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片化时代
今天在互联网上的内容不是太少,而是太多。互联网的碎片化已经不只是单个现象。各种信息和内容五花八门,这就是信息和内容的碎片化。对于每一个用户来说,让他有兴趣关注的点是很不同的,这是用户兴趣的碎片化。每个人不用整块的时间,而只是在零星的时间使用互联网,这就是时间的碎片化。受众个性化的信息需求导致所需资源分散在各个不同的角落,这是资源的碎片化。各种碎片化最后的结果就是互联网进入了一个碎片化时代。这个碎片化在中国的互联网上尤其如此。可以说“碎片化”是Web2.0后时代最大的特点之一。
碎片时代带来了浮躁,可以说这不仅是今天中国互联网的通病,还是整个社会的问题。大家在做所有事情的时候都是蜻蜓点水,浅尝辄止,喧嚣一时的东西很快就能成为过眼云烟。举个不恰当的例子,过去谈情说爱,靠的是鸿雁传书,从写信、寄信、等信到读信、回信,一个漫长的过程,拉长了感情交流的酝酿积蓄。在《围城》中,钱钟书是这么说的:“做了朋友通个电话算接过了,可是面没有见,所说的话又不能像信那样留着反复看几遍。电话是偷懒人的拜访吝啬人的通信。最不够朋友“。现在的情侣们,互相用书信来交流感情的恐怕是少之又少,不用说电话,各种更便捷的即时通讯工具,QQ、、短信、视频,在沟通无障碍的同时,又使得人们再也没有耐心去等待信息的到来。
碎片时代另外带来的是海量信息与注意力转移之间的矛盾。您本来打算上网是收邮件的,但是在打开网页
的时候被腾讯QQ上弹出的一则新闻吸引,看完新闻后,又到某个明星的八卦消息,点击链接后又发现《行尸走肉》新的更新剧
集。两个小时之后的结果是最初要收的邮件还没有收。这是一个场景。在很多类似的场景中可以这么说:我们已经越走越远,忘记了当初为什么出发。
信息碎片化
对碎片化的研究在传播学的领域是最广泛的,其官方的定义是:社会阶层的多元裂化,并导致消费者细分、媒介小众化。
互联网在Web2.0前的传播模式是简单的单向传播,几乎所有的信息都是由政府、各种机构或者媒体等某个官方或半官方组织发布,而个体用户只能接受。随着社会化媒体的出现,微博和被大众所广泛接受,使得任何一个个体用户都有机会去分享他的信息,为人所关注,甚至成为自媒体,从而成就了个体对个体的新传播模式。不同来源的信息不可能符合统一的规范,也没有一个统一的整理分类分发渠道,使得所有的信息是凌乱无序,并以各种不同的方式向整个互联网传递。就像现在同一则新闻,会以不同家媒体报道出现在不同的论坛上,出现在各个网民自己的微博和上。所以当你搜索一个关键词,微博会给你数万条信息,百度会给你数百万个结果,一部分是重复的,一部分是不全面的,当然还有一大半是不相关的。如果真的想要了解某件事的全部,就需要从各个角落出真相的各个碎片。
互联网上信息碎片化的一个结果就是,信息的总量在不断增加,但是我们反而越来越难到对我们有价值的信息。面对整屏的信息,如何第一时间到自己想要和需要的信息变成了一个课题。
行尸走肉什么时候更新内容碎片化
看起来类似,不过内容碎片化和信息碎片化有所不同。信息碎片化是从整个互联网的角度出发,网络上的信息太多太乱太碎太杂;而内容碎片化则更多是从个人角度出发,指的是个体人为把整体的内容分化成碎片。
问个简单的问题,在过去的一年中,您完整看过几本书?这个问题的重点就是“完整”。如果把“完整“二字去掉,很多人可能都看过很多书,而事实就是,很多人,不只是学生,选了很多不错的书,但是每一本都是只看了其中的一部分,而这就是内容碎片化。如前文所说,浮躁是碎片化时代的一大特征,人们又渴望了解又急于求成。面对完整的信息,只有碎片被接受了。
兴趣碎片化
我们再来看兴趣的碎片化。处在不同社会地位和利益体的互联网受众对信息内容的需求都是完全不同的,加上自我意识强烈的80、90后占比较大,互联网受众不愿意被动接受传播内容,而是只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信息,个性化的需求越来越细分、越来越个个不同。信息需求在整体上体现的多样化和异质化就是兴趣碎片化。
大家都知道在互联网上是“流量为王“,也就是看谁能大量占据用户的时间。做好内容是“内容为王”,用内容来吸引用户,做好移动应用是“应用为王”,也就是用移动应用来吸引用户。在这里“内容”属于信息,而“应用”是个性通道,而最终也是为了吸引用户的流量,占据用户的使用时间。
人们早已不满足于7点钟的新闻联播。我们可以通过网页新闻了解这个社会,也可以看迅雷推送的新闻,还可以通过微博客户端看社会热点。或许不同的
方式最后都是展示同一则消息,但是通过各种页面和各种应用提供的各类信息渠道,满足了用户的个性化需求。由于生活方式和成长环境的不同,使得兴趣碎片化成为受众追求自我、追求个性的必然发展趋势。
基于互联网受众的兴趣碎片化特点,企业营销就要把对目标体有价值的信息准确地传达给某个细分体,并在这个基础上第一时间得到目标体的反馈,从而形成了信息的精确传播。
互联网上存在大量的同质化信息,人云亦云的重复已经很难抓住用户的注意力,只有符合他们兴趣的个性化内容才能使受众眼前一亮。如果我们能够精确地把内容推送到用户面前,那么我们的传播效果也就能够做到更好。
时间碎片化
想知道每天用户化多少时间在移动终端上,其实很简单:看越来越多的人把移动电源作为口袋中的必备物品,就知道了。在都市生活的同学们使用手机,除了每天接三四个重要的电话和若干条短信外,其他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玩”手机,包括刷微博,聊QQ,聊,访问朋友推荐的网页等,真正大段时间专心在用手机的还是比较少。断断续续的几分钟、十几分钟合在一起就成为一个可观的数字。聚少成多,这就是时间碎片化。
下图是Flurry公司做的在美国iOS移动设备上用户平均使用时间的调查。
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用户一天之内的app 使用率随着时间变化逐渐上升,直至晚间九点左右达到了顶峰。而其中占据最多比例的是游戏、社交、图片分享及新闻杂志。虽然使用率随着时间段的不同呈现出了不同的数值,但从全天使用的情况来看,几乎无时无刻都有一定的用户花费时间在移动设备上。
我们大部分时候使用手机并不需要抽出特定的时间,而是利用每天的碎片时间来完成的。每日最显而易见的碎片时间要算乘坐交通工具、如厕以及睡前时间了,那么这些碎片时间究竟有着怎样的价值呢?
早晨被闹铃叫醒后第一件事就是睡眼惺忪地摸手机看新闻,上班的地铁或者公交车上腾出一只手来刷个微博,发条,如厕的时间掏出手机打个飞机,晚上躺在床上入睡前还要拿起手机看看朋友圈里面又有哪些新鲜事儿。在这些碎片时间内我们可以做各种各样的事情。
我们也恰恰可以针对用户在碎片化时间中的使用习惯来思考我们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产品或者使用什么样的方式来做营销。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