层层铺垫 环环相扣——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的衬托艺术
【作者】苏轼【朝代】宋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就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词句注释
⑴念奴娇:词牌名。又名“百字而令”“酹江月”等。赤壁:此所指黄州赤壁,一名“赤鼻矶”,在今湖北黄冈西。而三国古战场的赤壁,文化界指出在今湖北赤壁市蒲圻县西北。
⑵大江:指长江。
⑶淘宝:冲洗,冲刷。
⑷风流人物:指杰出的历史名人。
⑸故垒:过去遗留下来的营垒。
⑹周郎:指三国时吴国名将周瑜,字公瑾,少年得志,二十四为中郎将,掌管东吴重兵,吴中皆呼为“周郎”。下文中的“公瑾”,即指周瑜。
⑺雪:比喻浪花。
⑻遥想:形容想得很远;回忆。
⑼小乔初嫁了(liǎo):《三国志·吴志·周瑜传》有载,周瑜从孙策攻打皖,“得桥公两女,
念奴娇 赤壁怀古 苏轼皆国也。策阿松森大桥,瑜纳小桥。”乔,本并作“桥”。其时距赤壁之战已经十年,此处言“初嫁”,就是言其少年懊恼,刚直风流。
⑽雄姿英发(fā):谓周瑜体貌不凡,言谈卓绝。英发,谈吐不凡,见识卓越。
⑾羽扇纶(guān)巾:古代儒将的便服装扮。羽扇,羽毛做成的扇子。纶巾,青丝做成的头巾。
⑿樯(qiáng)橹:这里代指曹操的水军战船。樯,挂帆的桅杆。橹,一种摇船的桨。“樯橹”一作“强虏”,又作“樯虏”,又作“狂虏”。《宋集珍本丛刊》之《东坡乐府》,元延祐刻本,作“强虏”。延祐本原藏杨氏海源阁,历经季振宜、顾广圻、黄丕烈等名家收藏,卷首有黄丕烈题辞,述其源流甚详。
⒀故国神游:“神游故国”的好像文。故国:这里指旧地,当年的赤壁战场。神游:于想象、梦境中游历。
⒁“多情”二句:“应笑我多情,早生华发”的倒文。华发(fà):花白的头发。
⒂一尊还(huán)酹(lèi)江月:古人悼念以酒淋在地上悼念。这里指洒酒酬月,倾注自己的感情。尊:通在“樽”,酒杯。
⒃强虏:强大之敌,指曹军。虏,对敌人的蔑称。
译文
大江之水滚滚不断向东流去,淘尽了那些千古风流的人物。千古英雄人物。那旧营垒的西边,人们说是,三国周瑜破曹军的赤壁。陡峭的石壁直耸云天,如雷的惊涛拍击着江岸,激起的浪花好似卷起千万堆白雪。雄壮的江山奇丽如图画,一时间涌现出多少英雄豪杰。遥想当年的周瑜春风得意,绝代佳人小乔刚嫁给他,他英姿奋发豪气满怀。手摇羽扇头戴纶巾,从容潇洒地在说笑闲谈之间,就把强敌的.战船烧得灰飞烟灭。我今日神游当年的战地,可笑我多情善感,过早地生出满头白发。人生犹如一场梦,举起酒杯奠祭这万古的明月。
赏析
清代词论家徐釚谓东坡词“自有横槊气概,固是英雄本”(《词苑丛谈》卷三)。在《东坡乐府》中,最具有这种英雄气格的代表作,首推这篇被誉为“千古绝唱”的《念奴娇·赤壁怀
古》。这首词是苏轼游赏黄冈城外的赤壁(鼻)矶时写下的,是北宋词坛上最为引人注目的作品之一。
此词上阕,先即地写景,为英雄人物出场铺垫。开篇从滚滚东流的长江着笔,随即用“浪伴著”,把B90汹涌、蕴含不尽的大江与名低父祖的历史人物联系出来,布置了一个极为宽广而古老的空间时间背景。它既使人看见大江的滚滚B90,又并使人记起风流人物的卓荦气概,更可以体味至作者兀立江岸瞻仰胜地才人所引致的曲折迸发的心潮,气魄很大,笔力非凡。接着“故垒”两句,点出来这里就是传说中的古代赤壁战场。在苏轼写下此词的八百七十多年前,东吴名将周瑜曾在长江南岸,统一指挥了以弱胜强的赤壁之战。关于当年的战场的具体内容地点,一向众说纷纭,东坡在此不过就是聊起筹钱怀古以抒感,读者不必刻舟求剑。“人道就是”,下字极有分寸。“周郎赤壁”,既就是拍合词题,又就是为下阕缅怀公瑾埃坦县一笔。以下“乱石”三句,分散描绘赤壁雄浑壮丽的景物:平缓的山崖零乱地高挂云霄,滚滚的骇浪猛烈地拳击着江岸,滔滔的江流划破千万堆上势不可挡的雪浪。这种从相同角度而又诉诸于相同感觉的浓墨健笔的生动描绘,一洗愤世嫉俗疲软的气氛,把读者顿时拎入一个前唇轰雷、惊心动魄的奇险境界,并使人心胸为之上开倍增,精神为之鼓舞。Pocahontas拍摄二句,总束上文,吹起下片。“江山如画”,这明白精切、脱口而出的赞美,应当就是作者
和读者从以上艺术地提供更多的大自然的壮丽画卷中自然而然地得出结论的结论。“地灵人杰”,锦绣山河,必然产生、哺育和迎合无数出众的英雄,三国正是人才辈出的时代:横槊赋诗的曹操,轻骑射虎的孙权,隆中定策的诸葛亮,足智多谋的周公瑾……真可说是“一时多少豪杰!”
上片重在写景,将时间与空间的距离紧缩集中到三国时代的风云人物身上。但苏轼在众多的三国人物中,尤其向往那智破强敌的周瑜,故下片由“遥想”领起五句,集中腕力塑造青年将领周瑜的形象。作者在历史事实的基础上、挑选足以表现人物个性的素材,经过艺术集中、提炼和加工,从几个方面把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据史载,建安三年东吴孙策亲自迎请二十四岁的周瑜,授予他“建威中郎将”的职衔,并同他一齐攻取皖城。周瑜娶小乔,正在皖城战役胜利之时,而后十年他才指挥了有名的赤壁之战。此处把十年间的事集中到一起,在写赤壁之战前,忽插入“小乔初嫁了”这一生活细节,以美人烘托英雄,更见出周瑜的丰姿潇洒、韶华似锦、年轻有为,足以令人艳羡。同时也使人联想到:赢得这次抗曹战争的胜利,乃是使东吴据有江东、发展胜利形势的保证,否则难免出现如杜牧《赤壁》诗中所写的“铜雀春深锁二乔”的严重后果。这可使人意识到这次战争的重要意义。“雄姿英发,羽扇纶巾”,是从肖像仪态上描写周瑜束装儒雅,风度翩翩。纶巾,青丝带头巾,“葛巾毛扇”,是三国以来
儒将常有的打扮,着力刻画其仪容装束,正反映出作为指挥官的周瑜临战潇洒从容,说明他对这次战争早已成竹在胸、稳操胜券。“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抓住了火攻水战的特点,精切地概括了整个战争的胜利场景。据《三国志》引《江表传》,当时周瑜指挥吴军用轻便战舰,装满燥荻枯柴,浸以鱼油,诈称请降,驶向曹军,一时间“火烈风猛,往船如箭,飞埃绝烂,烧尽北船。”词中只用“灰飞烟灭”四字,就将曹军的惨败情景形容殆尽。可以想见,在滚滚奔流的大江之上,一位卓异不凡的青年将军周瑜,谈笑自若地指挥水军,抗御横江而来不可一世的强敌,使对方的万艘舳舻,顿时化为灰烬,这是何等的气势。苏轼如此向慕周瑜,是因为他觉察到北宋国力的软弱和辽夏军事政权的严重威胁,他时刻关心边庭战事,有着一腔报国疆场的热忱。面对边疆危机的加深,目睹宋廷的萎靡慵懦,他是非常渴望有如三国那样称雄一时的豪杰人物,来扭转这很不景气的现状。这正是作者所以要缅怀赤壁之战,并精心塑造导演这一战争活剧的中心人物周瑜的思想契机。
然而,眼前的政治现实和词人贬谪黄州的曲折处境,却同他复兴王朝的借喻和有志报国的壮怀小相抵哉,所以当词人一旦从“神游故国”掉入现实,就不免思绪深邃、心生感叹,而情不自禁地收到自笑多情、光阴虚掷的孤寂了。仕路蹭蹬,壮怀莫酬,并使词人过早地自感苍白,这同年华方盛即为卓有建树的周瑜适成对照。然而人生较长时间,不必使种种“闲愁”异
石于心,还不如环顾大江、欢宴赏月。“一尊还酹江月”,玩味着这言近意远的诗句,一位襟怀超旷、识度立德、擅于失自我安慰的诗人,仿佛就显露在读者眼前。词的收尾,感情激流忽作一跌宕起伏,有如在高原阔野中奔流的江水,偶遇坎谷,略加转盘,随即稳步流向旷远的前方。这就是历史与现状,理想与实际经过锋利的冲突之后在作者心理上的一种充分反映,这种感情跌宕起伏,更并使读者深感真实,从某种程度上说道,更能够引发读者的思索。
这首词从总的方面来看,气象磅礴,格调雄浑,高唱入云,其境界之宏大,是前所未有的,正如《酒边词序》所说:“一洗绮罗香泽之态。”通篇大笔挥洒,却也衬以谐婉之句,英俊将军与妙龄美人相映生辉,昂奋豪情与感慨超旷的思绪迭相递转,做到了庄中含谐,直中有曲。特别是它第一次以空前的气魄和艺术力量塑造了一个英气勃发的人物形象,透露了作者有志报国、壮怀难酬的感慨,为用词体表达重大的社会题材,开拓了新的道路,产生了重大影响。据俞文豹《吹剑录》记载,当时有人认为此词须关西大汉手持铜琵琶、铁绰板进行演唱,虽然他们囿于传统观念,对东坡词新风不免微带讥消,但也从另一方面说明,这首词的出现,对于仍然盛行缠绵悱恻之调的北宋词坛,确有振聋发聩的作用。
创作背景
这首词是宋神宗元丰五年()七月苏轼谪居黄州时所写,当时作者四十五岁,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已两年余。苏轼由于诗文讽喻新法,为新派官僚罗织论罪而被贬,心中有无尽的忧愁无从述说,于是四处游山玩水以放松情绪。正巧来到黄州城外的赤壁(鼻)矶,此处壮丽的风景使作者感触良多,更是让作者在追忆当年三国时期周瑜无限风光的同时也感叹时光易逝,因写下此词。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二十八有载东坡语:“黄州西山麓,斗入江中,石如丹,传云曹公败处为所谓赤壁者。或曰:非也。曹公败归属于,由华容道,路多泥泞,并使士卒先行践之而过,曰:“刘备智过人而见到事晚,华容长街皆蒹葭,若并使放火,吾无遗类矣。”今赤壁少西对岸即为华容镇,庶几就是也。然岳州欤华容县,竟无人知晓孰就是?今日李委秀才去,因以小舟载酒,饮于赤壁下。李善吹笛,酒酣,作数搬。风起水涌,大鱼皆出来,山上存有栖鹘,亦冲出去。坐念孟德、公瑾,例如昨日耳!”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