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事业单位
1)事业单位的性质:不以营利为目的的国家机构的分支。
2)宗旨:为社会服务,主要从事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活动。
2.那些组织是事业单位:
①各级党政机关;
②教科文卫;
③新闻出版、体育、环境监测、城市建设;
④某些机关的附属机构和法律事务所。
3.事业单位产生于新中国成立之初,也就是计划经济时期。所以它具有典型的计划特征:
①各类事业机构都是公立机构,资产均为国有;
②政府决定事业单位的设立、注销及编制,并对其直接组织管理;
③经费来自政府拨款。
4.事业单位的四大特征:
①服务性:是事业单位最基本、最鲜明的特征。
②公益性:追求的是社会效益,但,根据规定可以向接受服务的单位或个人收取一定的服务费。(民政局办结婚证9元)
③知识密集性:专业人才是其主要人员构成。
④公立公有性:国办的,从事科教文卫。
5.事业三大活动特征:
①设立的目的:向社会提供各方面的公共服务。
②履行的职责:为国民经济和社会提供各方面的服务。
③运行的方式:主要提供非物质形态上产品上。
6.事业单位的作用:
①物质文明建设的基础;
②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力量;
③生产发展和人民生活的保障。
※ 事业单位的登记在编制部门。
※ 与签订聘用合同的职工发生劳动争议后,进行人事仲裁。
※ 我国现阶段事业单位现状:类别126万个,人数>4000万。
※ 事业单位管理体制现存问题:政事不分,管办不分,投入机制不健全;政府对社会力量投入公益服务的组织管理不规范。
7.事业单位改革:
①改革的指导思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
②改革的总体目标:到2020年建立起功能明确、治理完善、运行高效、监管有力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形成基本服务优先、供给水平适度、布局结构合理、服务公平公正的中国特公益服务体系。
③改革的主要任务:清理规范现有事业单位,按社会功能划分为公益服务、行政职能、生产经营这三个类别。实行政事分开、转变政府职能、理顺政府与事业单位的关系。
※ 承担行政职能的划归为行政机构;从事生产经营的改制为企业;从事公益服务的不变。
※ 改革的阶段性目标:2011-2015年清理规范事业单位并完成分类。
※ 改革的基础是科学分类,核心是机制改革。
※ 转企,由同级财政部门依法核定国家资本金;转企,给过渡期5年。
8.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基本思路:“脱钩、分类、放权、搞活”
9.事业单位用人制度:
①基本用人制度:聘用制度。
②选拔干部任用引入竞争机制。
③实行岗位管理制度。
④选人用人实行全面公开招聘和考试制度。
10.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的原则:科学合理、精简效能。
11.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的类别:
①管理岗位:10个等级。
②专业技术岗位:13个等级,高级(1-7级)、中级(8-10级)、初级(11-13级)。
③工勤技能岗位:技工(5级)、普通岗位(不分级)。
12.事业单位考核的原则:
①客观公正;
②民主公开;
③注重实绩的原则:德、能、勤、绩,重点为工作实绩。
附《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
第八条 事业单位新聘用工作人员,应当面向社会公开招聘。但是,国家政策性安置、按照人事管理权限由上级任命、涉密岗位等人员除外。
第十二条 事业单位与工作人员订立的聘用合同,期限一般不低于3年。
第十三条 初次就业的工作人员与事业单位订立的聘用合同期限3年以上的,试用期为12个月。
第十五条 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连续旷工超过15个工作日,或者1年内累计旷工超过30个工作日的,事业单位可以解除聘用合同。
第十六条 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年度考核不合格且不同意调整工作岗位,或者连续两年年度考核不合格的,事业单位提前30日书面通知,可以解除聘用合同。
第十七条 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提前30日书面通知事业单位,可以解除聘用合同。但是,双方对解除聘用合同另有约定的除外。
第二十一条 考核分为平时考核、年度考核和聘期考核。年度考核的结果可以分为优秀、合格、基本合格和不合格等档次。
第二十六条 奖励坚持精神奖励与物质奖励相结合、以精神奖励为主的原则。
受处分的期间为:警告,6个月;记过,12个月;降低岗位等级或者撤职,24编制考试个月。
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资包括基本工资、绩效工资和津贴补贴。
第三十七条 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与所在单位发生人事争议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等有关规定处理。
第三十八条 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对涉及本人的考核结果、处分决定等不服的,可以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申请复核、提出申诉。
第四十一条 事业单位违反本条例规定的,由县级以上事业单位人事综合管理部门或者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第四十二条 对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人事处理违反本条例规定给当事人造成名誉损害的,应当赔礼道歉、恢复名誉、消除影响;造成经济损失的,依法给予赔偿。
第四十三条 事业单位人事综合管理部门和主管部门的工作人员在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工作中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章 职业道德
1.职业的含义:职业是参与社会分工,利用专门的知识和技能,为社会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并获得合理的劳动报酬作为物质生活来源和满足精神需求的工作。
2.职业道德的含义:道德是上层建筑的产物,即人类生活所特有的。职业道德是以善恶为标准,依靠宣传教育、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内心信念来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相互关系中行为规范的总和。
3.职业道德与职业责任和纪律关联紧密,具有强制性约束力。
4.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基本特征:内容上秉承了社会主义的集体主义原则;社会主义的根本是为人民服务。
5.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核心是为人民服务。
6.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是集体主义。
7.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基本内容:
①爱岗敬业:最基本、最起码、最普通的要求。
②诚实守信:做人的基本准则,“表里如一、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
③办事公道:
④服务众:
⑤奉献社会:最高要求和最高境界。奉献和个人利益是辩证统一的,奉献的过程中同样能获得个人利益。
8.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反映了:继承性和创造性的统一。
※孔子《论语》中“诲人不倦”说明职业道德具有历史继承性。
9.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最终目的是:谋取社会整体的公共利益。
10.特定行业的职业道德内容:
①教师行业: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
※教师区别于其他职业的最大特点是其:示范性。
②新闻职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正确舆论导向;维护新闻真实性,遵纪守法,作风廉洁,团结协作。
③医务行业:救死扶伤,尊重病人,文明服务,廉洁奉公,保守医密,互尊互学,团结协作,钻研医术,精益求精。
10.团队的概念:就是两个人为了相同的利益而协作结合在一起。
11.团队精神的意义:推动运作,鼓涨士气,提高效能,减少内耗。
12.在职业人的生产经营活动中,经济利益是第一驱动力。
13.职业理想:是对未来工作部门、工作种类及业绩的向往和追求,是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职业活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表现,是形成职业态度的基础。
14.职业良心:是指从业者在履行职业义务中形成的对职业责任的主观意识和评价能力。
15.2006年3月4日,提出了社会主义荣辱观“八荣八耻”。
※劳动者职业技能的高低影响着企业的经济效益。
※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目标是:培养四有新人,即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
※公民道德建设的基本要求是: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
※我国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内容20字: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