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锦织造技艺和纹样风格的解析与创新应用
作者:任怡芸 宋晓霞
来源:《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年第01期
        摘 要:宋锦源于东吴,鼎盛于明清,有“锦绣之冠”的美称,在2006年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宋锦文化在大众的认知度上是有限的,需要我们对其进行传承与创新。文章对宋锦经典纹样图案与颜进行提取,结合国画等表现形式以及不同的构图方式对提取纹样再设计,赋予其新的内涵与画面冲击感。再设计的一系列图案可运用于服饰中并进行三维虚拟展示,也可运用在家居装饰品以及旅游纪念品中。该系列图案是对宋锦独特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关键词:织造技艺;基本纹样;宋锦图案;提取;再设计;创新应用
        中图分类号:TS94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346(2022)01-0040-07鹿的寓意和象征
        宋锦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有极深的历史价值,还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在织物结构上的突破、工艺技术上的变革以及艺术风格上的创新,较之汉锦和唐锦,有显著的优越性与杰出性。宋锦纹样配新奇,图案种类丰富,各个时期的宋锦纹样都有很强的寓意与象征。在对宋锦文化全面地了解后,对宋锦经典纹样进行提取与加工,结合传统内涵与现代艺术风格对其进行再设计,将再设计的宋锦纹样运用在服饰、家居以及工艺美术品中,是对宋锦文化创新和传承的最佳途径。
        1 宋锦的织造技艺
        宋锦源于东吴,鼎盛于明清,是中国丝绸传统技艺的杰出代表之一,是苏州这座古城特有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1]苏州宋锦以独特的织物结构、精湛的织造技艺、典雅的纹样彩、古朴高贵的艺术魅力在国内外享有盛誉。宋锦采用纤细的经线,来接结织物正反两面长浮的纬线,使织物花纹更清晰,质地更轻薄。较之汉锦和唐锦,宋锦在织物结构、织造工艺和绘制工艺上都有很大的突破和创新。
        1.1 织物结构
        传统宋锦在织物组织结构上,改变了汉代经锦仅以经线显花和唐代纬锦仅以纬线显花的局限性,采用了经纬线联合显花的组织结构,使织物表面彩和组织层次更为细腻和丰富。[2]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在纺织材料纤维中,服装市场出现了一种俗称“人造丝”的人造化学纤维。人造丝价格远低于蚕丝,且光泽较蚕丝更为亮丽,故宋锦经向仍采用桑蚕丝,纬向采用人造丝,称为交织宋锦。其基本组织没有变化,但经纬密度减少,使织物变得稀松和轻薄;结构变得较为简单,将传统宋锦中的面经去掉,纬丝的接结应用同一种经线交织,导致花纹的光亮度和丰满度减少,但成本降低,便于生产。
        1.2 织造工艺
        宋锦不但继承唐代纬锦的多重纬显花的特点,而且发展成能应用抛道分段换的工艺,达到纬线彩种数远远超过纬线重数并跨越花纹循环的艺术高度。这是宋代织物设计与工艺技术上的一大进步。[3]它的巧妙在于既能降低成本,又不因增加纬线重数使织物过于厚重,且能使织物表面彩丰富。这种抛道换工艺俗称“活”,是宋锦技艺中的一大特,在现代宋锦和其他织锦生产中仍被应用和发展。
        在现代织造工艺中,汲取传统宋锦抛道换的“活”技艺,当画意匠图时在纹版上提前一梭踏停机针,织手换后开动织机,机械与手工的结合,使织品呈现丰富的外观效果。
        1.3 绘制工艺
        基于大花楼织机的发明,挑花结本工艺出现,这对宋锦的传承有着重要的价值。前期由于没有意匠纸,挑花结本是根据花纹图直接挑花的,挑花师傅根据画师设计的画稿,在画稿上打好分格线,工艺师按照织物的组织和密度计算好图稿每一分钟所占的经纬线根数,然后按图稿逐一挑花,编制脚子线和耳子线的交织程序,形成线制环形花本[4],图1所示为按图稿挑花图。
        到了近代,意匠纸的出现与普及,挑花可将画稿按经纬线密度画到意匠纸上,然后按图稿所示意匠格进行挑花[5],图2所示为按意匠图挑花图。后期因应用电力机生产,按图稿和经纬线密度在意匠纸上画好后,由踏花者根据意匠纸上的彩符号以及提花机的纹板样卡进行轧孔,最后串联而形成纸板花本,图3所示为苏州东吴丝织厂生产的宋锦意匠片段。
        2 宋錦纹样的发展
        2.1 动物纹样
        魏晋南北朝时期,长期封建割据,战争连绵不断,呈现民族大融合的趋势,佛教以及波斯文化的输入,使织锦的纹样题材带有宗教和异域彩。常见的动物纹样有羊、鸡、大象、狮子、骆驼等。[6]
        新疆吐鲁番出土的“对鸡对羊灯树纹锦”(图4)为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现藏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图中包含鸡、羊纹样以及忍冬纹、树纹造型,图案花纹以上元灯节为题,纹样细腻丰富,彩搭配巧妙。颜主要由大红、白、菊黄和绿组成,塔形树纹占据主体,6只灯布于树叶间。对跪的大角羊和嘴衔忍冬叶的成双鸡纹为画面增添了生机,鸡、羊谐音“吉祥”,有美好祝福之意。
        到了唐朝,中国经济处于上升阶段,文化交流也日益频繁。这个时期是一个人们注重衣饰且较为开放的时代,不断地融入西域文化特,在服饰上以锦绣、锦腰为当时妇女穿衣的趋势。受波斯工艺美术的浓重影响,盛行联珠纹。[7]所谓联珠纹,即以双圆环作为框架,圆环内附有多个圆形、菱形等几何图案,花纹中心以各种鸟兽为主,以鸭、马、鹿等最为常见。
        “联珠对鸭纹锦”(图5)为这个时期的代表,其出土于青海都兰吐蕃墓,其中圆环内的多个圆形图案代表小太阳,是史前文化太阳崇拜的继续。[8]在该图中,站在棕榈叶纹底座上脖系绶带的是双鸭图案,扁平喇叭状的鸭嘴造型十分独特,双鸟外围联珠团窠,空隙处配十字花宾花纹样,以四方连续展开。整体纹样呈对称格局,粗犷而富有装饰性。
        2.2 植物纹样
        宋代,中国的商品经济和文化教育高度繁荣,织锦的艺术风格极具多样性和融合性,其纹样并未受到唐代雍容华贵的装饰风格的束缚,细腻委婉的写实风格成为主流趋势[9],尤其是当时的植物纹样,形象刻画逼真生动,常见的植物纹样有莲花、菊花、牡丹芙蓉纹。(图6,图7)
        2.3 节日纹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