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5日,两位老人的骨骼标本“会面”,被一起安置在昆明医科大学生命科学馆入口处的屏风前。时隔多年,他们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在母校“重逢”。“生为医学教授,逝做无语良师。” 学校如是注解这对杏林伉俪的人生。
袁莉的老公 “两位老人生前的愿望实现了,他们以特殊的方式在逝去后永远相依,也延续了自己一生热爱的医学事业。”9月25日上午,昆明医科大学教授李秉权和胡素秋夫妇骨骼标本捐献仪式在昆明医科大学生命科学馆举行。
“当了一辈子医生 ;死后也要為医学做点事”
在李秉权早年学医的经历中,就曾有全班五六十个同学围着一副骨架研究学习的经历,所以他一直深知,可供教学和科研用的遗体实在太少了。后来,在一次拜访青岛医学院的过程中,李秉权看到自己的老师沈福鹏捐献的遗体被做成了骨架,于是坚定了想要捐献遗体的念头。
“我做了一辈子的医生,死了以后也要拿这身‘臭皮囊’为医学作点贡献,学生在我身上练熟后,病人就可以少受些痛苦。我患过脑腔梗、高血压血管硬化,可以做病理解剖。解剖切完用完之后,再做成一副骨架,供教学使用。”李秉权生前遗嘱中如是说。
2005年3月,李秉权在昆明逝世。按照其生前遗嘱,他的遗体被捐献给昆明医科大学。10年后的2015年冬,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妇产科教授胡素秋追随丈夫而去,也将遗体捐献给该大学。
今年9月25日,两位老人的骨骼标本“会面”,被一起安置在昆明医科大学生命科学馆。时隔多年,他们以一种特殊的方式“重逢”在母校。“生为医学教授,逝做无语良师。”学校如是注解这对杏林伉俪的人生。
在新的“讲台”延续浩瀚的爱
“他生前叮嘱献出遗骸,指定骨架标本在这儿陈摆。玻璃橱里是他特殊的坟,玻璃罩外是他浩瀚的爱。”这是著名散文家秦牧为青岛医学院沈福鹏教授的骨架标本所写的献词。在沈福鹏捐献遗体23年后,他的学生李秉权也追随恩师捐出了遗体。
如今,在昆明医科大学生命科学馆,李秉权和胡素秋的骨架并肩伫立在花丛围绕的玻璃罩中。昆明医科大学还布置了一块块图文并茂的展板,详细讲述两位教授年少求学、相知相爱、携手为医学事业奉献的故事。
在生命科学馆中,李秉权和胡素秋的家属们说这玻璃罩下的台座就是两位教授新的“讲台”,他们跨越了生死界限,向学生默述人体骨骼系统的奥秘,延续着自己对医学事业浩瀚的爱。
死亡,是生命的另一种开始
当日的这场“重逢”,也深深震撼昆明医科大学的“90后”“00后”学生们。
“李秉权、胡素秋教授无私奉献的事迹,让我们感受到医者的情怀,也明白生命的意义。我想,有时,死亡不是终结,而是另一种开始。”昆明医科大学学生农天棋说。
事实上,在李秉权、胡素秋夫妇“重逢”的人体科学馆内,还有着众多捐献者的标本体。
数据显示,1990年至2016年,向昆明医科大学申请志愿捐献遗体的民众已达600人,其中85名捐献者完成了夙愿。他们中,有离退休干部、高级工程师,也有中学校长和老革命家。(《人民日报》2019.10.12等)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