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小刚最初几部贺岁片作品中,“平民喜剧”风格一脉相承。在大家都觉得冯小刚会在“平民喜剧”的光明大道上安稳走到底时,冯小刚贺岁片却悄然转型。从《大腕》攀上哥伦比亚年,《天下无贼》热卖海外年,到冯氏拱手让出贺岁片市场奔赴豪门《夜宴》,每一次转型,电影风格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变化。
冯小刚作品标签:冯小刚;电影风格;演变
自1997年开始,冯小刚连续推出了《甲方乙方》《不见不散》《没完没了》、《大腕》《手机》《天下无贼》《夜宴》《集结号》等十部贺岁片,这些影片凭借着对观众审美心理的准确把握,题材上从平民化的视角反映普通人的梦想和意愿,真实体现了普通市民的喜怒哀乐。鲜明的平民化倾向受到了广大观众的喜爱。在中国电影市场持续低迷的状况下,冯小刚的电影可谓独树一帜。
纵观冯小刚的作品,可分为初期和全盛时期两部分。初期作品包括《甲方乙方》《不见不散》《没完没了》贺岁三部曲;全盛时期作品包括《大腕》《手机》《天下无贼》《夜宴》《集结
号》等。这两个时期,冯小刚的电影在人物选择、电影风格、电影语言以及对秩序的表现等方面都有明显的不同。
一是人物形象。初期作品中的主人公多是小人物,都是城市里的普通人。如无戏演的姚远,远涉美国孤身闯荡的刘元,他们生活在一种悲喜剧的状态中。一个个默默无闻的小人物,从普通市民中走来,向普通市民中走去,演绎出一幕幕让人会心而笑的凡人事和凡人梦境。这些人物可能就在我们身边,是我们认识的人,甚至就是我们自己。戴锦华对此有精当的分析,认为“冯小刚的电影和观众之间的亲和关系很大程度上是绝大多数的电影观众进入影院可以到一种自我的投射”。但这种小人物形象却在《大腕》《手机》等后来的影片中悄然发生变化。《大腕》中的两个喜剧式的主角似乎仍然是小混混,而且是小骗子,然而此小人物非彼小人物,这些小混混却是可以为一个国际知名的艺术家来操办葬礼的人物。
二是在风格上,从贺岁喜剧向情节化正剧以至贺岁悲剧的方向发展。初期的贺岁影片作为一种特殊的喜剧样式,没有借助夸张的外部动作来营造贺岁片的喜剧效果,它只是通过既有的叙事内容和主题,在相对含蓄和平实的叙述中表现既定的内涵,这种内涵往往具有相当的生活质感,甚至是苦涩味。如《甲方乙方》里技术员丧妻的悲哀、《没完没了》中韩东为了已
成植物人的辛苦追账。这是一种笑中有悲的喜剧,是一种“含泪的笑”,自成风格。此后《大腕》中的人物外在的喜剧冲突已经被削弱;《天下无贼》则以情节的演变,以脉脉温情打动人。尽管它们依然保留了市民喜剧风格的元素,但总体而言,则更多的是往正剧的路上走。就在《天下无贼》热卖海外时,冯小刚华丽转身,拱手让出了贺岁市场奔赴豪门《夜宴》,上演了一场宫闱武打的悲剧片。影片从彩、构图、人物命运都方面都给人以压抑的感觉。尽管自2006年《夜宴》公映以来,业界和民间的“倒冯声”不绝于耳,影评人列孚对于冯小刚转型之作给出的评语是“制作一流,失诸剧本”,他认为《夜宴》在制作上的精良是对于古装片的突破。影评人顾小白更是直言不讳地指出《夜宴》最大败笔之一是叙事流于拖沓苍白。另外,《夜宴》的对白“莎剧味和草根味的混杂”也是引起争议的焦点。
专业影评人眼中的《夜宴》固然存在着诸多弊病,但你不得不承认《夜宴》成功地让冯小刚摆脱了“小品模式”。对一个类型片导演而言,突破固有类型的约束和成见,在风格上有所继承和创新,这些动作本身就值得引起业界更多的关注。如果说《大腕》是冯小刚电影风格转型的开始,《天下无贼》是其标志,那么《夜宴》就是对过去的一次告别。在电影里堆满抖机灵的点子,那是2004年以前的冯小刚。把一个点子发酵、规整、提炼,让整部电影在控制与不控制中浑然一体,这是我在《夜宴》里看到的冯小刚。尽管《夜宴》中的武打动作是为
配合剧情需要而设计的,但这部中国版的《哈姆雷特》无疑会因为在西方经典故事原型上增加了“武侠”的元素而更具东方魅力。
三是从游离秩序向正规秩序转变。在《天下无贼》中,我们看到了游离秩序向正规秩序的变化:男女主人公王薄和王丽是法外之徒,这两个小人物是贼,是犯,这似乎是游离于秩序之外的人物。但是整个故事是一个法外之徒向主流社会回归的故事。这一对男女,最后他们的爱,他们对于自己孩子的期待使他们成为了护法者,王薄甚至为了最终完成这个护法和歹徒搏斗,死于歹徒老大黎叔之手,为曾经触犯法律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在《手机》中,冯小刚以传统与现代、乡村与城市二元对立的镜头语言,表达科技进步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信任危机、人格异化等问题的思考,同时也借助手机这种新媒介在私人生活领域扩散的现象为观众展示了人性的方方面面。值得一提的是,严守一最后把手机投向焚场的一幕可以说是一次绝妙的隐喻。用象征现代文明的手机为逝去的美好祭奠,前途迷茫的现代人只能从传统中寻慰藉。在影片中,奶奶作为美德的化身,对严守一形成了巨大的威慑力和感召力,传达出冯小刚对传统价值观念的认同。
四是在电影语言上,由“生活化”语言向“电影化”语言转变。冯小刚电影是从日常生活世俗形态
中撷取和产生的,通过独具魅力、诙谐幽默的语言和演员滑稽的表演达到戏剧效果。早期贺岁片里语言的狂欢、表演的舞台小品化,都给人一种放大室内剧的感觉。从《一声叹息》开始,冯小刚开始有意识地运用“电影化”的手段来拍电影。《天下无贼》将瑰丽的西部、庄严的寺庙、长长的车厢刻意嵌入故事情节中,多运用长镜头以及特写和快速的切换来展示动作和场面,不断利用音乐调动观众情绪。如果说在《天下无贼》中冯小刚仍然延续了他一贯的制作风格的话,那么和冯小刚的其他影片相比,它的技術含量明显增加了许多。在使用各种各样的电影技巧的层面上,大大地超过了此前的“冯技”处理。例如片中对众生膜拜的大俯瞰镜头,星夜与狼的声音对接,黎叔和王薄比试剥鸡蛋的特写等等。
冯氏贺岁片十年的票房神话源于成功的商业策划,而他成功的转型预示着贺岁片从迎合市场到认知市场的一种飞跃。电影作为一种思想的方式,一种艺术的责任载体,在艺术和商业之间,怎样才能让影片叫好又叫座,这是中国电影所面对的重大问题。
参考文献
[1]丁亚平.影像时代中国电影简史[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
[2]张颐武.全球化与中国电影的转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3]陈犀禾.跨文化视野中的影视艺术[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1999.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