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评论·外国文学
分析《无声告白》中零度写作手法下
詹姆斯李的身份焦虑
段媛薇      云南省普洱学院
高琳          辽宁省辽东学院
云南省普洱学院校内课题:“文学作品赏析缓解大学生身份焦虑的实践研究”,编号:XJ2019000310。
摘  要:80后华裔女作家伍绮诗在其处女作《无声告白》中,立足于“华裔一美国人”双重身份,用冷静客观的零度写作手法道出了华裔族代表詹姆斯李在美国白人主流文化背景之下所遭遇的身份焦虑,从而探讨少数族在大融合背景之下寻求身份认同之途径。
关键词:零度写作;《无声告白》;詹姆斯;身份认同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24-108-02
一、“零度写作”的含义
法国后结构主义领袖人物罗兰•巴特在其文章《写作的零度》(1953)中,称“零度写作”为“一种直陈式的写作”,作者描绘作品内容的方式近似于第三人称,也就是通过一种没有感情彩的语调,以及不动声的语言文字,不对世事、人物、关系做主观评价的方式,只是以直接陈述来描述发生的事情或者人物的行为。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掀动了五十年代之后语言学革命的衣角,语言本体论、自律论,形式主义观念应声而至。俄国形式主义、英美新批评、法国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都从语言学革命中受益良多。《写作的零度》是在西方二十世纪文学理论思潮发展下对传统的语言学形式观进行的巨大的挑战和革命。
零度写作方式也可以理解为现场记者般地机械报道陈述。然而,零度写作并不是缺乏感情、感情空洞,更不是跳脱感情;相反,这种革命性的写作方式是将澎湃饱满的情绪降至冰点,让理性之花升华,从而使作者得以客观、冷静、从容地抒写,而读者能够从其仿佛苍白无物的字里行间感受到社会背景的喧嚣以及个人身在其中的无力感以及内心的激昂澎湃。本文将从伍绮诗于2014年发表的处女作小说《无声告白》中对詹姆斯李的描述里,分析她运用的零度写作手法,来感受一个身处闹市般喧嚣的美国熔炉社会之下形单影只的中年华裔教授内心的孤注无力及其对于自我身份的焦虑。
二、《无声告白》中詹姆斯李的身份焦虑分析
疑似李诞出轨1、詹姆斯李
小说开篇:“莉迪亚死了,可他们还不知道,”作者伍绮诗冷峻、淡然的语气让人想起加缪《局外人》的首句:“今天,妈妈死了也许是在昨天,我搞不清”。作者的开篇对作品中的最重要的人物“莉迪亚”的死的叙述没有同情与怜悯,也没有愤怒与憎恨,用一种不动声、冷眼旁观的“局外人”态度开始了整本小说中大部分情节的零度叙事手法。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角是父亲:詹姆斯李,一个四十六岁中年大学教授,贫穷的亚裔第二代,身材矮小,肤黄体弱,在满是白人的街头显得格格不入。年轻时“打扮得像个送葬的……小个子,身高至多不过五英尺九英寸……看起来像个穿着大人衣服的小男孩……他的眼睛是棕的……皮肤是茶的,是被太阳炙烤过得秋叶的泽,她从来没有见过像他一样的人。”这一段是文中詹姆斯李的太太玛丽琳对于初见他时候的印象。可见其虽然操一口正宗美国“南方口音”却也抹不去与众不同的身份特征。
阿兰德•波顿在《身份的焦虑》一书中对于身份焦虑的解释为“我们对自己在世界中地位的担忧……我们每个人都唯恐失去身份地位……对于身份地位的渴望,如同人类的任何欲望一样。”在小说《无声告白》中,詹姆斯李对于这种“拼命融入人,极力避免与众不同”的渴望变成了一副漠然无助且得过且过的态度。当他走进充斥白人的课堂,引起哗然,然后学生纷纷因瞧不起离席时,他“神态自若地环视整个房间,似乎什么都没有发生,听到几乎空荡荡的教室传来自己讲话的回音,他看上去毫不在意。”哪怕是警察将女儿莉迪亚的尸检报告寄给他,作者对詹姆斯悲痛的描写也是不动声,没有嚎哭,没有悲痛的神
情“‘读一下。’詹姆斯说——或者说他试图这么说。他没出声,但他觉得路易莎能听到。”直到投入助手的温柔乡,读者也没有看到詹姆斯的脸上流露出丝毫的变化。詹姆斯李对于自身身份缺失的习惯已经从华裔身份融入社会的焦虑丝丝扣扣转化成生活里的点滴,在如此重大的悲剧面前,也是不动声,读者却可以从作者苍白单调的语气里体会到他内心崩溃却无以言表的痛苦。
詹姆斯一生都在努力摆脱的是那种从外貌气质上格格不入的华裔身份,他不仅渴望融入白人族。小学入学就引起了全小学白人孩子老师的注意“他们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人……他希望能让自己上学放学,不必接送,这样,他就可以假装普通学生……在劳埃德待了十二年,从来没有觉得这里是自己的家。”有了三个孩子后,詹姆斯又把这种迫切想要融入主流社会的希望寄托在他们的身上,不断灌输“要适应环境、要合,避免与众不同”的思想和行为。哪怕是女
108
文学评论·外国文学
儿已经失踪,在焦灼状态下的他对于自己身份的尴尬跃然纸上:“‘我们和你们提供的名单上的人谈过了。’菲斯克警官翻了翻笔记本,
‘卡伦•阿德勒……她们都说和莉迪亚不熟’。汉娜看到父亲的脸一下子红起来,犹如皮疹大爆发。”为了让
他开心,女儿每天假装和各种女同学煲电话粥,然而女儿失踪后他才知道,女儿和他一样,因为无法融入白人的主流文化,也是被边缘化的一类人。
2、詹姆斯李和玛丽琳李
另外,在詹姆斯和玛丽琳表面上和美幸福的婚姻之下,是两人成长环境以及文化背景大相径庭导致的无法真正的互相理解,观念的水融。玛丽琳在白人主流文化里长大,身体流淌着的血液是“与众不同,追求独立,个性张扬”,所以才嫁给了“与众不同”的詹姆斯;詹姆斯却是为了融入美国白人文化,为了合而选择了白人种族货真价实的一员,玛丽琳。两人的文化意识差距,理念差距在接下来的婚姻生活中如影随形。比如在十年前,玛丽琳抛夫弃子决定重新回到校园回自我的时候,詹姆斯读着妻子留下的纸条,“我希望你能够理解我为什么不得不离开。希望你能原谅我。”然而詹姆斯在交流中却完全无法理解妻子的做法,“你怎么了?……怎么回事?……明天一切都会好起来的。”“等我新晋终生教授,我们就不缺钱了,你不会再想着出去工作。”此类激烈的观念碰撞,作者写作时候,却只是让角在只言片语之中轻描淡写之,然而读者这边却已了然于胸,心潮澎湃,这便已经展示了零度写作四两拨千斤的特点。
詹姆斯和玛丽琳夫妇俩的分歧最终以玛丽琳的节节退让,放弃理想而化解,但却在婚姻日常生活中处处可见其埋伏下来的种子,比如,两人因为警察登门告之无法到失踪的莉迪亚时,玛丽琳情绪失控而责骂詹姆斯懦弱时可见一斑“‘我知道怎样独立思考,你知道,不像某些人,我不会对着警察叩头’……叩头—
—他仿佛看到一头戴尖顶帽、留着大辫子的苦力趴在地上。唯唯诺诺,奴性十足。他一直怀疑别人都是这么看他的……没想到这个‘别人’还包括玛丽琳”。然而,就在这样剧烈的内心冲突之下,我们只看到作者描写詹姆斯的回应是,“我十点有课”,便关上门离开了。作者在描写詹姆斯的行为举止方面总是如此冷淡而镇静。另外,一向特立独行的玛丽琳不爱邻里交际,加之与母亲因为混血婚姻断绝来往,最终看似一团和气的詹姆斯一家跟白人社鲜有互动来往,于是他终其一生追求的融入人,到自己身份归属感的理想终是无法实现的。
三、结语
尽管作者伍绮诗在小说中所描述的华裔族在文化混杂空间里所遭遇的文化冲突使读者动容,同时表达了对这个体基本生活状态的关注,但是整个作品给读者的感觉是冷静、客观、不夹杂丝毫个人情感,也不存在侵入人物角之间而影响故事走向的感觉。可以说伍绮诗在《无声告白》中运用零度写作进行的直述式描绘让读者身临其境,感同身受却又无可奈何。作者的主观评判在人物角的对话中自然而然地消失,采取不介入、零度语言策略,以“局外人”、记者一般的叙述中隐藏了其冰山一般深厚的思想感情,这才是本书自2014年面世以来在广大读者中获得极高赞誉的原因之一。
作者冷静地不动声地描述着似乎是人世间极其真实的故事,平实朴素的语言将人物的事态情感烘托得淋漓尽致。零度写作理论的提出,是对作家的一种全新意义上的自由解放,既可以肆意写尽作者的胸意,
却也可以不触碰到读者阅读理解人物的自由想象。本文借由伍绮诗用于詹姆斯身上简洁朴素的话语分析对于身处喧嚣的美国“大熔炉”文化之下孤注一掷追寻身份认同的焦虑状态,也由此希望进一步探讨少数族在熔炉文化背景之下如何到身份认同,同时为其缓解身份焦虑能提供一点借鉴和参考。
参考文献:
[1]乔纳森•特纳•情感社会学[M].孙俊才 文军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2]阿兰德•波顿•身份的焦虑[M].陈广兴 南治国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8.
[3]伍绮诗•无声告白[M].孙璐译.南京: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15.
[4]黄莹. 《无声告白》族裔文化表征背后的沟通主题[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8(04):89-97. [5]李月. 《无声告白》的叙事特点[J].文化学刊,2016,(11):77-79.
[6]申圆. “于无声处听惊雷”——评伍绮诗小说《无声告白》[J].名作欣赏,2016,(09):86-88.
[7]李润润,张慧荣. 《无声告白》中莉迪亚悲剧原因探析[J].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2016,39(07):34-36.
[8]殷燕. 困在文化夹缝中的“他者”——《无声告白》评析[J].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29(06):72-76.
[9]曾小语. 从召唤结构看伍绮诗《无声告白》的文学审美价值[D].西南交通大学,2017.
[10]邢颖慧. 浅析《无声告白》悲剧结局的缘由[J].大众文艺,2017,(11):33-34.
[11]王楠,郝慧敏. 探析《无声告白》中少数族裔的有声告白[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7,37(05):37-38.
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