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观旷达名人事迹五篇1000字左右
冯小刚作品冯小刚导演的《甲方乙方》是一部令人惊讶的作品,到今天为止,国内很难说有哪部喜剧作品能够达到那样的高度,甚至包括后面同样以段子精彩著称的《不见不散》。分成数段的叙事,实际上贯穿其中的是一个有着真正文化情感的人性思维方式。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乐观旷达的名人事迹范文,接下来随着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乐观旷达的名人事迹范文一
    记得有人说过,每个真正的喜剧大师骨子里都是一个悲观主义者。冯氏喜剧虽然打着贺岁片的旗号占领了多年的国内电影市场,甚至有人说冯小刚是贺岁片第一人,但在他任何一部看上去都花团锦簇的喜剧当中,总有一点淡淡的忧愁与悲剧感隐于其中。
    这可能与当时和冯导演合作的人有关。无论是引发贺岁片狂潮的那几部片子,还是后来的《手机》,都是那些真正会架构故事的人在背后支持,王朔、刘震云不但说故事一流,而且算是国内为数不多的能够洞悉命运的作家。他们的作品本身就有一种特殊的力量,或者说含着泪的笑。尤其是王朔的小说,在典型的京油子加上大院语言之中,有着一种无奈的苍凉。这种能够感动与震撼人们的力量构成了冯氏喜剧最基础的底。
    当离开这样的作品与人之后,冯小刚导演的冯氏喜剧延续之作就未必能看了。《非诚勿扰》由冯小刚自编自导,故事并不出彩或者说根本没有讲好一个让人信服的故事,倒是捧红了北海道的旅游。风光片+mv+植入广告+段子的模式并不是冯氏喜剧成功的法宝,失去了那种能挠到人心里痒痒的能力,才是冯氏喜剧后来最致命的缺失。
    但遗憾的是,事情并非到此为止。做文化产业的人有个很有意思的嗜好,往好听里说是突破自我,也就是从来不躺在功劳簿上睡大觉之类的表述;往恶意里揣度,大概就是觉得自己什么都行,能够在任何领域取得成功。《夜宴》是向着他从来没有进军过的领域进行的一次尝试,也就是所谓的“大片”。
    拍摄“大片”可能是所有导演的梦想,在国外大片热之后,国内有点儿实力的导演纷纷投入其中,但无一不是折戟沉沙,或者是票房尚可而风评不佳,或者是票房与风评双双成为悲剧。由于没有具体数字,很难说《夜宴》属于哪一种。但至少在某种程度的笑场过程当中,“大片”梦被喜剧的余波无情地抹上了其他彩。
    到《唐山大地震》的时候,这种景象已经被反思之后的冯小刚完全抹去了。在虚拟的历史时空当中架构一个宏大叙事的故事,在内力不足之下,这往往会成为不得已的喜剧——《夜宴》
就是最好的证明;但在现实发生的事件当中关注小人物的感情,则被证明是切实可行的。国外的灾难片成功地运用了这一经验,而《唐山大地震》的出现也证明了这条定理颇为可行。虽然在某种意义上说,如果只是为了感动而感动,这些感动多少有些廉价。不过这不能怪冯小刚,对于某些具有特殊意义的天灾与人祸而言,我们的视线都投影在事情的千层面上,事实并非如水一样可以深入观察,而是犹如一块看上去透明的水晶,其间的折射让事物有了不同样貌。
    当冯小刚导演作为一个喜剧导演时,无论他背后的团队还是他本人,由于游离在事物的上方,更容易看到一些别人看不到的东西。他拍摄喜剧的时候,他是接近于文化的,在大俗当中体会了世情。而当他开始以社会热点制造泪点的时候,则因为无法深入最终导致其远离了曾经到达的高度,在商业成功的同时,失去了他曾经超然的敏锐。当他作为一个喜剧导演的时候,他离大师的境界是最近的,当他想成为一个他心目中真正的大师之时,他离那个境界是最远的。
    无论如何,他到过那里,冯小刚未来是不是大师不好说,但他曾经到达离大师最近的地方。
    乐观旷达的名人事迹范文二
    北魏历史上有个著名的“不倒翁”高允,他经历过五代君王,创连这个纪录,除了因为历代君王
的器重与喜爱,另一个重要原因则是他足够长寿。高允信佛,他曾乐观地估计自己会有百岁的寿命,结果活到了98岁。
    有一天文成帝召开朝会,发现著作郎高允已经27年没升过职,他本人居然从未提过这方面的要求,不由得大为感慨。他说:“你们这些人虽然每天手拿刀弓箭,在我一旁侍候,然后观察我高兴的时候向我乞求官职,这不过是站立的功劳,却得到封王封侯。高允用一支笔辅佐国家,他的部下已经有一百几十人都官至刺史了,他却一直在做郎官,你们难道自己不感到羞愧吗?”
    大臣们听了面面相觑,没敢吱声。这时司徒陆丽上前票告说:“陛下教训得是,高允虽然没少受皇恩的恩宠,但家中贫苦,妻子儿女没有家产。”
    文成帝大为惊讶:“你为什么不早说呢?是不是看我重用了他,才说他贫穷?”马上命令起驾,亲自到高允家察看。
    进得高允家的大门,只见院落荒疏,仅有草屋数间。屋里炕上的被褥都是用麻布做成。家人穿的都是用旧棉絮做的棉袍。厨房里只有一点食盐和青菜。文成帝看过,不住叹息:“古人的清贫也不至于到这步田地啊!”他招手让高允过来,询问原因。原来北魏的官吏都没有工资,他们
的生活主要靠皇帝的赏赐,或者经营些田产取得收入。高允当年随太武帝南征北战,立下不少功劳,得到的赏赐无数,但都被他分给手下的士兵了,他自己则过得非常窘迫,以致有时无米下锅,只好经常让儿子们上山打柴采菜,以补贴家用,维持生活。
    文成帝深受触动,当即下令赏给高允绢帛500匹,谷米1000斛,任命他的长子高忱为绥远将军、长乐太守。高允三番五次地上表推辞,称其不可当此大用,文成帝态度坚决,不予批准。
    照说人要上了年纪,往往都爱考虑养老无忧和为子孙留点看得过眼的遗产,这些对高允来说都是易如反掌的事,但他却越发视富贵如云烟。依然一如既往地坚持有饭大家吃,有酒大家喝。孝文帝曾专门为高允颁布一道诏书,说:“高允年逾古稀,但家贫无储。命令主管宫廷音乐的太乐署,抽调10名演奏弦乐器和竹管乐器的艺人,每隔五天到高允家中演奏一次,使他心情喜悦。”不久又下诏令每天早晚为高允供应饮食,每月的初一和十五赠送给他牛肉和美酒,每年的春秋两季赠送给他各种山珍海味。还要按月发给衣服丝绵和绸缎。高允十分高兴,留下鼓乐,因为他特别喜欢听音乐,其余的赏赐又全部发给了亲属和故旧。
    98岁那年,高允身体略感不适,孝文帝忙派御医李惰登门探视,李脩回宫秘密报告说高允气血有变化,恐怕情况不太好。孝文帝心里很难过,派使者赏给高允皇帝享用的各种精美食品,从美
酒粮米到食盐肉酱,以及床帐、衣服、被褥、几杖等,非常齐备,总计有一百多种,都是当时的上等产品,把庭院堆得满满的。高允喜形于,摸着这些东西说:“皇上认为我太老了,赏赐这么多东西,正可以分发给客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