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面细节呈现对提高名画欣赏教学有效性的研究
一画面细节呈现的概念与前提
1.何谓细节呈现。
本文所讨论的画面细节呈现是指一种在高中美术欣赏课堂中,教师有时为了向学生深入准确地讲解一幅绘画作品,说明其中包含的一些艺术人文的知识,须要用一组被放大了的画面局部细节加以演示的教学手段。本文所讨论的细节呈现从方法上讲,包括同一内容逐步放大的递进关系和游移于不同内容的先后关系这两种手段类型。
2.细节呈现的条件。
反映名画细节的图片必须达到一定的清晰度,必须能说明问题。体现局部细节图片呈现的必要性。有时清晰度不够,容易给人造成误解,不但不能说清问题,反而产生问题。
比如十九世纪浪漫主义画家德拉克洛瓦的名作《The Death of S ardanapal》一画中,场景庞大人物众多,此画从内容表现到绘画手法,都体现出画家一贯的浪漫主义风格。
为了说明这一点,有必要用一些细节图片加以说明。笔者曾在网上到过一些关于此画的局部图片。其中
有两张反映的是画面的同一位置,即半伏在床上的女裸体,但前后效果截然不同。两张图片像素度差不多,一张看似笔触柔和精雕细刻,一张则更忠实地表现出原作潇洒飞扬的带有速写性质的刻画手段。所以,如果细节图片没有反映出必要的细节。那就失去意义了。
二画面细节呈现对提高高中艺术课名画欣赏教学的意义
1.高中艺术课名画欣赏教学中存在的几点问题
以下就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所遇到的问题来做分析。
⑴学生注意力的集中问题。即学生长时间面对一张幻灯页面容易产生注意力降低
的情况。教师往往将完整的名画画面安排在一张幻灯片中。高中阶段的名画赏析
需要达到一定的专业和人文深度,这样就必须介绍作品的画面内容、风格流派、
形式语言以及相关的历史背景等等。而在这过程中学生会由于观看同样的画面而
注意力下降。
⑵教学对学生思路是否有效引导的问题。学生面对名画画面中复杂庞大的内容信
息,容易被某些次要部分吸引而忽略教师想要引导学生关注的更为重要的细节。
影响对画面整体的理解和听课的有效性。如笔者在提醒学生注意马远《踏歌图》
中山水皴法的运用,而部分学生却在议论画面前景中人物的欢快动作。这种思想
活跃,却遗漏更重要的知识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⑶历史上许多名画尺幅巨大,课堂教学中往往在一张幻灯上呈现完整尺幅的画
面。这样使得学生对许多名画的感知过于模糊,难以支撑起对美术常识的认同,
甚至产生误读误解。如笔者指出新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的语言风格区别。前者严
谨冷静后者奔放。但是学生在完整的一张作品幻灯图片上难以看清这一点。只是
觉得画面都很精彩丰富,没什么区别。
2.画面细节呈现的教学意义
⑴意义之一
细节放大呈现才可以见出笔触等绘画语言的特点。而这正是在教学中说清古希腊到近现代,从追求三维空间的再现性艺术到追求二维平面表现,西方美术史这一内在发展规律所的要求一种手段。
西方绘画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别和阶段,即1古典主义浪漫主义,2现实主义印象主义表现主义,3立体主义未来派抽象表现主义等现代主义绘画。这个分法并非严格意义上的时间分隔。而是一种宏观的归类。从绘画的语言技法上说,也可大致将三种手法类型与上述三种绘画风格相对应。即间接画法,直接画法和多材质的混合使用。
间接画法乃是一种多次反复叠加绘制的技法。由于含蓄丰富的透明彩和细腻的衔接处理,这种技法对于描绘客观世界的真实性具有最强烈的表现力。在再现性艺术占主流的时代,它在绘画中的使用更为普遍。西方中世纪以来到十八世纪宫廷风格流行的年代,绘画多以宗教、神话、历史、风俗的故事性为表现主题。当时的艺术从某种意义上而言,是宗教的宣传手段、王侯的炫耀、历史的图解、当然也有生活情感的真实记录。因此从此类作品的细节中可以看到那些制造出种种以假乱真效果的东西——服帖的笔触,严谨微妙的边缘线处理。
进入十九世纪,在此起彼伏的革命浪潮、社会形态发生的剧烈变化的历史大背景下,一方面由于摄影术的发明,绘画从以往的模仿再现阶段逐渐变为以表现为目的的艺术门类。随着这一改变而变化的是绘画语言,是一种直接描绘出画面最终效果的技法。因此,对这种手法来说,笔触、颜料材质的表现就成了
与造型、构图等决定画面构成相同样重要的因素了之一。而这正促使了画家去重新思考和理解“画什么”和“怎么画”的问题。真正在画面上以直接画法为主体运用的是十九世纪现实主义的作品。从十九世纪以库尔贝为代表的现实主义开始,西方美术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印象主义、表现主义、象征主义、后印象主义等等流派一时百花齐放。西方绘画以古希腊以来欺骗眼睛的再现性传统已经成为过去。画家们纷纷探索和追求一种更为直接表达主观情绪的绘画语言。绘画被认识到其平面性的本质意义。
同样把上述这个把绘画风格与绘画手法相对应的表述也不能作绝对化理解。纯粹间接或者直接画法的例子几乎是不存在的。事实上很多古典风格或者巴罗克风格的画家如安格尔的名画《浴女》《泉》、伦勃朗的《夜巡》,他们的作品中往往是混合这使用这两种技法的。而20世纪画家毕加索的《》也有间接手法的运用。笔者在本文中将手法与绘画的风格阶段相联系是对高中美术教学中绘画规律性内容的一种总体性概括和把握。
在这样一种思路脉络下,高中美术欣赏课堂中教师就应该不光是泛泛地孤立地介绍一幅作品,而更需要结合画面细节引导学生对古今各种流派风格的绘画,以及他们独特的绘画语言建立一种相联系的历史性的内在规律性的认识。
以笔者的教学实践为例,教师介绍荷尔拜因的名作《基什肖像》《使节》,其目的之一是为了让学生通过对名家荷尔拜因的个人风格解读,理解再现性绘画的某种记录功能和模仿真实视觉经验的幻术追求。从而帮助学生把握十六世纪意
大利地区以外的德国、英国文艺复兴美术在美术史中的位置。课堂中如果简单地将一幅完整的名画置于一张幻灯上展示,其教学效果会大打折扣。因为这种呈现方式不足以向学生传达必要的细节信息让他们去辨别一张古典主义名画的风格语言和一张现实主义巡回画派画家的作品的区别。课后,笔者从学生处了解到,有的学生说感觉不出荷尔拜因比达芬奇更细腻,对于新课的内容觉得遥远。可以说面对缺乏局部细节补充的幻灯展示,大多数学生会认为大卫和德拉克罗瓦表现的战争场面差不多。但是如果加以一系列有一定清晰度的局部图片展示。把《基什肖像》中的德国商人作充分特写,从穿戴细节,领口的花纹褶皱,桌面上的金银器铭,背景墙壁上及账本中特定意义的文字等等充分放大。那么学生就往往会当堂惊叹起来,“原来绘画可以达到这种程度”。于是对画家的细密风格,其作画的目的以及其作画的艺术追求有了进一步理解的认识基础了。
同样,画家如新印象派的西涅克、修拉。其独特的点彩语言是如何构成像《大碗岛的星期天》《马戏场》这样复杂画面的?如果没有细部的图片辅助,很难让学生理解。当他们看到草地的绿原来是由各种棕,土黄,粉紫,蓝的点状笔触的交错组成。而这种点笔触的穿插疏密自成一种画面的逻辑时。学生们才能理解笔触是如何从画面故事中解放出来的。因此画面局部的运用就显得格外重要。
另外,通过细节的放大。可以一定程度地弥补学生课堂上难以近距离欣赏名画原作的遗憾,更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名画的本真,理解美术发展的内在规律和人文内涵。
⑵意义之二
细节放大可以看清画面重要信息。从而正确、准确地理解名画的人文内涵。这主要针对两种情况。一是尺幅巨大画面内容众多或者画幅虽不大,但表现巨大场面刻画精细的作品。一是画面部分重要内容隐晦,容易被忽视和误读的细节。
第一种情况常见如中国传统的卷轴画。往往一幅长卷展开呈现细长的条形画面。即便截取一段观看,也因内容复杂而难以看清。以展子虔的《游春图》为例。教师在讲授这幅现今发现的最初一幅成功山水作品时往往会介绍其技法上古朴稚拙的特点:树木纯似鹿角而无掩映交错;松柏不描松针等等。很难想象,在没有细节图片的补充下学生能对教师的这种口头描述产生多少经验认同。此外像唐代顾恺之名作《洛神赋图卷》仙灵异兽的各种姿态造型;五代画家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观舞一段刻画德明和尚紧张尴尬的人物表情细节;北宋赵佶款《听琴图》中表现宋人绘画理性细腻的细节刻画;西方美术中文艺复兴的达芬奇《最后的晚餐》门徒的动作姿态;巴洛克风格的鲁本斯《玛丽•德•美第奇抵达马赛》中肉感的海妖裸体等等。都是须要细节补充才能达到欣赏效果的典型例子。
第二种情况,即容易造成观众(学生)对画面误读的画面细节。对于这种情况教师尤其需要展示局部加以说明。笔者在讲中国古代花鸟画时,为了说明中国传统花鸟画的象征性寓意性传统。选择了一幅宋代佚名画家的传世名作《二郎
神搜山图》。图中描绘二郎神率领天神天将捕捉杀戮深山狐兔精怪的场面。事实
上此画是借托天神杀戮山妖隐射当时朝廷对百姓的严酷统治。有“苛政猛于虎”
的寓意。画面中有野猪、虎、蛇、猩猩等动物形象数十种。跳壁蹿涧、四散奔
逃。乍一看只觉得是一幅生动的带有神化彩的行猎图。学生对教师的揭秘讲
述会觉得牵强。而如果进一步展示细节图片,看看那些毛茸茸的猩猩爪子相互
拥抱,野兔山狐跌倒哀号。笔者上课讲到此时,一个女生不由得脱口而出一句
“好可怜”。另一个案例是笔者上到西方美术文艺复兴单元时讲述米开朗基罗的
大型壁画《最后审判》中圣巴托罗谬手持米开朗基罗的人皮、拉斐尔的油画《圣
母子像》人物背后不安的脸孔和尼德兰画家勃鲁盖尔的种种寓意画风俗画细节。
学生在观看这样的作品时更需要画面局部的放大,不光是由于大型尺幅众多的
内容,主要因为这样的作品往往会隐含某种重要的细节,而这种细节信息会完
全改变观者对这些绘画意义的理解,。
⑶意义之三
细节放大可以有效提示教师的教学思路、引导学生的思路和保持学生注意力的
集中。
教师的授课思路固然由自身备课的有效程度和教学经验的多寡所决定,但在授
课时再优秀的教师也免不了会被一些主客观具体情况所影响,打乱思路,以至
不能很好地收到教学理想效果。名画细节呈现其实是对名画从内容到形式的深
层关照,其设计安排一定程度地体现了教学思路。因此就为教师顺利开展教学
提供了一种可操作的方法。
学生观看一张画面,往往会被其中最吸引自己的内容所吸引。个体而言,每个
学生由于各自的知识域和兴趣点的不同也会不一样。在鼓励学生对艺术品形成
个性化的观点方面这是件好事,但这一阶段需要建立在学生了解掌握基本的美何启南
术常识基础上才有意义。我们教学的基本目标之一就是要帮助学生为形成进一
步的自我观点打好这一基础。所以在这一目标的教学中教师须要有效地引导学
生思路,作有步骤有层次的讲解。名画细节呈现在这一过程中有助于暂时屏蔽
画面上一些与教师所要说明的问题不大相关的内容,从而有效地进行教学。
从学生的注意力来说,课堂中教师在讲解一幅名画时,如果配合一组名画的细
节图片,作有针对性的讲授,那么学生就不至于因为长时间面对一张幻灯片而
注意力分散,对听课的学生来说,画面在变化,关注点,问题都在变,或将一
个问题越来越深入或由一个知识点转换到另一个知识点,这样就会让学生从心
理上觉得不单调觉得有趣。
三画面细节呈现的类型和运用
1.名画欣赏中画面局部放大的两种分类
局部放大并非仅仅是放大一个画面局部以一张图片的方式作补充说明,而是运
用一张或多张相互之间存在一定关系的图片组来挖掘、呈现名画作品的面貌和
内涵。以下为笔者对图片组合的两种关系的分类。
⑴逐步放大的递进关系
这是一种用一组图片就画面某一局部作逐步放大特写的呈现方式。这种方式在视觉上有种记忆连接,适合于:
①需要观画者强化直观感受的名画作品。以超级写实主义作品罗中立之《父亲》
为例,此画描绘的是一个面目沧桑的老人头像。作品尺幅巨大,细节刻画充分,富有深刻的表现力和强烈的感染力。笔者在对学生介绍超级写实主义画风对中国油画创作的影响时。用到了这一作品。为了让学生感受这种客观冷静的细腻的艺术追求和理念,笔者以一组三张针对画面中老人双眼的特写图片的展示来达到教学目的。第一张是完整的画面;第二张是老人的面部特写;第三张是老人鼻眼间的细节特写。通过这组三张图片的演示。画面对观看者产生一种逐步迫进的冲击力,人物皮肤的褶皱纹理,斑斑毛孔似乎近在咫尺,超级写实主义的语言特点表现无遗。以此可以达到不言之教的功效。类似这样的教学例子有很多。这是一种较为常用的教学手段。
②需要看清画面细节内容,得出新认识,产生新的意义理解的画作。仍然以罗
中立的代表作《父亲》为例。当画面放大到一定程度时(即第三张特写图片),学生会发现画面中老人的耳朵上隐隐插着一个象征追求知识的道具——一支圆珠笔。这一细节信息往往会引起学生的兴趣和疑问,而这正是笔者进一步向学生说清八十年代中国超级写实主义画风特点和面貌的机会,帮助学生理解当时中国现实主义创作的惯性,以及超级写实主义与现实主义的某种结合。
⑵游移式的先后关系
名画欣赏过程中,关注点在一幅画上游移,教学中即是指用一组针对画面不同部分的细节图片以某种逻辑组合在一起,来达成一个教学目的的图片呈现方式。游移式是针对故事性戏剧性较强的名画作品的一种细节呈现,适合于:
①需要作某种对比的名画作品。如十七世纪荷兰画家伦勃朗的名作《夜巡》。
画面上明与暗各种或强烈或微妙的对比,可以说是整幅画的灵魂所在,也是理解这位画家艺术追求的关键之处。笔者在讲解着一幅名作时将画面分成十几个局部的细节加以分类,将处于暗部的人物与亮部高光下的人物分开。从暗过渡到光明部分。先是各种笼罩在阴影里的人物姿态,到幻灯演示画面中衣着华丽的卫队士兵,那柄手中持握着长长地好似能刺出画布的长矛,还有那个被人影环绕而通体散发出神秘光明小女孩的时候,学生眼前一亮,从黑暗中豁然开朗。
同时通过局部的对比,加深了对作品的理解和视觉感受。
②需要以故事叙述来揭示画面人文内涵的作品。如十九世纪初法国新古典主义
画家大卫的代表作《运送布鲁特斯儿子尸体的军士们》。此画的内容极具故事性,描绘了古代罗马一个执政官大义灭亲的场景。画面中人物分成三个部分,右边是呼号哭泣的四个女眷,左边为抬着尸体缓缓行进的人,和左下角独坐沉思的布鲁特斯。面对如此复杂的画面表现,学生当然不可能一下子弄明白作品的含义。笔者在课堂实践中将四张幻灯分别给与演示(第一张为完整画面)。
从士兵抬着尸体的入场到女人们的哀号,最后将解说的重点落在画面阴影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