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3月中州学刊M ar.1999第2期(总第110期)Academic Journal of Z hongzhou N o.2 
论庄子的处世哲学
何江南
  庄子的处世哲学在形式上近于伦理利己主义。它符合伦理利己主义的两个原则———自爱与审慎。保全生命,避免受到伤害,是庄子处世哲学的最终目的。如何保身全生呢?庄子提出了一系列原则,其内容可以用审慎来概括。但庄子并不如一般伦理利己主义者那样,从心理学或者说从人性出发为自己的原则提供心理利己主义的论据。庄子的处世原则是他顺任物性原则在现实生活中作了修正的发挥和运用,着重的是“顺任”,而不是原义所强调的“自然”的物性。它不是庄子伦理学的最高原则。在上述两种意义上,它与作为一种学说的伦理利己主义又有所不同。
扬子和黄圣依
对庄子“处世”的具体解释,研究者有多种说法:出世、避世、遁世、超世、混世、游世。这些概念有些含混。关键在于“世”是指一般社会生活呢,还是仅指政治生活?庄子的处世态度是:既反对卷入国家政治生活而居于庙堂,也不赞成脱离社会,栖迹山林,庄子主张藏迹于社会的世俗生活中,以达到全生远害的目的。当然这并非指与政治不发生丝毫联系。庄子所处之“世”指社会。在此意义上,用出世、避世、遁世、超世来规定庄子的处世,不恰当。至于反对一切社会秩序、政治秩序的政治哲学观点,不应划入“处世哲学”范围。庄子的处世是“游世”。《庄子·山木》说:“以能虚己以游世,其孰能害之?”《庄子·外物》
说:“唯至人乃能游于世而不僻,顺人而不失己。”今天研究者根据庄子自己的这个话来概括庄子处世哲学,较为恰当。庄子游世又还希望“不失己”,保持自己的本性,就与纯粹的混世有所不同。但庄子的游世在实践中是很难不转为混世的。
在庄子看来,处世有四种境界:材(成才而能用);不材;处于材与不材之间;“材与不材之间,似之而非也,故未免乎累。若夫乘道德而浮游则不然。无誉无訾,一龙一蛇,与时俱化,而无肯专为,一上一下,以和为量,浮游乎万物之祖,物物而不物于物,则胡可得而累邪!”第一境界为庄子所否定。他的处世哲学包括后三种境界,其间也有高低之分。第四种境界最高级而且神秘,实质是与道合一的知识活动①。这种处世哲学超越了“技”的层次,进入“道”的境界。在这种境界的人能有一种观点:生与死齐一,利与害等同。如此,全生避害的问题就通过取消它而得到解决②。这种观点并不仅是解决全生避害的处世问题的。本文讨论的是庄子狭义的处世哲学,它的“技”的内容而可实用于外在社会。
庄子处世哲学,要旨有四。第一,和光同尘,韬踪晦迹,做到与众人相同。庄子欣赏不材之木,更主张处于材与不材之间,都是此意。《庄子·养生主》说:“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督,即中。做一切事都处在中间,不要居于两个极端。《庄子·山木》说:“予尝言不死之道。东海有鸟焉,其名曰意怠。其为鸟也,,而似无能;引援而飞,迫胁而栖;进不敢为前,退不敢为后;食不敢先尝,必取其绪。是故其行列不斥,而外人卒不得害,是以免于患。直木先伐,甘井先竭。子其意者饰知以惊愚,修身以明污,昭昭乎如揭日月而行,故不免也。明日之后探索功能
昔吾闻之大成之人曰:`自伐者无功,功成(下转第121页)
学化妆需要准备什么何江南 四川大学文学院 讲师 四川 成都 (610064)
点。
从上考察可知: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是唯物史观的重要原理之一,是我们在建构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时应予充分重视的。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是在世界历史层面上对共产主义社会的必然性的论证。是从世界历史发展角度对人类历史行程的理论概括和总结,它揭示了各民族、各国家、各地区历史发展的世界性意义,从横向上包容了人类历史发展的丰富多彩性和规律性,它是在世界历史领域对社会形态理论的阐发。当世界历史理论表现为单线论形态时,它的着眼点在西方资本主义,是关于西方资本主义发展、演进到共产主义的科学分析;当它在19世纪70年代以后表现为多线论形态时,其着眼点横括人类社会,包容东西方历史,科学地解说了不同历史特点的国家、民族、地区进入世界历史过程的普遍模式。对于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演进在前后两阶段的区别性与连续性,我们要有明确认识,不能混为一谈。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42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54页。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73页。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51页。⑤⑦《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42、41页。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83页。⑧《马克思恩
强军战歌歌词格斯选集》第1卷,第40页。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221页。⑩《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9卷,第246页。1参见张奎良《马克思的东方社会理论》,《中国社会科学》1989年第2期。1
21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70、72页。141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67页。16 171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68、73、75页。1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5卷,第179页。2
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第129页。2
122
32
42
52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第130—131、268、431、326、269、451页。
责任编辑:强 胜
(上接第81页)者堕,名成者亏。'孰能去功与名而还与众人!道流而不明居,得行而不名处;纯纯常常,乃比于狂;削迹捐势,不为功名。是故无责于人,人亦无责焉。至人不闻,子何喜哉!”在乱世中居高位,享大名,往往不得不屈服或遭受耻辱,甚至很危险。庄子抛弃功名而与众人同的免祸方法,正根据这种事实。第二,顺从外界环境。《庄子·人间世》说,有人要给残暴的太子当老师,蘧伯玉告诉他“顺”的方法:“形莫若就,心莫若和。虽然,之二者有患。就不欲入,和不欲出。形就而入,且为颠为灭,为崩为蹶;心和而出,且为声为名,为妖为孽。彼且为婴儿,亦与之为婴儿;彼且为无町畦,亦与之为无町畦;彼且为无崖,亦与之为无崖;达之,入于无疵。”实质是,顺从暴主又不当暴主的帮凶或谄佞之徒,保持一种有距离的柔顺。第三,放弃是非原则。在庄子看来,得道的人明白是非不可能被区分。《庄子·天下》论述庄子之学是:“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第四,顺从外
物又不丧失自我的本性。“游于世而不僻,顺人而不失己”即是此意。《庄子·知北游》的“外化而内不化”在处世哲学上的含义也指此。
庄子的处世哲学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视为时代状况的结果。出于自我保存的天性,在混乱或屈服的时代,人会作出适当反应,避免伤害,增加生存机会。人会压抑自我的表现,隐藏真实的思想和情感,与外界达成形式上的妥协。庄子处世哲学无非是把人这种出于本能的反应理论化了。以庄子学说的内在逻辑来说,这也是他贵己、重生主旨的必然结果。
好听的游戏名字男唯美
①张岱年说:“庄子人生论之出发点,是全生保身,而其思想之归宿,则在于神秘的精神生活。庄子以为惟神秘的精神生活,方是最高的全生保身之道。”《中国哲学大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第297、298页。②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第139页。
责任编辑:一 成
广发银行信用卡额度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由单线论向多线论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