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绍兴大禹陵景区,矗立着一座16米高的大禹青铜雕像。如今,坐落在景区入口处的声名远播的绍兴越秀外国语学院,也将矗立起一座与大禹雕像默默相对的丰碑:泰戈尔在中国的唯一门生、浙江绍兴“越秀”首任校长魏风江的一座塑像。
20年前尚在“越秀”授课、如今已经年逾八旬的王铁安与笔者谈起“越秀”老校长魏风江时,脸上漾起敬佩的神:“他是大文豪泰戈尔在中国的唯一门生,也是我们‘越秀’的首任校长!”
笔者早在中学时代就对泰戈尔怀有莫大的敬意,记得从80年代初,曾用微薄的津贴多次买过泰翁的诗集和格言集;观看过根据他的同名诗篇改编的电影《两亩地》,电影中那枝叶茂密的芒果林、能歌善舞的印度姑娘至今还在眼前晃动。
泰戈尔早年在被英国统治者追捕中选择了教育救国之路,20世纪初毅然创办了生汀尼克坦学校。校址选择在广阔的荒原上,学校旁有几十棵参天的古榕树,当时社会不,常有匪徒隐匿在树林中,但泰戈尔临危不俱,泰然处之。这里因泰戈尔父亲曾只身在三棵古榕树下搭起一个茅舍开始农耕生息、坐禅说教,因而取名为生汀尼克坦,意为“和平之乡”。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泰戈尔的英译本《吉檀迦梨》出版,他把所得的诺贝尔文学奖金1万英
镑巨款作为基金,并在罗曼?罗兰、罗素、萧伯纳、爱因斯坦等名流和欧美各国人民的支援下,泰戈尔一直为之追求的这所“国际大学”终于1921年宣告成立。
办学之后,泰翁曾三次踏上中国的土地,他对中国人民及所创造的中华文明无比厚爱。第二次来中国,泰翁到上海就下榻在徐志摩家中,尔后在往美国、日本讲学的归途中,又来到徐志摩家中。1931年他第3次来访,宋庆龄接待了泰戈尔,送给他一套无锡产的泥塑京剧脸谱。泰戈尔感动地说,他与中国结下了不解之缘。
泰翁的中国老友蔡元培,对诗人沟通中印文化的交流合作大加赞赏,不久便组织成立“中印学会”并出任会长,还决定在国际大学设立中国学院,任命谭云山教授为院长,提出选派中国学生入学研究印度历史文学。谭云山院长在考虑选派中国学生时,当即想到了曾在上虞春晖中学和上海立达学园勤奋苦读力求上进的魏风江。经谭云山推荐、蔡元培批准,魏风江于1933年12月应选前往,成为国际大学中的第一个中国学生。
如今的越秀外国语学院师生,每当在学院图书馆里翻阅到自己所在学院前身的首任校长有关资料时,心中充满自豪。
魏风江1912年出生在浙江萧山,当年他父亲在绍兴草藐桥和上大路开纸店、锡箔庄,他在绍兴一中读书。魏风江高中毕业后赴上海进入由匡互生创办的立达学园。越乡的优秀人文传统,铸就了这位越地少年高尚的情操、勤奋好学的品格,他获得了全校师生的一致称赞。直到那天他只身赴国际大学中国学院求学之时,蔡元培还连连称赞“有志,有志;难得,难得。”并赠“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的一幅题词给他。
魏风江到印度国际大学后,泰戈尔亲自接见了他。泰戈尔亲切地对他说:“中印两国人民的文化交流已有数千年的历史,这个关系的连续发展是我们这代人的责任。你是第一只从你们祖国飞来的幼燕,欢迎你筑巢在生汀尼克坦(santiniketan),同我们一起生活和学习吧。”从此,魏风江开始在泰戈尔、甘地身边学习印度历史、文学,并亲身参加印度独立运动,还结识了包括后来成为印度总理的尼赫鲁和巴基斯坦国父达真纳等印度朋友和国际友人。
刻苦勤勉加上谦虚热情,魏风江因此博得了老师泰戈尔和同学的信任和钟爱。生汀尼克坦是进步思想的传播地,印度独立运动的领袖人物常到这里作报告,使魏风江有机会结识了尼赫鲁等独立运动的领袖人物,当时印度前总理英迪拉?甘地还是魏风江的同班同学,两人友
情很深厚,其时魏风江还赴圣雄甘地的住处与平民同习功课半年。直至“七七”事变、抗日战争爆发,魏风江才辞别恩师毅然回国抗日。
魏风江在投身于国内的抗日斗争后,被时任浙江绍兴稽山中学校长邵鸿书的爱国热忱所深深感动:邵鸿书是国民党元老、和平老人邵力子的内侄,1910年出生于绍兴,早年毕业于中山大学,27岁那年为大学教授,曾与陈翰笙、薛暮桥等人组织中国农村经济研究会,研究传播马列主义,宣传抗日。1941年日寇攻陷绍兴,时任稽山中学校长的邵鸿书带领师生突围退居到武义县深山之中的明王寺破庙里继续上课,师生睡地铺、点油灯、吃粗粮,大有卧薪尝胆、生聚教训之意。魏风江闻稽山之风投奔前往,深受邵老欢迎。
新中国成立后邵鸿书仍然一直从教,直到1975年在绍兴一中退休。他精通英、俄、日三国语言,学生不计其数。不过,当改革开放的春风在鲁迅故乡吹拂的时候,身为市政协常委、市民盟副主委的邵老仍然壮心不已,由民盟出面在他的积极筹备努力下,经批准办起了一座外国语学校。他手里拿着批文兴奋得在老同事中奔走相告。那天傍晚邵老趁着月,首先到了在职工夜校教日语的比自己整整小15岁的王铁安要他一起办学。
次日招生简章一出,报名的人在校门口排起了长队,没几天登记的就有500多人,“越秀外
国语学校”终于开学了。
戚薇个人资料及图片 开学之后,邵老又兴冲冲地乘火车来到省城杭州,跨进了在抗日斗争中结下深厚友谊的魏风江的家。多年不见,魏风江对这位满头白发、双眼炯炯有神的知交突然到来不竟喜出望外。然而当他得知邵鸿书要请他出任“越秀”首任校长的意图后,竟迟疑起来。当然,魏风江最后还是被老友的精神所感动,他提着行李,随老友坐火车回到了久别的故乡绍兴。
第二天,魏风江正式以校长身份站在了“越秀”的讲台上。他说:“今天鸿书兄又陪着我给学生上第一节课!记得30多年前在明王寺破庙里上的第一节课,也是鸿书兄陪着的……”
魏风江在明王寺破庙里上的第一课,教材就是泰翁的一首诗,此时此刻,他给“越秀”上的第一课也以这诗作为教材。邵老望着讲台上的挚友,频频点头说好。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第二届办学条件改善了,外国语学校扩大到9个班,他的办学精神也感动了中外友人,一批日本学者专门设立了中日友好邵氏基金。
“越秀”的春夏秋冬充满阳光和温情。在这里,课余的魏风江先后构思和创作了《我的老师泰戈尔》《甘地传》《印度的建筑艺术》《印度的宗教》等多部著作,尤其是《我的老师泰戈
尔》,被一家杂志一篇篇连续登载。以后“越秀”深得上级和社会支持,征地新建校舍,到上个世纪末被正式批准升格为独立的民办中等专业学校,面向全省招生。
1987年和1997年,魏老先生曾两次应邀访问印度,受到极高的礼遇。第一次访印回来他在家中辟建了“诗人泰戈尔纪念室”,墙上贴满了他与泰翁在一起的林林总总的图片,这间纪念室成了魏老生命中的最爱。前年已经92岁高龄的魏老,居住在杭州城内坐在发亮的藤椅上还静静地关注着中印关系的发展。去年,魏老带着祥和的笑容,安静地闭上了眼睛,他的生命在春光正好的西子湖畔画上了句号。印度总理瓦杰帕伊发唁电悼念他,越秀外国语学院师生专程赴杭悼念。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