一轮
“爱之初体验”的判断。很多女嘉宾往
往从男嘉宾的一个小动作、身上穿戴的
一个小配件、走路的姿势、不经意间说
的一句话等细枝末节作出快速反应和选
择,甚至有些女嘉宾被问及灭灯的原因
时,竟然忘记了为什么灭灯,或许这种
观众与节目之间的矛盾冲突带来了更让
人惊叹的戏剧化传播效果,但吸引眼球
的同时,也容易导致肤浅的审美观带来
的模仿危机。
虚假:很多嘉宾在舞台上的表现
绝非生活中的尺度,加上快节奏的挑选
方式,更加蒙蔽了男女嘉宾的双眼。此
外,节目设置中女嘉宾相对固定的方式
会导致女嘉宾在熟悉了舞台感之后,一
种强烈的表演欲和猎奇欲望被激发出
来,她们享受的是对男嘉宾品头论足的
过程,相亲交友对她们来说也只是一种
娱乐、把玩和调情的合理借口。相反,
男嘉宾要想博得女嘉宾的青睐,就不得
不进行技术层面上的相亲策略调整。男
女嘉宾带着这样的心态,仅仅依靠个人
表象作出的选择,不禁令人担忧起“非
诚勿扰”的“诚”意何在。
2、同质化现象严重,创新不足
中国电视业高度封闭但却并不垄
断,本土电视娱乐节目不仅没有走出
“内地抄港台,港台抄日韩,日韩抄欧
美,现在直接抄欧美”的模仿怪圈,而
且还相互克隆,一哄而上导致市场蛋糕
被无限切分,直至受众审美疲劳。
婚恋节目持续走红的今天,出现了
各大卫视火拼情感婚恋节目的局面 。
从湖南卫视的《我们约会吧》,到浙江
电视台的《为爱向前冲》等,都成为
《非诚勿扰》的翻版。一是舞美场景完
全一样,T型舞台、背后的灯柱、面前
的灯台;二是人物设置也几近相同,都
是轮番出场的男嘉宾在现场众多女嘉
宾面前展示自己;三是环节设置大同小
异,包括才艺表演、互相提问回答、男
生反选等,最终实现男女嘉宾的“双向
选择”,达到男女约会成功的目的。节
目形式、理念等核心东西都极其相似。
纵观近几年荧屏热点,节目严重
同质化往往加速了该类节目的消失,
从2004年《超级女声》掀起的选秀热,
到2007年底浙江卫视《我爱记歌词》引
领的K歌节目热,再到2008年湖南卫视
为迎奥运开播《智勇大冲关》导致的闯
关节目风潮……直至2009年春晚刘谦的
近景魔术催发的荧屏魔术大战……所以
非诚勿扰最漂亮的女嘉宾直到如今电视红娘大战荧屏的今天,这
种创新能力的不足和严重的相互模仿,
很可能导致“非诚勿扰们”重蹈10年前
“玫瑰之约们”的覆辙。
三、《非诚勿扰》出路在哪?
1、加强问责制
通过建立健全广电节目发行主管部
门问责和广电部门问责相结合的责任追
究机制,可以从源头上遏制电视交友节
目的诚信缺失。必须明确各级责任人,
明确所承担的义务和责任,对可能发生
的问题要有明确的预案措施;主管负责
人要对节目进行播前审查、全程把关,
这样才能确保《非诚勿扰》所宣传的
“诚”的理念。
2、增强作品版权保护意识
很多专家都指出,中国内地90%
的综艺节目都能在海外到原版模
型,电视台大都直接套用海外的节目
形式,再进行本土化改造,而国内一
味跟风的现象也导致了节目生命周期
越发短暂,而我国电视节目版权保护
在法律上还是盲区,所以只有增强自
身的版权保护意识,才能避免节目成
为同质化的牺牲品。
3、在“娱乐性”和“真实性”之
间到平衡点。
“ 中国是一个国情和社会都很复
杂的国家,观众的差异很大,所以对同
一个假定性,不见得有同样的认知,这
不光是针对婚恋交友节目,选秀类节
目同样如此。但是作为婚恋节目本身,
这个假定性相对来讲要坚持住,就是说
节目确实要避免一种以假乱真的叙述
方法,观众是有知情权的, 假的就是假
的,真的就是真的,不能以假乱真。是
51
2011年第02期
探索与争鸣NEWS  RESEARCH
真的你就告诉我这是真的,是虚构的你就告诉我这是虚构的,这个平衡慢慢会在观众和节目的碰撞中逐渐到。”②
4、加强服务性
观众需求永远存在,相亲本身是非常好的电视节目题材,因为各个年龄层的人都有婚恋和交友的需求,而婚恋是每个人必然经历的一个过程,也是目前社会关注度最高的话题,所以此类电视节目会有这么多观众。江苏卫视《非诚勿扰》制片人王刚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相亲节目的受众范围非常广:“男女老少都喜欢,结婚的没结婚的也都爱
看。”因此婚恋类电视节目应该在服务
性上下功夫。《非诚勿扰》做过几期专
场,外来务工人员专场和教师节专场,
这就是一个很好的尝试。所以如果能在
服务性上多作文章,应该会产生良好的
口碑,做到叫好与叫座的真正结合。
《非诚勿扰》从年初开播原来,在
经历了湖南卫视的版权纠纷,国家广电
局的整改命令等风波后仍然活跃在电视
荧屏,节目的机会与面临的威胁并存,
节目热播的背后也存在着一定的隐患,
也不可避免的会出现观众的审美疲劳,
怎样让节目走可持续健康发展的道路,
还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
注  释
① 陈龙:《大众传播学导论》,苏州大学出版社,
2006年版。
② 吴浩:《传媒透视》2010年第3期文章《2010.中国
电视节目大解码——专访张君昌等传媒专家》
参考文献
1、广电总局连发3文严管婚恋节目.内容审核需“过六
关”人民日报,2010-06-13.
2、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年版。
3、邢虹文:《电视与社会》,学林出版社,2005年版
(作者魏丽娟:山西财经大学文化
传播学院)。
体育评论生活化探析□ 卞丽敏
(西藏民族学院新闻传播学院  陕西 咸阳  712082)
李普曼在他的《公众舆论》中谈到性和斗争在获得大众化认同上远远胜过其他任何形式。[1]而体育比赛无疑是具备某种斗争性的,因此在我国社会步入消费社会后,体育迅速成为大众文化里的消费品,随之而来的便是体育新闻和体育评论的兴盛,它们就像体育的一件华美外袍,不但传达着一般信息,还将体育本身打扮得婀娜多姿。这个时期,体育运动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体育评论也变得生活化起来。
一.体育评论生活化
体育评论生活化是指评论的视野开阔,不再是就体育而论体育,而是加入了一些其他生活元素,在文章中渗透一些个人生活理念,内容涉及与体育有关的方方面面,评论者也不仅仅限于媒体从业者。
这类体育评论出现在90年代末21世纪初,出现的范围相对比较集中,主要存在与专业体育报刊和网络体育论坛上。如,棋哥的《让体育告诉新华社》:
亚运会这开赛才几天啊,金牌已经
直奔一百。
所以啊,新华社的杨明老师要写
《一骑绝尘引发的思考》,网络修改的
眼球标题更叫《金牌第一反是讽刺,建
议用业余选手参加亚运》。就是这一篇
文章,大有“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
惊逗秋雨”的效果。随之而来的,便是
江苏体育局殷宝林局长的反击,网上标
题叫《简直是颠倒黑白》。
兄弟虽然还没到“老滑头”的年
龄,但确实认为殷宝林和杨明的观点都
有可取之处。所谓殷杨之争,也可转化
成阴阳互补,正应了“灯不拨不亮,理
不辩不明”的古训。
并非是与杨明老师有朋友交情,更
是因为杨明说的这话有他的道理。只不
过话从新华社记者杨明嘴里说出来,其
影响力一定比北京师范大学学生杨明说
出来威力要大。
我们当年读书时,仰视过杨明,那
是北师大的杨明。从上世纪70年代末到
80年代初,那四年间只要首都高校一开
运动会,杨明的撑杆跳就是冠军。尽管
各高校不断招收田径特长生,但撑杆跳
高能过四米的,也就是北师大的杨明。
我们北邮田径队有位能跳过三米的同
学,他参加高校运动会最大的乐趣,就
是跟北师大的杨明现场比试过招。就如
同八年前,本人在一次羽毛球的娱乐活
动中,扣死世界冠军龚睿那一个球。我
当时那个激动劲啊,简直比我们单位领
导表扬我半个月还高兴,直到今天都还
激动不已。[2]
生活化的体育评论的文本特点主
要有以下方面:(1)评论内容与体育
的关系疏松。评论的切入点不再仅仅是
体育比赛或体育事件,还包括一些看上
去与体育运动无关的话题或事件,如音
52 2011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