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祝幻化为蝶,人间千年几回—越剧传承受阻的原因及解决对策
时至今日,随着各种文化娱乐活动的兴起,社会和人们生活水平的发展,新技术的不断兴起,传统文化在遭受着冲击,戏曲就是其中之一。越剧演出面临观众愈来愈少、专业剧团难以生存的尴尬局面,许多剧团纷纷停演或转业。越剧要真正得到传承发展,还得走市场,要创作和改编一批既叫好又叫座的好剧目,让市场检验。
1 越剧传承存在的阻碍
1.1传播途径局限
戏剧艺术曾经最吸引人们的是生动形象的表演,脍炙人口的故事,扣人心弦的情节,这些优势和魅力,如今都不再是舞台戏剧的专利。便捷的媒体传播却造就了聚光灯下的穿金戴银。而越剧目前主要通过报纸的副刊来传播信息,相比之前的火热程度,现阶段越剧发展地不温不火,因此大众对越剧的接触越来越少了。
1.2作品缺乏创新
人类的生活需要娱乐、需要艺术,但这并不等于人类非得要需要越剧。随着人们需求的改变,有太多的人裹着艺术家的外衣,惦记着商人的收入,长着艺术家的脑子,做着商人的事。忽略了越剧作品本身存在的意义,及作品给予人们的思想碰撞。作品的改革并没有让大众所接受,陷入了一个泥潭,共同希望就是期待有更好、更精的作品创作出来。
1.3传授者更新断代
后继无人,缺乏新生代也是影响传承的重要因素。传授者缺乏好的平台来展示技艺,随之埋没了才艺。越剧教学缺乏系统化,大多数的老师只会唱越剧却对于学生如何学习越剧没有足够的经验。教育者年齡阶段断层,心有旁骛,无法尽心尽力教学,使学生产生怠慢或抵触情绪。
1.4受传者无心受道
梁祝的歌词男女比例不协调,随着女演员们的数量逐渐增加,男演员的人数则反之,乃至于濒临“灭绝”。认为越剧道路前途迷茫,中途放弃,晋升空间太小。越剧学习者安于现状,没有前进的动力。在社会教育中,没有正确引领孩子去尝试越剧、学习越剧。大众对越剧的看法还存在着旧观念,以至于缺少男性的越剧表演者。
2解决对策
越剧从诞生到当今,不但越剧发展了,整个中国的经济文化、科技网络等都有了飞速的进展。呼吁越剧要改革、要发展,要施展出自己无穷的魅力,以求在这个物竞天择的残忍的社会时代,赢取栖身之地。越剧传承与发展道路坎坷,改变从现在开始。
1.1创新越剧作品
创新越剧题材内容。拓展传统越剧“才子佳人”式的故事题材,寻求与当今社会的契合点,创作排演反映现实生活、富有时代特征、传递正能量、高扬正气歌的新作品。用于结合现代元素,参透到人民工作生活的每一个角落,而不是简单复制流行电视、电影灯,坚决不让“创新剧目”沦为剩饭。戏曲艺术最精华的魅力就在文本和音乐上。创新越剧舞台表现,丰富越剧舞台表现,增强越剧的艺术感染力和舞台表现力。探索舞美创新,充分体现越剧舞台美术的多样性、创新性、高雅性,力求更好的舞台综合效果。
1.2创建自媒体平台
自媒体时代的到来,人们不再接受被一个“统一的声音”告知对或错,每一个人都在从独立获
得的资讯中,对事物做出判断。“越剧的营销模式和手段,需进一步创新。在互联网+时代,越剧可做好越剧+。同时,越剧因借用政府、国家层面的影响力,以现代化、电子化的手段,如博客、微博、、百度官方貼吧、论坛/BBS等网络社区,将越剧文化由传统的“点到面”的传播,转化为“点到点”的一种对等的传播。
1.3培养越剧人才
提升越剧艺术人才队伍整体素质是实现“从孩子抓起”的根本。积极引进越剧权威、高端和紧缺人才。开办越剧经营人才培训班,积极开拓越剧演出市场,创新演出中介方式,精心设计演出推介载体,探索举办有影响有规模、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并举的演出活动,在实践中培养、磨练一批具有越剧经营能力的人才。加强越剧创新研究人才队伍建设。运用人才引进和人才深造效应,发挥他们在越剧创新研究中的主体作用;加强越乡越剧研究会建设,组建越剧创新研究团队,设立越剧创新研究基地,积极开展越剧创新研讨活动,在活动中发现、培养一批敢于担当勇于开拓的创新型研究人才。
越剧教育工作者应以学生为本,站在学生的角度,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改革传统的戏剧课,创造性的、灵活性的使用教材,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学习的组织者
、指导者、帮助者或促进者。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现代科学的发展变化,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建立新型的学习方式。加强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开设免费走进越剧的活动,增进师生互动,邀请越剧粉参与其中,利用现在的科技,建立网课、微课平台实现资源共享。嵊州当地的越剧艺校可以多和全国高校联合举办比赛活动,让在校学习的学生得到实力的展现和提升,开拓老师和学生的眼界。
1.4加强越剧传承意识
加强越剧传承意识需从三方面来实现,政府政策导向、学校理论与实际结合、众思想观念改变。政府相关机构应提高决策的谋略能力,在全社会中形成关心越剧、支持越剧的良好氛围下,各级各部门要进一步统一思想,高度重视越剧事业传承与创新发展工作。提出越剧可以与旅游相结合,建立越剧生态小镇,越剧小镇建设明确了“越剧为魂、农业为根、旅游为基”的定位,通过对女子越剧发源地施家岙村的保护与开发,带动周围环境优美区域共同发展。
在越剧文化传播中,应发挥越剧艺术学校优势,加大与浙江音乐学院、中国戏曲学院等高校合作的力度,提升办学层次,坚持“小而精,特而强”的思路,全力打造全国越剧传承专业人
才培养基地。加强新一代越剧传承体培养。坚持越剧教育从娃娃抓起,抓好教育系统教师的越剧素养提升培训,深化“越剧进校园”工程、“跟我学越剧”电视广播教唱活动等。
与此同时,加强众性越剧传承工作。坚持越剧艺校“校园开放日”活动,深化“大戏月月看,小戏周周有”越剧惠民工程,鼓励越剧戏迷演唱活动。进一步加大对民营剧团的扶持、服务和管理力度、举办民营剧团演员、舞美灯光音响等各类培训班,推进民营剧团产业化提档升级,发展戏剧服装业,拉长产业链,努力打造越乡民间越剧产业集品牌。
参考文献
[1]刘琳,张文静.跨文化背景下的越剧传播研究[J].戏剧文学,2016(3):113-113.
[2]翟春阳.传承越剧 “加分”也存在另一种导向[N].杭州日报,2015-11-25(A2).
[3]陈爱红.越剧可以+旅游+互联网专家研讨越剧的传承与发展[N].宁波晚报,2016-9-24.
[4]蒋萍,刘海波.110岁越剧能否再“老调新唱”[N].文汇报,2016-10-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