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精神指的是一名运动员身上拼搏、进取,坚持到底,永不放弃的精神;指的是“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精神;指的是在运动场上所体现出的宽容、谦让、和谐的竞技精神……在任何一场竞技体育比赛中,体育精神都是至关重要的,尤其是在国际比赛中,体育精神不仅体现出了个人的素养,也代表了一个国家的形象和国民的素质。
从绝症中走出的王者:范德韦登
荷兰人范德韦登在21日成了北京奥运会男子10公里马拉松游泳的冠军,这也是奥运会历史上首个男子马拉松游泳冠军。如此意义重大的“首金”,与范德韦登的传奇经历相得益彰。范德韦登剃着光头,脑门两侧皮肤上各印着“NED”(荷兰的英文简称)三个字母。你再仔细看的话,会发现他头顶上有两个一元硬币大小的伤疤,说话喘气的时候都会翕动。
那两个触目惊心的伤疤,是白血病患者做化疗和骨髓移植的痕迹。
范德韦登生于1981年。还在十几岁的年龄,他就被公认具有很好的游泳天赋,参加过1999年的欧洲青年锦标赛和2000年的公开水域游泳世锦赛,一
切都看似很顺利。他把自己的重点确定为公开水域游泳,因为这个项目不分泳道,“大家伙儿挤在一起,更像一场有意思的社交活动”。
然而,2001年,20岁的范德韦登被确诊患上了白血病,游泳生涯看似就要走向终点。“当你躺在医院里,忍受着巨大的病痛,你简直就不会去想下个月,
下个星期,乃至下个小时的事情,”获胜后的范德韦登说。“我从白血病上学到了什么?就是凡事要一步一步来,要有耐心。”
幸运的是,范德韦登接受了骨髓干细胞移植,手术做得很成功。“我很幸运能够挺过来,感谢所有给癌症研究作出贡献的人们,要不是他们,我很可能就不在这里了,”他说。此后,范德韦登不仅重回赛场,而且热心公益事业,特别是为抗癌组织做了很多工作。
从病床回到赛场,范德韦登表现得更加出。在2004年的公开水域游泳世锦赛上,他的25公里马拉松成绩是第七名,2005年和2006年提高到了第六名,今年更是在西班牙塞维利亚世锦赛上获得冠军。10公里马拉松是他的副项,但是世锦赛排名也从第七上升到了第四。
尽管有关阿姆斯特朗的书籍摆在他的书架上,范德韦登并不喜欢别人把他们互相比较。“我不是阿姆斯特朗,”他说。“阿姆斯特朗说积极的心态和大量运动能
拯救你,我并不同意。我甚至认为这是危险的,因为这就暗示不这么做的人就输了。还是医生拯救了我,我很幸运,因为化疗很成功。就这么简单。”
“一步一步来,要有耐心”。范德韦登说,这个信条同样是他参加奥运会比赛的策略,“我待在大部队里,等待机会的出现”。在21日的比赛中,范德韦登在
绝大部分时间里表现得毫不起眼,只是在最后500米时突然发力,超越领游的英国选手戴维斯夺冠,成绩是1小时51分51秒6。
范德韦登获得冠军后,伟大的荷兰游泳选手霍根班德走上前去,与他击掌拥抱。北京奥运会的游泳比赛至此全部结束。这场比赛之所以伟大,不仅是因为有菲尔普斯,而且是因为有一批直面巨大伤痛的强者。
单腿游完10公里的奇迹:杜托伊特
20日当一位只有一条腿的选手出现在北京奥运会女子10公里马拉松游泳比赛中时,观众再次感受到奥林匹克精神的伟大——她就是南非残疾人选手纳塔莉·杜托伊特。她也是这次北京奥运会南非代表团的旗手。
这位雅典残奥会5金获得者,是惟一同时参加北京奥运会、北京残奥会的运动员。20日她只获得了第16名,但比赛结束后冠军获得者伊利琴科说,“如果有可能,我希望颁给她一枚特殊的奖牌。”
杜托伊特曾是南非一位非常有天赋的游泳运动员,在2000年悉尼奥运会时,只有
16岁的她就跻身三个项目的奥运资格赛决赛。然而2001年2月的一次车祸让杜托伊特失去了左小腿。在截肢手术后三个月,杜托伊特重新投入到那一池碧水中,她没有放弃理想。
杜托伊特的努力很快就有了收获,在2002年英联邦运动会上,杜托伊特不但在残疾人自由泳上夺得两枚金牌,还闯进了健全人参赛的800米自由泳决赛。那一年,她力压索普,当选为赛事最佳运动员。2004年,杜托伊特参加了雅典残奥会,并且获得了5金1银。
杜托伊特在6岁时,就期待能够参加奥运会,即使在失去一条腿后,她也没有放弃为此而努力。在今年日本公开水域游泳锦标赛中,杜托伊特获得10公里马拉松游泳赛第四名,取得了北京奥运会女子10公里马拉松游泳比赛的参赛资格。
20日上午,杜托伊特最终以2小时0分49秒9的成绩获得第16名。比赛结束后,观众将最热烈的掌声献给了她。
第16名的成绩对于杜托伊特来说并没有遗憾,“对我来说,我只是想参与比赛,因为我和普通人一样,有着同样的梦想。”杜托伊特赛后说,“这是奥运会上
第一次出现女子10公里马拉松游泳比赛,能够和大家一起比赛我很高兴,我从来没有考虑过自己失去了一条腿。”她希望所有人看到她所执著的东西。她说,“梦
想是自己设定的,不是别人给你设定的。我要证明,即使只有一条腿,我依然能游得很远。”在即将开始的北京残奥会上,杜托伊特仍然将参赛,在那个战场上她将
是王者。说起未来的打算,杜托伊特笑着说:“下一个目标是出战伦敦奥运会!”
伟大的母亲:丘索维金娜
母爱的力量有多大?丘索维金娜可以告诉你,当33岁的她在体操场上拿到一枚跳马银牌的时候,她幸福地说:“我为自己得到这枚银牌而自豪,而我会将这枚银牌带回家,送给我的儿子。”
这是一个坚强的母亲的故事。在2002年前,丘索维金娜是个快乐的体操姑娘。1975年出生,16岁就代表独联体夺得世锦赛女团和自由操金牌、跳马银
牌;1992年首次代表独联体参加奥运会,摘得女子团体金牌;1996年至2004年她代表乌兹别克斯坦三次参加奥运会。过去的日子是为了体操,是为了梦
想,丘索维金娜快乐地在体操场上抛洒着汗水,收获着辉煌。国际体操联合会以丘索维金娜的名字命名了三个动作。
1996年,丘索维金娜功成与前苏联著名的摔跤运动员库尔班诺夫结婚生子,一家三口的生活本该平静而快乐。然而造物弄人,两个优秀运动员的爱情结晶竟
先天不足,2002年,在一次突然的呕血之后,3岁的儿子阿廖沙被确诊为白血病。而后体操对她不再是单纯的比赛,而突然变成了一项为了儿子治病的工作。
“一枚世锦赛金牌等于3000欧元的奖金,这是我惟一的办法。”丘索维金娜说。丘索维金娜朴素的话语真实得让人听着落泪。
2002年,匈牙利德布雷森,那是丘索维金娜人生中最难忘的一届体操世锦赛,不是因为拿了金牌或者四个项目全都进入了决赛,而是深陷在极度矛盾情绪中的那几天实在太难熬了。
“如果我不参加比赛,阿廖沙就活不了,事情就是这么简单,我根本没有选择。”丘索维金娜说,“他只有三岁,我不能看着他就这样死去。”
就这样,为了赚取奖金,只要有参赛机会,丘索维金娜总会把四个项目全都报上。当别的小选手在场上专攻单项时,这位妈妈级的运动员却不得不逼着自己向全
能型发展。但是,很快,她就得到了一个坏消息:一天,乌兹别克斯坦的医生告诉她,他们的医疗条件还不足以拯救阿廖沙。丘索维金娜知道自己不得不下个决定
了。
当得知科隆医院的白血病化疗很有效果后,丘索维金娜和丈夫变卖了小公寓和汽车,来到了德国丰田科隆俱乐部。这个俱乐部的主教练彼得·布曼让丘索维金娜加入了他们俱乐部,并让阿廖沙住进了科隆大学医学院,还给了他们很多经济上的支持。
此后,不敢病,不敢伤,更不能言退,在2002年至2005年的三年间,丘索维金娜总是时刻记着这三点,因为自己任何小小的意外,都可能让病床上的孩子失去生的机会。
“我的生活很忙碌,要参加很多的比赛,每天还要坚持训练。我并没有太多的时间陪在阿廖沙身边。但是,这样的日子我过得更踏实,因为只有这样,我才能让阿廖沙继续接受很好的,这是我这个母亲能为他做的全部。”
就这样,丘索维金娜坚持着。“我现在所做的是每个女性都可以做到,你必须照顾好你的家庭、丈夫和孩子。最重要的是任何时候都不能失去希望,保持乐观的心态,相信自己什么都能做到。”这就是丘索维金娜的人生观。在她看来,只要坚持,一切都会好起来。
阿廖沙的病情也开始逐渐稳定,现在除了定期的血检外,已经不用经常去医院了。在2006年,在国际体操联合会的“三年规定”到期后,丘索维金娜穿上了德国体操队的队服,并在今年体操欧锦赛的跳马项目上为德国拿到了23年来的首枚金牌。
在北京奥运会体操场上,她再次跳出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动作“丘索维金娜”,并且最终摘得了跳马项目的银牌。在她这个年龄能完成成这样,已经非常了不起。
一个伟大的母亲,她用自己的努力证明,只要有爱,一切都有可能。
为了对父亲的承诺——负伤拼命战至最后一刻:苏丽文
苏丽文今年二十八岁,今年二月父亲检查被发现患了鼻咽癌。在苏丽文出征北京前,父亲和她一同许下了诺言:“爸爸拼健康,女儿拼金牌。”
北京奥运跆拳道赛,苏丽文严重膝伤咬牙撑完三战,虽在铜牌战不敌克罗地亚的马丁娜,只得第五名,但她拚搏不退、铜牌战十一次倒下再起,奋战精神感动全场。
苏丽文在北京忍住痛,是为了与罹癌父亲的承诺。许多观众噙着泪水看电视转播,痛彻心扉的感动,她虽不能夺牌,价值却远胜一枚金牌。
苏丽文在对韩国林秀贞就伤了左膝韧带,原本得放弃比赛,但赛前,她承诺父亲:“我拚金牌、老爸拚健康。”输了首战,跟金牌无缘,心中还是想着这个承诺。
她说:“不管如何,我要踢下去。”经过六个多小时,受伤的左膝包上厚厚绷带,第二战三回合六分
钟的比赛,苏丽文顶不住痛楚与对手接连攻势,倒地七次,咬着牙,苏丽文勉强站起来,以一比零击败纽西兰锺罗苹,对手不禁称赞她是「勇敢的对手」。
准备铜牌战前,苏丽文说:「我是为父亲而战。」苏丽文腿已没有支撑的力量,全队都劝她放弃,苏丽文说:「不要剥夺我的梦想。」在一旁备战的宋玉麒忍不住掉泪。
她与克罗地亚的马丁娜争铜,含延长骤死赛的四回合中,苏丽文摔倒十一次。她利用右脚支撑、伺机以严重受伤的左腿进攻,前两回合竟成功两次上端进攻,四比四战平。
但她左膝痛到失去知觉,防护员数度进场,用冷冻喷雾剂狂喷苏丽文伤处,苏丽文在第三回合就倒地三次,她频频搥着地板。她赛后说,当时心想:「老天爷,请让我站起来,完成最后卅七秒。」
总教练侯纬星表示,第一场受伤,就劝她放弃,但苏丽文坚持上场,侯纬星说:「劝她下场,太残忍;看着她在场上拚命,心更痛。」
在被教练背走后六个小时,左腿膝盖受伤的中华台北跆拳道选手苏丽文,又出现在五十七公斤级比赛现场。她在复活赛中一比零战胜了对手,晋级铜牌争夺战。
下一个对手是克罗地亚十九岁的选手马丁娜。如果赢,苏丽文将和另一组的胜者争夺铜牌。这时,铜牌对于苏丽文来说,是两个对手的距离,也是最后的机会。而此时她的左腿韧带因上午拉伤,已经无法站
立。
铜牌战第三回合。第三局是最艰难的两分钟。上场前,苏丽文抬头向天,双手捂住
脸为自己祈祷,二十八岁的她,这是她最后的战场,她要坚持下这最后的一百二十秒。
马丁娜先踢中苏丽文有效部位再得两分。当苏丽文换腿时,伤腿不小心撑地,她的脸部因痛苦剧烈地扭曲。
教练目睹一切,又高又壮汉子的手在发抖,他掩住嘴,焦灼地站在后面微微踱步。第二次进行喷雾处理后,苏丽文示意继续比赛。她瞅住一个空挡,再踢中对后头部——四比四。这时,她又一次摔倒。教练忍不住要冲进赛场,被裁判阻止。
时间剩下最后三十四秒,裁判再一次问她,是否终止比赛,并叫来了边裁紧急磋商,最后同意苏丽文的意愿——继续比赛。
在观众一阵阵热泪盈眶的呐喊声中,苏丽文靠右腿作支撑,在终场前落后四分的极大被动情势下,竟然击中对手头部,绝境突围,奇迹般地扳平比分,将比赛拖
入加时赛。进入加时战,马丁娜选择对苏丽文杀伤力最大的中端攻势,终结比赛,苏丽文趴倒赛场,她挣扎爬起敬礼,全场响起掌声。
她,没有让老爸丢脸,更带给中华台北队本届奥运最动人的光荣,向全世界演绎与展示了中华亿万儿女顽强拼搏的精神。
因为爱,所以我回来:栾菊杰
“老兵永远不死,只会慢慢凋零。”美国将军麦克阿瑟这句话,说的是战场,但也同样适用奥运竞技场。
在今年的北京奥运会上,一批老兵继续上演新的传奇:67岁的日本盛装舞骑手法华津弘,58岁的加拿大女神手纳特拉斯,53岁的以列长跑运动员萨塔
因,49岁的法国女子自行车运动员让妮·隆戈…… 而已有50岁并长期与肾下垂疾病作斗争的栾菊杰无疑也是其中的重要代表。
1984年8月4日洛杉矶奥运会女子花剑决赛,栾菊杰夺取
1989年,栾菊杰退役后与丈夫顾大进移居加拿大,在埃德蒙顿击剑俱乐部从事教练工作。在加拿大的前几年,为了提升俱乐部的名气和影响,栾菊杰经常去
各地打比赛。她曾四次夺得加拿大全国冠军,一度排名北美花剑赛第一名。2000年的悉尼奥运会后,栾菊杰因为身体原因,就再没参加过比赛。
2001年北京申办奥运会成功后,顾大进和栾菊杰都很激动,他们就商量着,看看能不能再进一次奥运会。“我想那肯定会是个奇迹,因为到那时我太太已经50岁了。”顾大进说。到了2006年底,栾菊杰当时的体重、身材都没太大变化,她决定试试。
“我始终没有十足把握拿到奥运资格,”栾菊杰说。从始至终,她并未否认自己在做一件风险系数超标的事,“但是,我做到了。”
到世界各地征战积分赛,首先付出的是经济代价。在加拿大,栾菊杰要自行承担训练和比赛费用,这笔费用对她一家的生活影响不少。作为家里的“顶梁柱
”,栾菊杰四处征战不得不放弃了工作,这意味着坐吃山空。结束积分赛回到家后,她便马不停蹄地赶去供职的埃德蒙顿击剑俱乐部上班,丝毫不敢耽搁。
但栾菊杰至今未计算过自己为此损失了多少钱,她笑着说,若计较这些还不如放弃算了。“钱少可以省着用,但梦想的价值绝非金钱可以衡量。虽然我不富有,但我所做的事是用钱也买不到的。我不想以后后悔。”
“如果在其他国家举办奥运会,我早就放弃了,我连奥运冠军也拿过。因为是在中国,全国都很重视,我觉得一定是世界上办得最好的奥运会,我这个50岁的人才有勇气去参加。”栾菊杰曾这样说,虽然穿着加拿大的击剑服,但她这次是来为中国人争光的。
8月11日,代表加拿大队的华裔剑客栾菊杰在赛后打出“祖国好”的布幅时,无数人为之感动。
赛后的栾菊杰显得轻松、惬意。“有人问我,参加奥运会是不是为了拿冠军,可能许多
运动员都会这么想,但对我,这并不重要,我是来享受在祖国举办的奥运会给我带来的快乐,我就是累也感觉好爽!”
“因为爱,所以我回来”。这位昔日的中国英雄,以50岁的高龄、以长期与肾下垂疾病作斗争的意志,续写着奥林匹克神话:无论年龄,无论国籍,只要有梦,就有成功。第一枚金牌
穿越战火穿着二手货只为参与——伊拉克运动员
这不是一个人物,而是个队伍,是个团体,他们夺不了金牌,但他们历经千辛万苦,他们没有缺席,他们来了。
在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当只有四名运动员的伊拉克代表团高举国旗走进场内时,全场观众纷纷起立为他们鼓掌喝彩,其受欢迎程度绝对不亚于数百人之多的美国代表团。
从战火中走来的伊拉克运动员似乎对此预料不足,入场时显得略有些紧张,但很快他们就被全场热烈的气氛感染,笑着向观众致意。
“这不就是以前的中国队吗?”许多网友拿1932年的中国代表队作比较,当时刘长春只身代表祖国来到洛杉矶参赛。
早前,国际奥委会取消了伊拉克参加北京奥运会的资格。到伊拉克恢复了资格时,除了田径,所有比赛项目的选手名单提交期限已过,射箭、柔道、举重选手失
去了机会,只有一位短跑选手和一位掷铁饼运动员保留住了资格。多亏了国际赛艇联合会还没有把伊拉克的参赛资格转给其他国家,所以两名赛艇选手海德尔·诺扎
德和侯赛因·杰布尔才得以参加北京奥运会。
我们在赛场上看到,伊拉克的两名小伙子竟穿着已经起球的旧T恤出现在赛艇赛场。诺扎德上岸后光着脚,袜子前头居然破了两个洞。他们的赛艇也是东道主从
杭州提供的。伊拉克短跑女运动员多娜·侯赛因·阿布拉扎克穿着的是那双她曾经冒着生命危险从二手市场买回来的二手跑鞋。然而在如此艰苦的情况下,运动们还
坚持着他们的体育梦想。
8月11日,两名伊拉克赛艇选手诺扎德和杰布尔参加了男子双人双桨赛艇预赛,虽然他们最后一组通过终点线,但是他们的表现依然赢得了人们的崇敬。今年
25岁的诺扎德和32岁的杰布尔是巴格达一所体育大学的学生,在饱受战火蹂躏的伊拉克,他们为备战北京奥运会付出了巨大努力。他们为奥运确实是在“玩命
”。文明之河底格里斯河就是他们的训练地点,如今那里只有军事巡逻和宵禁。他们时常被驱逐,如果有政0府官员在附近,士兵会把他们赶回岸边。他们在底格里
斯河上只能划1700-1800米的距离,而奥运会比赛赛段长度是2000米。爆炸声是他们日常训练的背景音。只有巴格达城里暴力袭击的状况过于严重,他
们才暂停几天,等待危险过去,他们又再次下水。他们参加北京奥运会本身比他们的参赛成绩更重要,能参加奥运会本身就是一种胜利。他们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
参加奥运会,就是为了让伊拉克国旗在奥运赛场上高高升起,让全世界都看到伊拉克人的坚强和勇敢。美国双人双桨赛艇选手文克莱沃斯
(TylerWinklevoss)说:“他们让我们意识到战胜困难是每一个奥林匹克选手身上都有的特点,有时候,这种困难很大很大。”
短跑运动员多纳自6年前开始短跑训练,已两度经历生死考验。去年11月,她在巴格达市的体育场备战泛阿拉伯运动会时,一名狙击手向她开了,子弹从她
脚底穿过。训练条件十分艰苦,达纳的教练能提供给她的全部装备,只有毛巾、从约旦淘来的二手运动鞋和最普通的塑料秒表。多纳虽然没有夺牌希望,但依然被美
国《时代周刊》列为北京奥运会“100位最值得关注选手”之一。
多娜也没有晋级下一轮。
“最重要的是我和我的祖国没有缺席”,多娜说:“作为一名伊拉克运动员,参加奥运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