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顺应四时养生法
一年之中,气候呈现春温、夏热、秋凉、冬藏的规律性变化,在这一气候的影响下,自然界万物都呈现出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性变化。所以,人类必须顺应四时的变化规律,“顺四时而适寒暑”,才能达到养生延寿的目的。
四时养生最基本的原则是“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春、夏季属阳,自然界万物正处于生、长阶段,故人体也必须调养人身之阳,以顺应自然界生长之势,如果逆之则有碍于少阳(春)之生、太阳(夏)之长;秋冬季节属于阴,自然界万物处于收、藏阶段,故人体也必须调养人身之阴,以顺应自然界万物收藏之势,如果逆之则有碍于少阴(秋)之收、太阴(冬)之藏。
从人体自身阴阳变化规律来看,春夏之时阳气升,人体阳气也随之盛于表而虚于里,故善养生者当应时而充养体内阳气,培扶其根本,使之充沛而有力卫于外;秋冬之时万物敛藏,人体阴气也随之盛于外而虚于内,故善养生者当应时而调养阴精,使阴精充盛而濡养五脏之内。
要遵循“春捂秋冻”的原则。即春天来临时,初春阴寒尚未尽,不可骤减衣服,以防感受风寒之气伤人身之阳,谓之“春捂”;秋天来临时,晚秋天气虽凉未寒,不宜过快增添衣服,使身体逐渐适应寒冷气候,增加抗寒能力,谓之“秋冻”。
【春季养生】
春季共有三个月,从立春至立夏,包括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六个节气,约在农历一月至三月间。
此时应入夜即睡,早些起身,到庭院中散步,使精神愉快,保养生发之气。如果违逆了春生之气,便会损伤肝,夏天就会发生寒性的病变。
外邪致病
春天是风气主令,虽然风邪一年四季皆有,但主要以春季为主。风邪可单独作为致病因子,也常与其他邪气兼夹为病。因此风病之病种较多,且病变复杂。如遇热合,而为风热;
与寒合为风寒;人们常说的风热外感、风寒外感即为显例。故《黄帝内经》里说:“风者,百病之长也。”意指许多疾病的发生,常常与风邪相关联。
因此春季养生的关键是要防风,在刮大风时要尽量避免户外活动,采取措施以躲避风邪之侵袭,即《内经》所谓的“虚邪贼风,避之有时”。
五脏养生
春季为肝木用事,怒则伤肝,故春季尤其要注意戒怒。“怒”是历代养生家最忌讳的一种情绪,它是情致致病的魁首,对人体健康危害极大。
黑枣的吃法 饮食宜忌
唐代医家孙思邈说:“春七十二日,省酸增甘,以养脾气。”春季肝旺之时,要少食酸性食物,否则会使肝火更旺,伤及脾胃。因此可以多食一些性味甘平的食品。如牛乳、山药、木耳、银耳等,以清肝养脾,少食或不食生冷食物。
每日除三餐外,还要多吃一些水果,因为水果中所含的维生素和矿物质对增强体质有益。
春季为肝气旺盛之时,忌生冷油腻之品。调养药膳,以平补为原则,不能一味地使用温热补品,以免春季气温上升,损伤人体正气。所需能量可适当由糖供应。糖的极品是蜂蜜,蜂蜜味甘,入脾胃二经,能补中益气,润肠通便。
【夏季养生】
夏季共有三个月,从立夏至立秋,包括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六个节气,约在农历四月至六月间。
此时人们应夜晚睡眠,早早起身,使精神之英华适应夏气以成其秀美,使气机宣畅通泄,以适应夏季气候,保护养长之气。如果违逆了夏长之气,就会损伤心,到秋天就容易发生疟疾,这是提供给秋收之气的条件不足所造成的,而且到冬天还会再发重病。
外邪致病
暑是夏季的主气,为火热之气所化,暑为阳邪,其性升散,容易耗气伤津。暑邪侵入人体,常见腠理开而多汗,汗出过多导致体液减少,此为伤津关键。
暑多兼湿,尤其是南方。湿为阴邪,易伤人体阳气。湿邪亦易伤脾阳,脾性喜燥而恶湿,一旦为湿邪所遏,则导致脾气不能正常运化而气机不畅。
夏季预防暑湿侵袭是养生防病的重点。其基本原则是:在盛夏防暑邪,注意避暑降温,保持工作、生活环境的清凉通风;在长夏注意防湿邪;同时又要注意保护人体阳气,防止因避暑而过分贪凉,从而伤害了体内的阳气。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