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子龙单骑救主的刘备人物评价语
 
刘备 性格;体恤民情,仁爱待人,礼贤下士,虚心纳谏,但无成大事之风,刘备接任徐州牧,白帝城先主托孤,桃园三结义,三顾茅庐。           
《三国演义》中对刘备人物形象的塑造也延续了这种评价。“弘毅宽厚,知人待士”在我看来可以概括为:刘备对百姓、兄弟之仁;刘备的君臣、父子之义;刘备对贤士的礼待;刘备对部下的信任
一、刘备对百姓、兄弟之仁 
在刘备的形象塑造中,一个完美君主的形象深深地植根于人民的心中,小到宽以待人,大到施以仁政。得民心者得天下,刘备对天下,对百姓的仁义体现在战争发生时对百姓的态度。曹操攻打刘备时,刘备没有单独带领部属私下逃亡,心中惦记的依旧是全城百姓。虽然老弱妇孺对刘备的军队来说是个负担,但刘备并没有舍弃,而是先救百姓及后方的各官家眷。小说中对“刘备携民渡江”的情节是这样描写的:先使云长往江岸整顿船只,令孙乾、简雍在城中声扬
曰:“今曹兵将至,孤城不可久守,百姓愿随者,便同过江。”两县之民,齐声大呼曰:“我等虽死,亦愿随使君!”即日号泣而行。扶老携幼,将男带女,滚滚渡河,两岸哭声不绝。玄德于船上望见,大恸曰:“为吾一人而使百姓遭此大难,吾何生哉!”欲投江而死,左右急救止。闻者莫不痛哭。船到南岸,回顾百姓,有未渡者,望南而哭。玄德急令云长催船渡之,方才上马。这一情节的描写可以说将刘备爱民的形象提升到了最高点。刘备看到百姓因自己而受苦的场景悲痛到想要投江自尽,反观曹操接收荆州城后赶尽杀绝、残害百姓的无耻行径,两相对比更凸显出了刘备对百姓仁德宽厚的仁君形象。
小说中,刘备在徐州第一次接受了战败的吕布。刘备虽然知道吕布是个见利忘义的小人,但也知道他是走投无路,只能投降于自己。尽管刘备深知收留吕布不会带来任何好处,但出于对吕布的仁慈和怜悯,他还是收留了吕布。这不是一般人可以做到的。这时,曹操又制定了一个计划,要迫使刘备进攻袁术。刘备把徐州托付给张飞,并明确指示张飞不要喝酒,不要打骂军士,而要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然而,张飞没有听从刘备的指示。他酗酒,鞭打曹豹,大为误事,导致吕布趁虚而入占领了徐州,俘获了刘备的家属。刘备在亲人落入吕布手中是也没有勃然大怒,责怪张飞。相反,他冷静思考,以“得何足喜,失何足忧”的心态坦然地面对这个重大失误。可见刘备对自己兄弟的仁义。
二、刘备的君臣、父子之义
小说在刘备出场时,就用“玄德幼孤,事母至孝”表示刘备本来就是重视亲情之人,孝顺更是他的立身准则。他不仅自己奉行孝道,更将心比心,帮助他人化解孝道的冲突。比如在小说“元直走马荐诸葛”这一情节中,徐庶几番设计,助刘备大败曹军。败军回许昌,曹操惊奇,问左右。程昱道:“此人乃颍川徐庶也。”便献上一计。曹操依计派人把徐母接到许昌,又模仿徐母笔迹,给徐庶写一封假信。 徐庶为人至孝,只得持信来见刘备辞行。尽管孙乾劝诫刘备:“元直天下奇才,久在新野,尽知我军中虚实。今若使归曹操,必然重用,我其危矣。”但刘备为了成全徐庶尽孝还是放他走了。由此可见刘备是相当重视人伦的人,虽然他爱百姓胜过自己家人,凡事以百姓先,但对于别人的家人,刘备却十分有同理心,决不愿他们割舍孺慕之情。
《三国演义》第十四回写道:却说玄德在徐州,闻使命至,出郭迎接;开读诏书,却是要起兵讨袁术。玄德领命,送使者先回。糜竺曰:“此又是曹操之计。”玄德曰:“虽是计,王命不可违也。”刘备明知这诏书是曹操的计谋,但他出于对君主的忠义,并没有违逆旨意。
刘备对上体现忠君思想,对下则是位讲理爱臣的明君。小说“赵子龙单骑救主”的情节中描写
道:云纵马过桥,行二十余里,见玄德与众人憩于树下。云下马伏地而泣。玄德亦泣。云喘息而言曰:“赵云之罪,万死犹轻!糜夫人身带重伤,不肯上马,投井而死,云只得推土墙掩之。怀抱公子,身突重围;赖主公洪福,幸而得脱。适来公子尚在怀中啼哭,此一会不见动静,多是不能保也。”遂解视之,原来阿斗正睡着未醒。云喜曰:“幸得公子无恙!”双手递与玄德。玄德接过,掷之于地曰:“为汝这孺子,几损我一员大将!”赵云忙向地下抱起阿斗,泣拜曰:“云虽肝脑涂地,不能报也!”刘备以为他再也见不到赵云了。因此,自己的眼泪是抑制不住的。很明显地可以看出这对君臣的相知相惜。刘备对朝臣的关心和对他们安危的担心是真诚的。刘备摔阿斗的行为经常被人认为是“收买人心”,我并不同意这种观点。我认为这才是刘备心中真实所想。首先,刘备一直对赵云很欣赏,早就想收赵云为麾下。其次,刘备对将领的重视程度甚于重视家人。在刘备看来,百姓是第一位的,将士是第二位的,家庭只是第三位的。因为儿子的性命而失去一名猛将太过可惜。虽然这样的父亲形象太过无情,但他对朝臣的情义是深厚的。
三、刘备对贤士的礼待
刘备虽然是三位国君中出身最低贱卑微的,但他却是三个人中最礼贤下士,以礼待人的。刘
备求贤若渴,礼待人才的最典型例子就是三顾茅庐。刘备当时官至左将军、宜城亭侯领豫州牧。他的社会地位要比诸葛亮高得多。虽然他拜会了三次才见到诸葛亮,但他并没有心生不满,而且每一次都极尽礼数。在关、张二人都不是很乐意的情况下,他依然亲自去拜见诸葛亮。在第三次去见诸葛亮的时候,“玄德徐步而入,见先生仰卧于草堂几席之上。玄德拱立阶下。半晌,先生未醒。关、张在外立久,不见动静,入见玄德犹然侍立。张飞大怒,谓云长曰:‘这先生如何傲慢!见我哥哥侍立阶下,他竟高卧,推睡不起!等我去屋后放一把火,看他起不起!’云长再三劝住。玄德仍命二人出门外等候。望堂上时,见先生翻身将起,忽又朝里壁睡着。童子欲报。玄德曰:‘且勿惊动。’”堂堂汉左将军为了请得诸葛亮出山恭敬至此。这些都体现了刘备对贤士的礼待,而这种礼遇也让诸葛亮“为知者而死”。
除了“三顾茅庐”这一经典情节外,刘备也很敬重当时的儒生。刘备进入蜀地后,不仅没有追究他们的罪责,还下令保护他们,这是看重他们对刘璋的忠心,也是看重他们的治国之能,辅国之才。刘备的领导方式,不是凌驾于众人之上,而是尊重下属,赢得他们的心。由于刘备的以礼待人,礼遇贤士,才让蜀国得以在条件蹇涩的情况下鼎立与吴、魏之间。
三国演义人物评价四、刘备对部下的信任
刘备以下对上忠义无比,以上对下信任无贰。在刘备与部下的君臣关系里,刘备对部下都十分信任,不仅信任他们的能力,更信任他们的人格品性。在《三国演义》第四十一回中这样写道:正凄惶时,忽见糜芳面带数箭,踉跄而来,口言:“赵子龙反投曹操去了也!”玄德叱曰:“子龙是我故交,安肯反乎?”张飞曰:“他今见我等势穷力尽,或者反投曹操,以图富贵耳!”玄德曰:“子龙从我于患难,心如铁石,非富贵所能动摇也。”糜芳曰:“我亲见他投西北去了。”张飞曰:“待我亲自寻他去。若撞见时,一死!”玄德曰:“休错疑了。岂不见你二兄诛颜良、文丑之事乎?子龙此去,必有事故。吾料子龙必不弃我也。”刘备就算在后有追兵,兵尽粮绝的处境下,也依然相信赵云不会背弃忠心,弃他而去。而赵云单骑救主,血染征袍的壮行也印证了刘备的信任。这样的君臣知心,肝胆相照,也体现出刘备的信任是值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