纹饰是古玉器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些古玉器常以纹饰命名,如'谷璧'、'蒲璧',只有认识纹饰才能正确辨别器物。另外,纹饰的特征及变化极具时代特点,掌握纹饰可以帮助判别器物的年代和真伪。某些纹饰还具有专属性,可用来推测玉器主人的身份,如龙凤图案往往为皇帝、皇后专用。
1. 谷纹(豆芽纹、逗号纹)
形态像发芽的种子,故得名“谷纹”。其特征是一个圆点带个小尾巴。五谷杂粮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根本,这种纹饰表达了祈求五谷丰登的愿望。
2.蒲纹
是由两组或三组平行线交叉组成的编织纹,古代早期的人们常常是席地而坐,即坐在用蒲草编织的席子上,琢刻蒲纹表达了人们对于安居乐业的向往和祈求。
3.乳丁纹
即在玉器表面琢刻突出的圆点代表“乳头”,往往许多个整齐地排列或是琢在蒲纹交叉线构成的交叉点上。乳头既是母亲的象征,更是养育子孙的象征,乳丁纹蕴涵着祈求子孙满堂、人丁兴旺的含义。
4.云纹:
是刻画天上行云的纹饰。古人耕种全靠雨露滋润,无云便无雨,无雨则无谷。所以,古人由求雨转为敬云,琢刻云纹一则敬天,二则求雨,最后变为纯粹的装饰纹。
5.雷纹:
是一种方形环绕的纹饰,在青铜器上的运用多于玉器。
6.弦纹(弧线纹)
常由两条平行的弧线组成一条弦纹,往往用于圆柱状或圆筒状柱体的表面。
鹿的寓意和象征7.陶纹(绳纹):
由两股或三股绳索纹绞在一起的形状,一般多用于圆形器物的边沿。这种纹饰在古代陶器上出现最多,故名“陶纹”。明清时的玉手镯也有绳纹状的。
8.螭纹(蟠螭纹)
是龙纹的前身,有人称之为“螭龙”,即头上无角、四只脚、一条毛尾的爬行动物,多带有想象的成分。盘曲成半圆形或近圆形的螭纹称为“蟠螭纹”。
9.虺纹
是古代传说中的一种剧毒小蛇,有时头尾两端个有一个头(即两头蛇),若很多虺盘绕在一起,则称为“蟠虺纹”。
10.夔龙纹和龙纹
玉器上最早出现的龙纹是“夔纹”,夔是古代传说中的无角一足的奇异动物,多为阔口大首,弯曲起伏的身躯和一只足,商周时大量在青铜器和玉器上使用。战国到汉代,龙形已较为完备,具有双角、四条腿,尾部像蛇,呈昂首阔步之态。元代出现了飘拂状毛发。明代开始出现风车状的三爪,即龙的脚由“兽脚”转变成了“禽脚”,从而变成了飞龙。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