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评述
《三国演义》我国产生较早,影响较大的一本章回体历史小说。它开创了中国历史演义小说的先河,描写了从东汉灵帝至西晋武帝年间近一百多年的历史,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它在艺术创作上也积累了不少值得借鉴的经验,对后世历史演义小说创作产生深远的影响。
《三国演义》代表着古代历史小说的最高成就,集中的成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它采用“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的浅近文言,明白流畅,对读者掌握古代汉语有所帮助;文章语言基本都是寥寥数字,显得并不复杂,句子通俗易懂,就是小孩也能一读便知其中意思。
2、它的笔法富于变化,对比映衬,旁见侧出,摇曳多姿,波澜曲折,在写作上对读者也有一定启发;在文中有的是用正面描写,有的使用侧面描写,例如,“温酒斩华雄”中,诸侯众将被华雄先后斩于马下,袁绍大怒,叹颜良文丑不在,袁术讥笑关羽,曹操斟酒,慧眼识英雄,这些都为关于的出场赚足了气氛,关于的形象,战斗的场面跃然纸上。
3、它的结构宏伟,把百年左右中头绪纷繁、错综复杂的事件和众多的人物,组织得完整严密,
叙述得有条不紊,前后照应,环环紧扣.据统计,《三国演义》一共写了1798人,其中有姓有名的大约1200人,确实是古代。据统计小说中写人物最多的巨著。《三国演义》中有名有姓的人物共1191人,其中武将436人,文官451人,汉、三国、晋的皇裔、后妃、宦官等128人,其他176人。因此,《三国演义》在艺术上取得了具有典范的成就。
4、虚实结合,历史与艺术相结合。《三国演义》作为一本历史演义小说,在写作上既要尊重历史史实,但是又不能受到历史的限制,罗贯中吧收集的史料进行了很好的整理和取舍,尽量地做到了历史与艺术虚构的相结合,在历史的基础上做了很多夸张。例如,历史上本来是刘备怒鞭督邮,可是为了体现张飞的鲁莽和嫉恶如仇,把刘备换成了张飞。
5、人物描写夸张有致,特征鲜明。《三国演义》在人物描写上,富于感染力的略带夸张的古典现实主义描写,塑造了成功而影响深远的人物形象。《三国演义》主要人物塑造呈现出中国古典美学的特征,那就是重神而不重形,为了突了人物的性格特征,而不惜在一定程度上偏离现实,表现出质与量的夸张和烘托气氛来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三方面的特点。
(1)从质的夸张描写人物
从质的夸张方面来看,例子很多。比如长坂坡大战中,张飞率军在当阳桥头与曹军对峙,张飞一声怒喝,令曹军中的大将夏侯杰心惊胆颤,从马上撞下身亡,这是为了表现张飞之勇猛无比;关羽能忍受刮骨的痛楚,在华伦为他疗伤时,他还在悠闲地下棋…总而言之,这些正面人物的描写大多带有质的夸张,就是说,在某种程度上,使之显有了几乎是神的特征,赋有他们超自然的力量(特别是诸葛亮的夜观天象)。
(2)从量的夸张描写人物三国演义人物评价
从量的夸张方面来看,那就是将好事全加在好人身上,将坏的全算在坏人身上,或者将同类性质的事情加于一个人身上。比如鞭打督邮的事,《三国志》中是刘备,小说中却归在了张飞身上,让刘备出面劝说张飞,这样就初步奠定了张飞性急粗暴豪与刘备宽厚仁慈的特点。而对曹操的描写,则将大量的凶恶残暴的事归结到他身上,使他成了奸雄的代名词。
(3)烘托气氛来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
借助烘托气氛来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是《三国演义》运用得相当成功的一个表现手法,如第五回写关羽斩华雄,完全没有正面展开战斗场面,也不直接描写关羽武艺如何高强,华雄如何被斩,只是从不同方面造成气势,用周围人物的反应来作衬托。
《三国演义》这样塑造人物,使人物的性格非常的鲜明,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当然,也没有完全偏离现实,人物在主导性格之外,还有次要性格,如张飞粗中有细,义释严颜,智取瓦口隘,但终于死于自己粗暴的态度上,所以是以粗鲁的为主。关羽忠义智勇冠天下,却心高气傲,死于白面书生陆逊之手;刘备至仁至义,后来却不听臣劝告,为关张之仇执意伐吴。这样使人物具有一定的多面性,因而可信,所以我们说,《三国》的人物描写是略带夸张与感染力的古典现实主义描写。
6、善于描写战争场面
《三国演义》描写战争的时间之长、次数之多、形式之多样、规模之宏大,在世界文学史上是罕见的。全书共写了四十多次战役、上百个战斗场面,包容了这一历史时期所有重大的战役,而且写得各有特,绝不雷同:或鸟瞰全局,或特写片段;或以少胜多,或以强制弱;或水战,或陆战;或强攻,或智取。在争取战争胜利的众多方式中,作者突出了智斗。特别是在写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彝陵之战等重大战役时,作者极力铺写战前的政治、外交谋略,最后的胜负就在作者不动声的叙述中暗示给读者了。
可是,不能不说,一个硬币有正反两面,《三国演义》不可能尽善尽美,也有一定缺点。
清代著名学者章学诚在《丙辰杂记》提到演义时说“七分实三分虚”,演义里许多精彩的情节是千古传说,受地方野史传奇、逸史传闻影响极深。首先是历史的宿命循环论,如开头的“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还有作者极端蔑视黄巾军起义,称之为“流寇”、“反贼”,突出了作者根本不考虑黄巾军起义的根本原因,具有十分强烈的封建思想和局限性,还有各种封建迷信在其间如“孙策杀于吉”、“关羽玉泉山显圣”、“左慈掷杯戏曹操”等,这都是在阅读时应该剔除的封建糟粕,除了在原著中保留,其它改写本基本删除了这些东西。
在人物描写上,鲁迅先生也发出了“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的感叹,应该说,这是很中肯的。
一部《三国》,不是三言两语就说得清的,正如那句歌词:千古兴亡多少事,都付笑谈中”,我们应当在书中细细品味它的韵味。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