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俗学试卷解析
一、名词解释:                         
1、《歌谣》周刊:中国第一个民间文学刊物。北京大学歌谣研究会主办。19221217日创刊,到1925 628日并入《国学门周刊》,共出版97期及周年增刊一册。最早作为北京大学《日刊》附张印发,自25期起脱离北京大学《日刊》,独立发行。《歌谣周刊》先后由常惠、顾颉刚魏建功、董作宾等负责编辑。1922中元节的禁忌有哪些1217日,歌谣周刊在《发刊词》中,第一次出现了“民俗学”这个专业名词。
2、家谱:是我国家族民俗发展的一种记录家族世系及重要成员事迹的谱表或文书。俗称谱书、宗族谱、族谱;古代典籍上又称“家牒”、“家乘”。它本来是古代封建大家族记录血亲延续系统的文字,多流行于仕宦之家。
3安德鲁 朗:安德鲁·朗格(Andrew Lang18441912),苏格兰著名作家和人类学家,曾就读于圣安德鲁大学和牛津大学巴利奥尔学院,后当选为默顿学院特别研究员。他的作品涉猎广泛,从诗歌、历史、传记、小说,到童话和神话故事。还翻译过《奥德赛》和《伊利亚特》
,出版过最重要的历史著作《苏格兰史》和《英国文学史》。其中流传最为久远、影响最广的是他的《世界经典童话全集》以及其他一些儿童文学作品。与《安徒生童话》和《格林童话》相比,安德鲁·朗选编的童话更全,具有更为广泛的代表性,他汇集了世界各国,各民族的传统神话和经典童话故事。
二、简答题:                               
1、为什么说民俗一种生活方式?
要点:(具体参见陈勤建《中民俗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一章第一节 民俗是一种生存方式:生活相)必要举例说明。
民俗一种生活方式也就是说民俗是一种生活相。什么是,这是佛家的用语.佛家对事物有自己独特的判断,比如:火是一种焰相,水是一种流相;什么是民俗,民俗是一种生活相,一种传承性的生活的样子。没有文字或人规定我们这么做,但我们会不自觉地进行这样一种生活方式。

  大家最熟悉的民俗要数春节了,春节怎么过?有人问过我:“为什么我们现在过年的年味很少,而外国人的圣诞节、情人节却很热闹?其实我们的年味原来是很浓的。从传统的习俗讲,前后有近60项事情要做:大扫除、祭灶、祭祖等。没有任何文字规定我们一定要怎么做,而这就是一种程式化的风行的规范。

  民俗不光集中在过节上,风行的不成文的生活样式在生活中还有很多。就拿住来说,江南有厢房式的——一进去,方位都朝南,左右各一个厢房,为什么要这样?其中的道理就是我们说的风水:“左青龙,右白虎,中间就是最适合我们居住的地方。我们为什么不可以或者要避免房门朝北开?这就是一种生活相。我们生活在北半球,冬天寒风从西北过来,就被白虎给挡住了;春天东南风一刮,雨水多了,那么青龙也可以挡住。中间这个地方利用了天然的防寒防雨的空间,是最早的风水的理念,没有那么多的迷信,这并非人们胡思乱想得出的。古代没有空调,如何防寒,如何来保持适宜的温度呢?当然是要靠具体环境的选择。有人认为风水是迷信,当然风水在发展中确实增加了许多迷信的说法,但是我们把这点作为主流而把核心的部分丢掉了,就造成了很大的误区。我们今天要重新认识民俗,千万不能停留在民俗就是风俗习惯这个狭隘的观念上。
2、举例说明中国民俗产生的内外因素?
3、简述民俗的稳定性与变异性的关系?
稳定性是 民俗一旦产生,就会随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的稳定而相对地固定下来,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而且具有相对稳定性,往往核心部分的东西多少年不变或变化很小。稳定性取决于经济基础和与之相适应的意识形态,中国经过无数次的社会变革和改朝换代,其中有些民俗随着经济基础的消失、生活方式的改变而自然消亡;有些民俗则经过某些完善和补充,一直传承到现在。中国的一些传统习俗,如春节的贴对联、元宵节的吃元宵、清明节的扫墓、端午节的吃粽子、中元节的放河灯、中秋节的赏月、重阳节的求寿、腊八节的吃腊八粥等等,在先秦两汉就已经定型,一直传承至今。这正说明了民俗文化传承上的稳定特征。
变异性是指民俗文化在传承和播布过程中引起内容和形式上的变化。由于民俗是靠集体创造,靠语言和行为传承和播布的,这就决定了民俗总是处于不断的变化状态之中。变异实际上是民俗文化的自身调整,存在于现实生活中的种种民俗事象,大都是古代民俗变异传承的结果。从这一意义上讲,变异是民俗文化传承和发展的内在动力。
4、传统的岁时节日有哪些,他们的特点是什么?
汉族传统节日有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长期以来,农业就在我国占据主要地位,大量的岁时节日都是为祈求或庆祝农业丰收而形成的;同样,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因而儒家思想在岁时节日中也有大量的表现。据此,我们认为,岁时节日民俗具有以下几个特征。(l)鲜明的农业文化特(2)浓厚的伦理观念与人情味(3)节俗的内容与功能由单一性向复合性发展。
5、民俗的性能的内容?
(具体参见陈勤建《中民俗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五章民俗的性能第一节法约性 第二节 软控性 第三节 本位偏移性)必要举例说明。法约性:是一种约定成俗的习惯力量,包括了信息压力、规范压力、惯性压力和民俗制度。不论民俗呈什么形态,一旦形成,便会对人民的生活、言行产生法一样的效应。软控性:潜移默化、内在整合、自我调控。本位偏移性是民俗形成后构成的民俗圈,如同旋转的圆体,具有向心力,与外在的文化相遇会不由自主地向本位便移。在中外文化交流或跨文化交际中,具有独特的作用和影响。在阐述中需举例说明。
6、请举例说明民俗的分类?
7、家族祭祀的功能?
8、农业民俗主要包括哪些内容和形式?
农业民俗是伴随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生活而产生的文化现象。它具有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和周期性特点。它是农民在长期的观察和生产实践活动中逐步形成的文化产物。它既是生产经验的总结,又是指导生产的手段,具有明显的传承性。
①农业耕作的时序、节令习俗
农历二十四节气对农业生产具有重要的制约作用。在岁时记、风土记、农家月令等性质的古籍和流传在全国各地的农谚中,记录了许多农民在一年内约定俗成的耕作习俗。从备耕、播种、防灾、田间管理到植树造林、收获、储藏,都有季节和周期规律可循。庄稼不等人季节不饶人
②占天象、测农事的习俗
古代农民在生产实践中,经过长期观察,逐渐产生了丰富的天文学知识,并形成比较固定的习俗。这些知识虽受地域的局限,但它却有一定的可信性与可行性。如,除夕或初一观天象、风云,预卜一年的旱涝、晴雨。
农谚:
立春晴一日,农夫不费力。
立夏勿下雨,犁耙倒挂起。
五月端午晴,烂稻刮田膛。
寒露无青稻,霜降一齐老。
夏至无雨,囤里无米。
③卜农事丰歉,祈福、禳灾的习俗
农业收成的好坏,直接影响人们的生活。我国自古以农立国,重视农业收成的观念,形成古
代传统的小农经济意识。因此,历代统治者和广大农民都在年关节令转换的时刻,逐渐形成占卜农事丰歉、祈求免除灾害、避祸德福的习俗。尽管这类习俗有不同程度的不科学成分,但它所反映的民俗心理,却是共同的。如:
添(填)仓节(正月十九或二十五)
棉农元宵节看灯芯
广东除夕碗盖盐米看聚散,占卜丰歉
惊蛰响雷预知荒岁歉
春分刮东风下雪,小麦丰收
猜天
人们通过这类习俗,希望借助超自然的神灵的庇佑,获得幸福;对危害人类的自然灾害的恶神,予以禳解或消除。是为农业经济条件下,生产民俗文化的基本内涵。
④农业禁忌、祭祀习俗
农业禁忌习俗,一方面是农民不能充分认识自然界规律的反映,另一方面也是农业生产经验的积累;农业禁忌是农民对农业生产实践规律的经验性认识的一种总结。如:
初一不能睡觉
惊蛰墙角撒石灰,避虫蛇。
蚕门
⑤祭田神、先农和社神的习俗
年初元旦,祭天、祭先农,盼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尝新献新食新
蚕花鼓
⑥农业生产过程习俗
这些习俗包括农业生产工具制作和使用,以及具体的生产程序等。
⑦农业娱乐风习
灯会  打秋千  采茶歌  数九歌
9、中国心意信仰民俗包括哪些内容?
(具体参见陈勤建《中民俗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八章第三节中国心意信仰民俗)心意信仰民俗 是指我国民众间流行的偏重于崇拜心理观念的俗信。
中国的心意信仰民俗大致可分以下几类:一、崇祀民俗的崇祀是指对所信奉的超自然体或超凡人力量所表现的崇信和敬仰之意,它们一般总与一定的祀仪式相结合,形态多样。1.天地崇祀 指对日月星辰、风雨雷电诸天象和江河大海,山石林原诸大地自然物的尊崇信仰祭祀活动。(1)对天的祭祀
三、论述题:   
1、 请你结合你所了解和熟悉的民俗,谈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和对策。
(具体参见陈勤建《中民俗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九章 第三节 民俗与非物
质文化遗产保护)
2、你怎样认识个人在民俗传承和变迁中的作用?
3、早期艺术萌芽与民俗的关系怎么样?民俗对于中国艺术的发生发展、特的形成以及审美的标准有着何种影响?
(具体参见陈勤建《中民俗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九章第六节 中国民俗对文艺发展的影响)
4、请你系统地对中国民俗的分类做具体介绍。
民俗是一个包罗万象的宝库,它的内容在不断的变化或扩展着。但是,民俗亦有它自身独特的类型和构架。民俗界对民俗的分类有多种意见,其中代表性的有四分法和三分法,前者将民俗划分为经济民俗(物质民俗)、社会民俗、信仰民俗(精神民俗)、游艺民俗(或语言民俗),后者将民俗分为心理的民俗、行为的民俗和语言的民俗三大类。
经济民俗,指人们在创造和消费物质财富过程中所形成的民俗。主要包括生产民俗、商贸民
俗、饮食民俗、服饰民俗、居住民俗、交通民俗等等。社会民俗,指人们在特定条件下所结成的社会关系的惯制,它所关涉的是从个人到家庭、家族、乡里、民族、国家乃至国际社会在结合、交往过程中使用并传承的集体行为方式。主要包括家庭乡里民俗、人际交往民俗、人生礼仪民俗、岁时节日民俗等等。信仰民俗,指在物质文化与制度文化基础上形成的有关意识形态方面的民俗。主要包括民间信仰、民间巫术、民间禁忌等等。由宗教信仰派生出来的信仰民俗已经融入日常生活的迷信与俗信。游艺民俗,指民间传统的文化娱乐活动。主要包括口头语言民俗、民间歌舞民俗、游戏竞技民俗等等。
心理的民俗是以信仰为核心包括各种迷信和禁忌在内的精神领域的习俗。行为的民俗是在日常生活和生产诸方面以行动表现出来的习俗。语言的民俗是表现在语言方面的习俗。
以上两种分法各有各的道理,相对而言,四分法更清楚一些。无论如何划分,社会生活是一个整体,为广大民众生活服务的民俗也有其整体性与系统性。在各类民俗之间,存在着相互关联、相互制约与促进的有机联系,它们相互影响,并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
5、传统岁时节日在脱离了农业社会的今天又逐渐淡化的趋势,如何理解这一现象?这些节日是否具有保留保护的价值?我们如何解决这一问题?     
要点:节日的形成和民众的生态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是中国文化的标识,是文化密码,所以应该保持中国文化的本位。对外国文化也可以进行吸收与借鉴,但应防全盘西化。在阐述中需举例说明。 论述时举例论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