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言文阅读模拟训练:《史记·韩非列传》
(附参考答案与译文)
韩非者,韩之诸公子也。喜刑名法术之学,而其归本于黄老斛珠夫人人物关系图。非为人口吃,不能道说,而善著书。与李斯俱事荀卿,斯自以为不如非。
非见韩之削弱,数以书谏韩王,韩王不能用。于是韩非疾治国不务修明其法制,执势以御其臣下,富国强兵而以求人任贤,反举浮淫之蠹而加之于功实之上。悲廉直不容于邪枉之臣,观往者得失之变,故作《孤愤》、《五蠹》、《内外储》、《说林》、《说难》十余万言。
《说难》曰:凡说之难,在知所说之心,可以吾说当之。语及其所匿之事,如是者身危。贵人有过端,而说者明言善议以推其恶者,则身危。周泽未渥也而语极知说行而有功则德亡①说不行而有败则见疑如是者身危。夫贵人得计而欲自以为功,说者与知焉,则身危。顺事陈意,则曰怯懦而不尽;虑事广肆,则曰草野而倨侮。此说之难,不可不知也。
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其子曰“不筑且有盗”,其邻人之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知其子而疑邻人之父。昔者郑武公欲胡,乃以其子妻之。因问臣曰:“吾欲用兵,谁可伐者?”
关其思曰:“胡可伐。”乃戮关其思,曰:“胡,兄弟之国也,子言伐之,何也?”胡君闻之,以郑为亲己而不备郑。郑人胡,取之。此二说者,其知皆当矣,然而甚者为戮,薄者见疑。非知之难也,处知则难矣。
人或传其书至秦。秦王见《孤愤》、《五蠹》之书,曰:“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李斯曰:“此韩非之所著书也。”秦因急攻韩。韩王始不用非,及急,乃遣非使秦。秦王悦之,未信用。李斯、姚贾害之,毁之曰:“非终为韩不为秦,今王久留而归之,此自遗患也,不如以过法诛之。”秦王以为然,下吏治非。李斯使人遗非药,使自杀。韩非欲自陈,不得见。秦王后悔之,使人赦之,非已死矣。(节选自《史记·韩非列传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学习心得》)
【注】①亡:通“忘”,遗忘。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周泽未渥也而语极知/说行而有功则德亡/说不行而有败/则见疑如是者身危
B.周泽未渥也而语极知说/行而有功则德亡/说不行而有败则见疑/如是者身危
C.周泽未渥也而语极知/说行而有功则德亡/说不行而有败则见疑/如是者身危
D.周泽未渥也而语极知说/行而有功则德亡/说不行而有败/则见疑如是者身危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刑名:战国时以管仲、李悝、商鞅、申不害为代表的法家学派,主张循名责实,慎赏明罚,后世称之为刑名之学,简称为“刑名”。
朱茵B.黄老:是黄帝学派和老子学派的合称。黄老之学始于战国盛于西汉,主要学说有“道生法”、政治上“无为而治”等。
C.父:是对有才德的男子的美称,或是对老年男子的尊称。文中“邻人之父”中“父”的用法与《游褒禅山记》中“王回深父”的用法相同。
D.伐、袭:“伐”指诸侯国或平级间公开宣战,进军时有钟鼓;“袭”指秘而不宣,突然进攻。此类表示军事作战的词还有征、侵、讨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阮经天开房A.韩非子胸怀韬略,心忧家国。他看到国家贫弱,屡次规谏韩王,意见不被采纳;他为
韩王不致力于修明法度、任能求贤等强国政事感到痛心。
B.韩非子怀才不遇,著书发愤。他不被重用,于是著书指出谏说者会因了解君王隐密之事,并因参与君主的谋划后就自以为有功而遭遇危险。
C.韩非子才高见妒,结局凄惨。韩非子入秦后虽然得到秦王赏识,却未能得以重用。最终因为李斯等人的陷害而被迫在狱中自杀。
D.韩非子文风深峻,鞭辟入里。由《说难》可见,韩非子说理透辟深刻,他运用历史和生活中的故事把抽象道理具体化,说理形象又切中要害。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此二说者,其知皆当矣,然而甚者为戮,薄者见疑。非知之难也,处知则难矣。
译文:
(2)李斯、姚贾害之,毁之曰:“非终为韩不为秦,今王久留而归之,此自遗患也,不如以过法诛之。”
译文:
【参考答案】打印机无法连接
1.C    2.C    3.B
4(1)这两个人的(认知)说法都是正确的,然而重的被杀死,轻的被怀疑,所以认识事情并不难,如何处理这种认识就难了。
(知:认识,认知,说法;见疑:被动;处:(如何)处理。每个采分点各一分,句意正确2分。)
(2)李斯、姚贾嫉妒他,诋毁他说:“韩非最终会为韩国(效力)而不为秦国(效力),如今大王久留他在秦国再放他回去,这是给自己留下祸患啊。不如加以罪名,依法处死他。”
(害:嫉妒;归:使动;法:名词作状语,依法。每个采分点各一分,句意正确2分。)
【参考答案】
韩非,是韩国的贵族子弟。他爱好刑名法术的学问,他学说的理论基础来源于黄帝和老子。韩非有口吃的缺陷,不善于讲话,却擅长于著书立说。他和李斯都是荀卿的学生,李斯自认为学识比不上韩非。
韩非看到韩国渐渐衰弱下去,屡次上书规劝韩王,但韩王没有采纳他的意见。当时韩非痛恨国君治理国家不致力于修明法制,(不能)凭借权势用来驾驭臣子,(不能)富国强兵寻求任用贤能之士,反而任用夸夸其谈、对国家有害的文学游说之士,并且让他们的地位高于讲求功利实效的人。他悲叹廉洁正直的人不被邪曲奸枉之臣所容,他考察了古往今来的得失变化,所以写了《孤愤》、《五蠹》、《内外储》、《说林》、《说难》等十余万字的著作。
《说难》写道:大凡游说的困难,在于如何了解游说对象的心理,然后用我的说词去适合他的口味。在言谈之中无意地说到君主内心隐藏的秘密,游说的人就会有生命危险。君主有过失,而游说的人却公开用大道理去推导其不良行为,那么游说的人就会有危险。君主对游说者的恩宠还没有达到深厚的程度而游说的人把知心话全部说出来,如果主张被采纳实行而且获得成功,那么,他的功德就会被君主遗忘。如果主张未实行而且遭到失败,那么新福克斯油耗
游说者就会被君主怀疑,像这样,游说的人就会有生命危险。君主有了如愿的计策并打算据为自己的功绩,游说者参与这件事,知道这件事,游说的人就会有生命危险。如果顺应君主的主张陈述事情,那么就会说你胆小而做事不尽人意。如果谋虑深远,那么就会说你粗俗傲慢。这些游说的难处,是不能不知道的啊。
宋国有个富人,因为天下雨毁坏了墙。他儿子说:“不修好将会被盗”, 邻居家的老者也这么说。晚上果然丢了很多财物,他全家的人都认为他儿子特别聪明却怀疑邻居家的老者。从前郑武公想要攻打胡国,反而把自己的女儿嫁给胡国的君主。就问大臣们说:“我要用兵,可以攻打谁?”关其思回答说:“可以攻打胡国。”郑武公就把关其思杀了,并且说:“胡国,是我们兄弟之国,你说攻打它,什么居心?”胡国君主听到这件事,就认为郑国君主与自己关系亲密而不防备他,郑国就趁机偷袭胡国,占领了它。这两个人的(认知)说法都是正确的,然而重的被杀死,轻的被怀疑,所以认识事理并不难,如何处理这种认识就难了。
有人把韩非的著作传到秦国。秦王见到《孤愤》、《五蠹》这些书,说:“唉,我要见到这个人并且能和他交往,就是死也不算遗憾了。”李斯说:“这是韩非撰写的书。”秦王因此立即加紧攻打韩国。起初韩王不重用韩非,等到情势危急,才派遣韩非出使秦国。秦王很高兴,
但他还没被信用。李斯、姚贾嫉妒他,在秦王面前诋毁他说:“韩非最终还是要为韩国效力而不为秦国效力,如今大王久留他在秦国再放他回去,这是给自己留下祸患啊。不如加以罪名处死他。”秦王认为他说的对,就让官吏给韩非定罪。李斯派人给韩非送去了毒药,叫他自杀。韩非想要当面向秦王申述,又不能见到。后来秦王后悔了,派人去赦免他,可惜韩非已经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