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和子由渑池怀旧》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以双刀遗子由子由有诗次其韵》
宝刀匣不见,但见龙雀环。
何曾斩蛟蛇,亦未切琅玕。
胡为穿窬辈,见之要领寒。
吾刀不汝问,有愧在其肝。
念此力自藏,包之虎皮斑。
湛然如古井,终岁不复澜。
不忧无所用,忧在用者难。东游记何仙姑离婚
佩之非其人,匣中自长叹。
我老众所易,屡遭非意干。
惟有王玄通,阶庭秀芝兰。
知子后必大,故择刀所便。
屠狗非不用,一岁六七刓。
欲试百炼刚,要须更泥蟠。
作诗铭其背,以待知者看。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
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本澄清。
空余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一、前言
苏轼与相差两岁的弟弟苏辙,一个是才思过人,一个是聪慧异常;一个热情开朗,一个是沉稳内敛。博考书,相伴切磋,同出蜀州,大放异彩。嘉祐二年的千年一榜,上演了“兄弟传奇”,双双高中,文传天下,名动京师,天才卓绝,声震朝野。才华冠绝天下,手足情深更是众口称誉,千古流传。仕途宦海同起伏,生活磨砺共担当。“乌台诗案”,哥哥身陷囹圄,弟弟奔走援救,自求降职以免罪兄长;哥哥贬谪黄州,家资困乏,弟弟居家粗陋,节衣缩食,无私援助。哥哥贬谪岭南、出海澹州,弟弟紧随其后,天涯沦落,福祸共担。
苏轼一生,渴望与弟弟“功成身退,夜雨对床”;他思念弟弟,深情吟哦“但愿人长久,千里共
婵娟”;他性命不保,誓言“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今天,我们再读苏轼诗歌,依然为他们兄弟的旷世之情而动容不已。
二、鉴赏
我们来看第一首律诗:《和子由渑池怀旧》。
嘉祐六年(1061),苏轼与弟弟参加制科公务员考试,双双皆中。苏轼成绩优秀,当即被授予“大理评事、凤翔府签判”,状元待遇,优厚异常。于是,苏轼挥别弟弟,独立前往凤翔赴任。在行途经过渑池,接到弟弟的飞鸽传诗《怀渑池寄子瞻兄》。渑池,这个难忘之地,承载着兄弟的共同记忆。赴京赶考,途经住宿。十九岁的弟弟,还曾经被授予渑池县主簿。于是,苏轼挥笔写下——
首联“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意思是人的一生,四处奔走,像什么呢?应该是像一只飞鸿,脚踏雪泥吧!“雪泥”一语,出自弟弟苏辙的《怀渑池寄子瞻兄》首句,“相携话别郑原上,共道长途怕雪泥”。指雪后的泥路。弟弟坦言:相伴同行,长途跋涉,就害怕走雪后的泥路。苏轼狡黠回应:我们应当像飞鸿一般,踏泥泞而行。一实一虚,一平实一空灵。
兄弟俩性情迥异,跃然纸上。苏轼以“飞鸿”为喻,传递出个体生命的渺远追求。面对人生的泥泞,与其相“畏”,不如以“踏”,“踏”字,昭示苏轼身体力行,践履生命的志趣,虽蹒跚而笃定,虽沉重而虔敬,虽艰辛而豪迈,张扬着苏轼无惧无畏的精神气质和生命哲学。
颔联“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意思是飞鸿只是偶然在雪地上留下它的指爪,转瞬之间,它又远走高飞,又有谁会在意它是飞向东还是飞向西呢?苏轼以“雪泥鸿爪”为喻,写出了人生的飘忽不定,行踪匆匆。个体的命运,在巨大的时空里飘泊摆荡,一切都是偶然,何必思量,何必在意!哥哥巧妙设喻,回答了弟弟的伤感“归骑还寻大梁陌,行人已度古崤西”。
颈联“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意思是老僧已经死了,骨灰安放到新造的塔里。墙壁也坏了,没有办法再看到从前题诗墨痕了。苏轼提及“老僧”,说到“坏壁”,是因为弟弟关切相问,我曾经被授予渑池县主簿,百姓知道吗?我们曾经住宿歇息的僧房墙壁上,留有的题诗可再看到?“曾为县吏民知否?旧宿僧房壁共题”,面对弟弟的来信,苏轼逐一进行了回复。荣耀与生死,都成过往。世事无常,一切不复从前,这里流露了苏轼无限的感伤。
尾联“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意思是你还记得吗?当年我们赶考时,一行崎岖
艰险,路途漫长,困窘疲乏不堪,连那头驴子都走跛脚了,不停地嘶鸣。苏轼一改回复,转而相问,沉浸与弟弟的温馨过往中。“蹇驴”,指腿脚不灵便的驴子,跛脚驴。苏轼注解说,“往岁,马死于二陵,骑驴至渑池。”骑马赶考,路途艰险,马死在了二陵,改为骑驴到达渑池。如今再次经过渑池,往事历历在目。苏轼每一句,都是对弟弟热情的回应,弟弟写“遥想独游佳味少,无方骓马但鸣嘶”,担心哥哥行途寂寞。哥哥回复,从前携手同行,温暖牢记心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