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诗文“鹿鸣”意象浅释
中国古代诗文“鹿鸣”意象浅释
摘要:“鹿鸣”是古代诗文中一个常用意象。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小雅·鹿鸣》中鹿鸣意象的原生象征意义逐渐被遮蔽,汉代以后对鹿鸣意象的理解主要以汉儒阐释为主,集中表现为君臣燕集、乐贤养贤、仁义、思念等涵义。另外,由于《小雅·鹿鸣》一诗主要用于筵宴之中,后世,尤其是唐宋科举取士之后,出现大量鹿鸣宴诗。
关键词:鹿鸣意象乐贤仁义鹿鸣宴诗
《小雅·鹿鸣》以鹿鸣起兴,摹画出君臣琴瑟歌咏、宴饮欢快的情景。自此,“鹿鸣”成为后世诗文中的一个常用意象。本文具体考察“鹿鸣”在诗文中的不同涵义。
上古时期,鹿是欧亚草原主要的狩猎动物,它既是合族聚餐的美食,也是聚餐前祭祀神灵的牲畜。[1]《小雅·鹿鸣》一诗主要演奏于燕飨嘉礼,所以其“呦呦鹿鸣”之兴,应该是上古狩猎、祭祀以及聚餐仪式在周朝的一种礼仪化表现。对于《小雅·鹿鸣》中鹿鸣意象的这种原生寓意,汉代《易林》中多次出现的鹿鸣意象,有颇多揭示。比如“鹿得美草,鸣呼其友;
九族和睦,不忧饥乏。”(《易林》卷二、卷九)“鹿得美草,鸣呼其友;
九族和穆,不离邦域。”(《易林》卷四)以鹿不独食、鸣呼其友起兴,来祝愿宗族和睦昌盛。这同样应是上古血亲部落狩猎后祭祀、共餐时的祭辞或祝辞的余绪。《易林》卷十二有云:“白鹿鸣呦,呼其老少;
喜彼茂草,乐我君子。”则由宗族老少共食之意向称颂君子转换。这与《小雅·鹿鸣》将“呦呦鹿鸣”之兴和对“嘉宾”“德音孔昭。视民不恌,君子是则是效”品德的赞美相结合极为类似。
但是,《小雅·鹿鸣》诗中鹿意象的原生象征意义在后世逐渐被遮蔽,汉代以后对《小雅·鹿鸣》诗的理解主要以毛、鲁两家之说为主。《毛传》曰:“鹿既得苹草,有恳笃诚实之心发於中,相呼而共食。以兴文王既有酒食,亦有恳笃诚实之心发於中,召其臣下而共行飨燕之礼以致之。”《乡饮酒礼》郑注:“《鹿鸣》,君与臣下及四方之宾燕,讲道修政之乐歌是也。”毛说从正面肯定《鹿鸣》
诗的题旨是歌颂周朝君臣其乐融融的燕集。而鲁说则从反面进行讽谏:“仁义陵迟,《鹿鸣》刺焉。”(《诗三家义集疏·鲁说》)汉代蔡邕的阐释更加明确:“此言禽兽得美甘之食,尚知相呼;鹿的寓意和象征
伤时在位之人不能。乃援琴而刺之,故曰《鹿鸣》也。”(《琴操》)
无论反正,毛、鲁两种观点都侧重强调君臣应该遇合无间。所以鹿鸣在汉代又引申出乐贤、养贤之意。如“《鹿鸣》之乐贤”(桓宽《盐铁论·刺复第十》);
“忽养贤而《鹿鸣》思”(王符《潜夫论·班禄第十五》);
“王道衰,君志倾,留心声,内顾妃后,设旨酒嘉殽,不能厚养贤者,尽礼极欢,形见于。”(蔡邕《琴操》)
由此可见,在后世诗文中,鹿鸣意象主要表达的是希冀君主能够养贤、求贤,与贤能之士相遇合之意。如曹植《求通亲亲表》云:“乃臣丹情之至愿,不离于梦想者也。远慕鹿鸣君臣之宴,中咏棠棣匪他之诫,下思伐木友生之义,终怀蓼莪罔极之哀。”(《六臣注文选》卷三十七)韩愈《赴江陵途中,寄赠王二十补阙、李十一拾遗、李二十七员外翰林三学士》云:“协心辅齐圣,致理同毛輶。小雅咏鹿鸣,食苹贵呦呦。”(《全唐诗》卷三三六)两处均是直接借《鹿鸣》一诗,表达臣下欲辅佐明君的迫切之情。三国时期曹操《短歌行》则征引《鹿鸣》中“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诗句,来抒发主帅对贤士的渴望。唐代元稹《桐花》诗“君若傲贤隽,鹿鸣有食芩”(《全唐诗》第三九六卷)的诗句,表明君主若不招揽贤士,贤士必会如鸣鹿一样隐归乡野。顾况《游子吟》则云:“圣主虽启迪,奇人分湮沈。……鹿鸣志丰草,况复虞人箴。”(《华阳集》卷上)此处“鹿鸣志丰草”与元稹诗语近而义殊。“虞人箴”载于《左传·襄公四年》,以后羿之事告诫晋侯不要好田猎。其中有云:“民有寝庙,兽有茂草,各有攸处,德用不扰。”顾况“鹿鸣”一句正用《虞人之箴》之旨,反用《鹿鸣》君臣遇合之意,表示贤能之士如麋鹿喜丰草一样,志在归乡,而非为官;
故而圣主虽多方挖掘人才,“奇人”还是纷纷归隐沉没了。
另外,《毛传》在阐释时从“呦呦鹿鸣”声中听出“有恳笃诚实之心发於中”之意。鲁家亦云:“仁义陵迟,《鹿鸣》刺焉。”后世进一步演化,汉代陆贾《新语》有“鹿鸣以仁求其”之句。三国陆机《毛诗鸟兽草木虫鱼疏》亦云:“鹿欲食,皆鸣相召,志不忌也。” 由此,鹿鸣成为仁义的象征。
后世诗文中,仁义之鹿往往与有德之士比肩并出。汉诗《张公神碑歌》其四云:“鹿呦呦兮□□庭,文乐乐兮□□□。饮清泉兮□□□,见□伏兮不骇惊。惟公德兮之所宁,上陵庙兮助三牲。天时和兮甘露冷。日番□兮无亏倾。”文章斑斓、呦呦鸣庭之鹿,为张公的馨德所安抚,怡然自得,无惊骇之态。这里鹿的描写虽主要是衬托张公,但同时也是以鹿之仁德比附张公。而且,“上陵庙兮助三牲。天时和兮甘露冷,日番□兮无亏倾”三句,似有以鹿为牺牲,以顺天时,并辅助张公升天之意。
后世又有以鹿鸣之仁义来讥讽时人之无情的篇章。如韩愈《赴江陵涂中寄三翰林》:“小雅咏鸣鹿,食苹贵呦呦。遗风邈不嗣,岂忆常同裯。”(《详注昌黎先生文集》卷一)写鹿鸣相互之遗风已远,今之君子虽在高位,不及援手,哪里还记得昔日同被而眠之朋友。又如韩愈《答张彻》:“苹甘谢鸣鹿,罍满惭罄瓶。”(《详注昌黎先生文集》卷二)此句同样是讥讽在位之君子辞谢鹿鸣之风,不复呼朋引伴,举荐贤臣。唐代吕温的《由鹿赋》写襄樊一帶的猎人有以一头鹿为饵,以“诱致鹿”进行捕猎的狩由鹿习俗。作为引诱之物的由鹿,每逢因己而捕获他鹿时,“辙鸣嗥不饮食者累日。”作者由此想到历史上萧何暗算知己韩信、郦寄诱劝其友吕禄交兵权等背信弃义之事,因此哀叹:“鹿无情而犹知痛伤,人之与谋宴安残酷者,彼何人斯!彼何人斯!”并直称背信弃义,人不如鹿:“灭交道兮坠义风,曾麋鹿之不若。”(《吕
衡州文集》卷一)
由《诗经》所刻画的鹿求友共食之意出发,后世诗文中鹿鸣之声,进一步引申出了对朋友、情人、故乡等的思念之情。对朋友的思念,汉代东方朔《七谏》中有“飞鸟号其兮,鹿鸣求其友”之句;
东汉冯衍《显志赋》有“鸾回翔索其兮,鹿哀鸣而求其友”之词。又如传为宋玉所作的《笛赋》云:“嘉乐悠长,俟贤士兮;
鹿鸣萋萋,思我友兮。安心隐志,可长久兮。”(《全上古三代秦汉文》卷十)由《鹿鸣》之笛声,唤起思友之情。另外,有些诗篇由思友又生发出离别之意。如传为苏武和李陵相赠答的五言诗《别诗》(骨肉缘枝叶)云:“鹿鸣思野草。可以喻嘉宾。我有一尊酒。欲以赠远人。愿子留斟酌。慰此平生亲。”此处的“嘉宾”已由《鹿鸣》之朝臣、外宾变为诗人的亲密挚友。唐代王翰《赠唐祖二子》云:“鸿飞遵枉渚,鹿鸣思故。物情尚劳爱,况乃予别君。”(《全唐
诗》第一五六卷)同样以“鸿飞”“鹿鸣”等有情之物,衬托友人之间的分离之苦。
以鹿鸣起兴思念之意,对象以朋友为主;
但亦有个别诗作由此引出对故乡和恋人的眷恋之情。乐府横吹曲辞《琅琊王歌辞》其四云:“琅琊复琅琊。琅琊大道王。鹿鸣思长草。愁人思故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梁诗卷二十九》)以鹿鸣长草
之喻比拟怀乡之愁。刘宋鲍照《别鹤操》先写相伴的双鹤离乱失散,唯留孤鸿;
后写其相思之情:“有愿而不遂,无怨以生离。鹿鸣在深草,蝉鸣隐高枝。心自有所存,旁人那得知。”以虽对丰草而难以安食、哀鸣不已的鹿形象和隐于高枝的衰蝉形容孤鹤失偶的悲伤,又以此种动物之哀情隐喻人之相思,譬喻环生,别具风姿。
鹿鸣意象除君臣燕集、乐贤养贤、仁义、思念等含义外,后世诗文尚有些其他用法。比如,鹿鸣或鹿食苹的场景描写,亦有表现隐逸情怀的,这与《鹿鸣》一诗的意义相差较远,笔者在《唐代隐逸诗麋鹿形象阐释》[2]等文章中曾有涉及,此处不赘述。另外,由于《鹿鸣》一诗主要用于筵宴之中,故而宴会诗中常出现《鹿鸣》之歌。曹植《大魏篇》有“丰年大置酒,玉樽列广庭。……式宴不违礼,君臣歌鹿鸣”(《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魏诗卷六》)的描述。刘宋孔欣《置酒高堂上》有“举觞发湛露。衔杯咏鹿鸣”(《乐府诗集》三十一)的歌唱。南朝齐时王融《三月三日曲水诗序》也有“信凯燕之在藻,知和乐于食苹”的表达。又由于唐宋以后送乡贡者时要演奏《鹿鸣》等歌曲,故而唐诗中“鹿鸣”一词多与乡试、乡饮酒礼相连。韩愈《此日足可惜,赠张籍》描述了唐代乡饮酒礼的情形:“州家举进士,选试缪所当。驰辞对我策,章句何炜煌。相公朝服立,工席歌鹿鸣。礼终乐亦阕,相拜送于庭。”(《全唐诗》第三三七卷)唐诗中“赋《鹿鸣》”“歌《鹿鸣》”以及“苹鹿歌”的描写均指得中乡贡。如,“乡赋鹿鸣篇,君为贡士先。”(耿湋《送郭秀才赴举》,《全唐诗》第二六八卷)“秋风别乡老,还听鹿鸣歌。”(姚合《送顾非熊下第归越》,《全唐诗》第四九六卷)“往岁客龟城,同时听鹿鸣。”(顾非熊《行经褒城寄兴元姚从
事》,《全唐诗》第五〇九卷)“苹鹿歌终别酒催,粉闱星彩动昭回。”(罗隐《送章碣赴举》,《甲乙集》卷一)“苹鹿未能移海曲,县花寻已落河阳。”(罗隐《箧中得故王郎中书》,
《甲乙集》卷四)而乡贡者也往往以鹿鸣客自居:“问我栖栖何所适,乡人荐为鹿鸣客。”(白居易《醉后走笔酬刘五主簿长句之赠,兼简张大、贾二十四先辈昆季》,《全唐诗》第四三五卷)“天府鹿鸣客,幽山秋未归。”(姚合《寄马戴》,《全唐诗》第四九七卷)
因歌《鹿鸣》成为唐代以后的科举礼仪之一,故唐宋的“乡饮酒礼”俗称“鹿鸣宴”。唐五代时期,尚少有人赋鹿鸣宴诗;
但在宋代的鹿鸣宴上,州郡长官依例要带头作诗,故而留有数量可观的鹿鳴宴诗词,不过总体成就并不大。[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