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龚开《骏骨图》与任仁发《二马图》作品研究
龚开(1222—约1302),字圣予,号翠岩,淮阴人,宋末元初画家,擅长山水画、花鸟画,尤以画马出名。其绘画作品《骏骨图》为纸本墨笔,纵29.9厘米,横56.9厘米,描绘的是一匹骨瘦如柴的瘦马,马面朝画面的左边,低首似在觅食抑或是在沉思。突兀无肉而接近下塌的尻脊关节和低首向下的头部,使马的两只前腿勉强撑起的髻甲部位显得格外突兀,更突出马的瘦骨嶙峋。画中马枯瘦的躯干使其肋骨清晰可见。画面的左上部分有画家粗笔隶书题写的跋文,跋文云:“一从云雾降天关,空尽先朝十二闲。今日有谁怜瘦骨,夕阳沙岸影如山。《经》言:‘马肋贵细,而凡马仅十许肋,过此即骏足,惟千里马多至十有五肋。’假令肉中有骨,讵能令十五肋毕现于外?现于外非瘦不可。因成此相,以表千里之异,骻劣非所讳也。淮阴龚开水木孤清书。”通过画面中的跋文我们可以得知,龚开所画瘦马为寂寞无主却依然刚正不屈的千里马。画家生活的时代战乱频繁,从宋代灭亡到元代建立,他没有应征为元代宫廷做官,而选择游离于四方,寄情于山水之间,以卖画维持生活。因此,《骏骨图》中的瘦马是龚开自身生活的真实写照和情感表达
任仁发(1254—1327),一名霆发,字子明,号月山,松江人,善画马、人物故事、花鸟等。任仁发生活在宋朝灭亡而元朝兴起的动荡年代,在南宋未能入仕的他,以布衣身份投靠元朝宫廷,很快就因水利方
面的才华得到赏识,先后主持修建过许多水利工程,并著有《浙西水利议答录》等。其绘画作品《二马图》为绢本设,纵28.8厘米,横142.7厘米,描绘的是两匹侧身面朝画面右侧一前一后站立的马,前匹马身高体壮,是一匹膘肥体壮的肥马,马的毛亮丽,有不同颜的毛皮相间,形成有花斑的皮毛,昂首向前的姿态和拖在地上的缰绳凸显马神气活现、趾高气扬的精神状态。后匹马的毛单纯,瘦骨嶙嶙,俯首向下而位于肥马之后,马瘦弱的躯干使其肋骨清晰可数,颈部挽起的缰绳和俯首向下的姿态显示出马力倦神疲、疲惫不堪的状态。画中傲气十足的肥马与疲惫不堪的瘦马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引人深思。整幅画面意蕴十足,造型笔法生动,设明快,富含意蕴,所绘的马形神兼备,极其传神。
任仁发在卷后题跋云:“予吏事之余,偶图肥瘠二马,肥者骨骼权奇,萦一索而立峻坡,虽有厌饫刍豆之荣,宁无羊肠踏跃之患;瘠者皮毛剥落,啮枯草而立霜风,虽有终身摈弃之状,而无晨驰夜秣之劳。甚矣哉,物情之不类如此!世之士大夫,廉滥不同,而肥瘠系焉。能瘠一身而肥一国,不失其为廉;苟肥一己而瘠万民,岂不贻污滥之耻钦!按图索骥,得不愧于心乎?因题卷末,以俊识者。月山道人。”在为官的过程中,官场种种贪污现象使任仁发深有感触,因此,他创作《二马图》,运用隐喻的手法讽刺贪官污吏,表达心中的不满,真实深切而打动人心。任仁发描绘的这两匹马具有深刻的意义,讽刺了当时元代官场上的腐败情况,而画卷中的瘦马即为画家本人,他借《二马图》表现了自己当官不为己利而一心为民的崇高志向。
二、龚开《骏骨图》与任仁发《二马图》作品中的异同
龚开《骏骨图》和任仁发《二马图》在绘画技法、情感表达方式、画面呈现的效果等方面都具有很多相似性,龚开的瘦马和任仁发肥瘦相比之下的瘦马十分相似,两幅画中的马同为俯首向下站立的动态形象,在相同的马的动态中,同样高高突起的髻甲相比俯首向下的头部和下塌的瘦弱的臀部更显示出马的瘦弱与孤苦。两位画家描绘的瘦马皆为千里马,瘦弱的身躯都凸显了马多根清晰可见的肋骨。龚开在画面左上方的题跋和任仁发在卷后的题跋同样真实地表达了他们当时真实的境遇。龚开所画千里马因怀才不遇、寂寞无主而消瘦脆弱;任仁发画肥马和瘦马的对比,讽刺了“肥一己而瘠万民”的官场污吏,为“瘠一身而肥一国”的清官鸣不平。两位画家都以绘画作品表达自己的情感,借画马抒情,表现他们当时的境遇;而且同样采取诗画结合的表达方式,意味无穷,真切感人。
《图绘宝鉴》记载,龚开“画人马师曹霸,描法甚粗”①。龚开的画马技法在继承传统画法的基础上力求创新,他的《骏骨图》以水墨写意的创新手法创作而成,作品中马以中锋勾勒的线条描绘,鬃毛微微飘拂,显得十分凄凉。龚开运用淡墨层层干擦马的肌肤,使肌肤具有强烈的质感,用墨笔勾勒出马的肋骨与背部,千里马多根肋骨的特征清晰可见。龚开运用的线条结实而有力度,他用浓墨渲染的手法描绘出马的腿部和足部,使马消瘦
龚开《骏骨图》与任仁发《二马图》作品比较研究□樊凯瑞
摘要:龚开和任仁发的绘画作品具有鲜明的艺术特,通过对比分析可以发现,他们的绘画作品无论在
绘画技法、情感表达方式还是在画面中呈现的形式效果上,都具有许多相似之处。在古代,马是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动物。瘦马是龚开《骏骨图》和任仁发《二马图》作品中的主体,龚开与任仁发对瘦马的描绘,不仅反映出画家借画马表现情感的艺术境界,而且反映出在动荡不安的宋末元初时期文人的精神风貌和社会文化思想内涵。
关键词:瘦马宋末元初文人情感表达
16
美术时空A R TE D U C A T I O NR E S E A R C H
的形象得以升华。任仁发所画瘦马线条同样圆浑而有力度,为表现马的形体结构,他同样敷以彩简练概括,刻画生动而有意味。这种先用线条勾画形态,再敷以彩渲染以表现筋骨质感的手法,与龚开也颇为相似。
龚开和任仁发生活的时代大致相同,但其生活经历却截然相反。两位画家在题材选择、创作方式方面都有其各自的特点,瘦马同样为他们情感表达的对象,但其画面中表现出的意趣形式、表达方式和创作方式等存在着许多不同。龚开为宋末遗民画家,没有应征入元为官,寄情山水,不问政事。作为一名隐逸之士,他用真实的情感描绘了一匹瘦弱的千里马,表达了自己的生活现状、思恋故国之情感、亡国之痛。
而在元朝为官的任仁发,他借千里马表达自己的经历和情感时则与龚开截然相反。任仁发身处官场,面对贫苦、苦难的人民和官场中贪官丑恶的行为,作为一名志在造福天下百姓的清官,他深有感触,所画的瘦马形象与龚开的瘦马形象虽颇为相似,但不同的是,他还画了一匹肌肤有花斑的肥马进行对比。任仁发与龚开不同,他对故国少有思恋,而一心为新政贡献自己的力量。他在官场上受到挫折后感慨万千,进而描绘了一匹肥马和一匹瘦马表达自己为官的经历与感触,同样真切感人,画面中肥瘦对比的创作方式使《二马图》的画面具有鲜明的艺术特。结合龚开和任仁发的生活经历与社会背景,他们的绘画作品都引人深思。
缰绳作为画家作品画面中极小的一部分,对两位画家表达的主题思想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不问政事、自由自在、潜心为艺的龚开,所画瘦马没有缰绳的约束,虽骨瘦如柴,但通过马的动态和眼神,人们依旧可以看到马的坚忍不拔、坚贞不屈。而任仁发画面中的瘦马挽在脖间的缰绳和肥马拖在地上的缰绳,分别表现出瘦马的自律清高、行为有度和肥马的神气活现、趾高气扬,形象生动。
三、龚开与任仁发画马异同的原因分析
马作为古代人出行的交通工具、劳作时的运输工具、狩猎时的重要工具,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深受人们的喜爱。纵观中国的历史文化,马的形象以各种艺术形式出现,如在岩画、壁画、青铜器、玉器、雕刻等方面都出现过不同形式的马。在相同的历史时期,龚开和任仁发都以马作为其情感表达的对象,
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瘦弱的千里马是他们怀才不遇、表达远大抱负的最好表现对象之一。有“一日千里”“逐日追风”等美誉的千里马,本应该威武强悍、威风凛凛,而他们画中的马却瘦骨嶙峋,这与人们印象中的千里马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引人深思。因此,瘦弱的千里马是他们表达自身经历、远大抱负的最好选择。他们的画马图真实地反映了宋末元初部分文人的心理状况,是改朝换代时期文化内涵的真实表现。
画跋是龚开《骏骨图》和任仁发《二马图》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龚开以“今日有谁怜俊骨,夕阳沙岸影如山”等诗句传达出作为宋朝遗民的他,身上的坚贞廉洁的高尚品格,他表现的情感真实感人,可谓“诗发难画之意,画映诗中之境”。任仁发《二马图》的题跋中“瘠一身而肥一国”的高尚志向,为得不到重用却一心为天下百姓着想的士大夫鸣不平,是画家创作心声的真实流露。任仁发和龚开作品中的题跋不仅使人们看到了元代初期文人画诗、书、画、印相结合的创作形式,而且使他们的绘画作品达到了表达情感的高度。
在画马艺术由传统的线描工笔逐渐转变为近现代水墨写意的表现手法的过程中,龚开和任仁发作为宋末元初的两位文人画家都作出了较大的贡献。龚开画马时用中锋写意之笔勾画鬃毛的技法,以积墨法皴擦马的肌肤质感、明暗变化的技法,以坚实有力的线条表现背部与肋骨骨感的技法,以及采用浓墨渲染手法画马的腿部和马蹄、表现瘦马的瘦骨与沧桑感的技法,多种技法的结合与统一,反映出龚开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受前人细线描绘手法“用笔颇粗”的影响。因此,龚开是古代画马技法由线描细绘向水墨
写意过渡的创始人之一,他推动了画马艺术的审美方式逐渐变化,使神韵生动、有情感的审美方式被后人认可,写意性的表现手法被后世画家接受和传承。任仁发对比创作的手法表现出文人画家创作绘画作品时的不断探索、创新的精神。《二马图》中马的缰绳之间的对比、马肤之间的对比、马肥瘦之间的对比以及马扬起来和俯下去的头部等动作之间的对比,都体现出画家在创作过程中主观表达的多样性与独特性,这种对比的方法也使其作品具有丰富的意蕴和精神内涵。
结语
通过对龚开《骏骨图》和任仁发《二马图》作品的比较分析,我们不难发现他们在题材选择、绘画方式、情感表达等方面具有明显的相似性。作为宋末元初的文人,他们的绘画方式在继承和发展的基础上都具有创新性,诗、书、画、印结合是两幅作品的共同特点。龚开粗笔写意的画马手法更开一代写意画马的先风,他们画卷上的跋文是其心声最直白的表露。通过跋文,我们可以发现他们都是借画马表达自己的情感,通过画作表达崇高的境界。他们对瘦马的描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他们所处时代的社会背景,以及当时部分文人的心理状态。这些正是“笔墨当随时代”的真实反映,也折射出在动荡战乱的年代,不同遭遇的文人呈现出的精神风貌。因此,其作品表面视觉美的背后,是画家创作年代、社会背景的反映,是其情感心理的体现,对后世画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注释:
①夏文彦.图绘宝鉴.商务印书馆,1933.
参考文献:
[1]陈高华.元代画家史料(增补本).中国书店,2015.
[2]邵洛羊.中国名画鉴赏辞典(新编本).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
[3]薄松年.中国美术史教程.人民美术出版社,1970.
[4]杜哲森.元代绘画史.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
[5](元)陶宗仪.书史会要.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马徐骏个人资料(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编辑王雨晴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