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我们追过的
作者:舟子
来源:《幸福家庭》2018年第08
        近期,某报新媒体在做一个调查:那些曾经流行过的梗有哪些?你还在用吗?一年一梗如下:
        2003年:晕(表示搞不清楚状况);
        2004年:做人要厚道(电影《手机》台词);
        2005年:XX很生气,后果很严重(电影《天下无贼》台词);
        2006年:额滴神啊(电视剧《武林外传》女主角佟湘玉台词);
        2007年:你太有才了(出自赵本山、宋丹丹、牛小品《策划》);
        2008年:打酱油(引申义为不关我的事情”“围观);
        2009年:很傻很天真(源于钟欣桐对事件的回应);
        2010年:折翼的天使(美好的事物横遭祸端,常见于QQ签名);
        2011年:hold住(台湾艺人谢依霖口头禅,指掌控住);
        2012年:甄嬛体(模仿《甄嬛传》小说文体,如真真是极好的);
        2013年:我和小伙伴们都惊呆了(小学生作文常用句);
        2014年:且行且珍惜(马伊琍微博引发热议);
        2015年:duang~(好玩的特效拟音,来源于成龙拍摄的洗发水广告);
        2016年: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指友谊经不住考验);
        2017年:皮皮虾,我们走(来源于网红表情包)。
        可多选,最后一个选項为都没有用过
        当这些年度热门梗代表一一在我眼前掠过时,我的脑海中不由得想起了那句歌词:任时光匆匆流去,我只在乎你。的确,这些梗太熟悉了,简直就像是我们生命中的不能承受之
轻。说它轻是因为它们一年年地流逝,迭代的脚步从不停歇,去年的热梗今年可能就已经不太流行了,江山代有新梗出,谁都不会为谁而停留。梗不会因为人而停留,人也不会流连热度已经下降的梗。虽然,梗的重复套用,其实并不像文首所示的那样纪年般清晰得一刀切。更现实的情况是:几个热门梗各领风骚一两年,然后便雨打风吹去,各有各的命运了,有的活得长,有的活得短,活在人们喜新厌旧的语言表达里。
        身处大众传媒时代,只要你还看报、上网,就很难逃脱这些梗的势力范围的影响。身处都市,无需刻意,随随便便你都会偶遇梗,有时甚至是难以摆脱其笼罩,就像现在的全民汽车时代,你在哪里都能碰到汽车。我一度很讨厌一大早起来就碰上一辆小汽车,不得不闻它排放的尾气,所以,我尽量躲着有车的地方走。但后来发现这已经不可能:到处都是车了,车把我要走的路都占领了。好在梗没有这么讨厌,一般来说,梗都自带幽默基因。既然是幽默,那就不只是流于可笑,虽然,有的也有点俗,但其实梗最俗之时应在它被用滥之际。此时,作为一个明智的人,就要适时抽身逃离了。
        就像呵呵曾经风靡一时,成了包打天下的语气万精油,并荣膺当年头号热词。然后风向就变了,呵呵成了众矢之的,粉丝纷纷逃离,因为似乎谁都不想显得自己那么没品位,
一天到晚只会马伊俐呵呵。后来,哈哈登场了,直到现在,还在热用着。有时,我会想,哈哈哪天会盛极而衰呢?谁又是它的接班词呢?很难预测。因为社会转型期热点纷呈,竞争激烈,很难预测谁会脱颖而出,而且最热的热点又未必能成就一个最热的梗。国民梗的生成有必然,也不乏偶然。互联网时代的人,身不由己,被梗裹挟着,欲罢不能。
        不过,总的来说,我对于梗还是颇有好感的,因为它们大多显得聪明,就像网络流行文风给我的感觉。所以,当我有敲字和表达需要时,我也很愿意套用这些梗。如果有时我颇费心机地套用上了一个梗,而有编辑把这个梗改成了更加传统的严谨表达,我会怅然若失,甚至非常不快。而如果他们对我的梗心领神会,不加斧凿,我就会无形中视他们为语言上的知己,仿佛确认过眼神。就像在一个会议上,某人的所讲非常可乐但又不宜笑出声来,我的眼光就会不断逡巡,最后落在一个臭味相投的朋友身上,两人像表情包里的呲牙那样相视一笑,心有灵犀不点都通,一切尽在不言中……
        细想起来,一个个的热门梗像是一个个年月的表情包,帮助我们把握、印刻时下最热门的社会脉动,并以通俗轻松的方式存留、活跃在日常语言中……让我们的生活充满变化莫测的新鲜感,也有几分不变的基础与调侃。梗是我们共同的朋友,让我们在那些可以相视而
笑的一切尽在不言中,达到我们都是地球人的便捷沟通与心领神会。梗让社会交往变平,也让语言交流变平了。但平得太久又似乎太平淡了,于是,下一个带着泥土和露珠的新梗又应运而生、呼啸而来了。在梗的来来往往之中,我们的岁月更迭了,岁数也更迭了。而那些选项为这些梗都没有用过的人,如果他们不是不上网的老年人的话,又当有着何等不同凡俗的定力与修为?
        (摘自东方头条20185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