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方法
论3D动画在网络法治新闻报道中的应用—以《新京报》为例
◎苏珂
[摘要】本文对《新京报》运用3D动画报道法治新闻的图像和视频进行研究归纳,总结当前新京报“动新闻”介绍
栏目报道法治新闻的运用策略
[关键词]3D动画动新闻视化新闻新京报
— '弓I言
新兴媒体迅猛发展,依靠报纸销量和直接搬运纸媒文章到线上的传统运作方式已逐渐被淘汰,受众希望在不同平台看到优质的差异化内容。传统媒体寻求转型的核心在于创新,内容呈现以及技术更迭都需要有一个质的飞跃。想 要满足受众的多样化需求,要善于跟进网络信息技术的迭代,运用到自己的内容创作中来。
相较于枯乏无味的文字和静态图片,短视频更为清晰直观,观众通过多种感官的调动来获取他们想了解的信息。3D动画作为短视频的一种,可以很清晰的呈现出新闻事件的脉络,也可以弥补摄影机没有捕捉到的遗憾瞬间,真实还 原新闻现场。
行动。媒体首先要增强非遗报道意识,在意识层面深刻了解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建立文化自信和构筑人类命运共同体过程中的意义和作用。要想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唤起文化自觉、建立文化自信中发挥自身具备的作用,必须确保其在大众媒介中有相当的能见度,方便公众获得信息并自主参与到非遗保护的行动中来。
2. 增强非遗报道的议程设置
媒体的议程设置,影响着受众对事情重要性的排序。因此,《湖北日报》在日常的议程设置中,可以适当增加相关议题数量,增加非遗的报道数量、扩大报道的规模。同时适当 增加头版的编排,从而为大众提供可读、可见、可感的文化氛围,将前人生活的智慧和文化精髓,通过媒体报道使后人可以得到启迪。特别是在“非遗日”前后,更要着重进行非遗 报道的议程设置,进行阶段性的集中报道。而在日常报道的 安排中,也须进行非遗选题的挖掘和采访,从而保证非遗报道议程设置有一定的连续性。
3. 增强报道的贴近性
通过统计得出,《湖北日报》在非遗报道中,观点引用来 源中非遗传承人和普通百姓相对缺乏。统计显示,报道内容 中,更多是以专家学者、领导干部的视角去解读非遗,因此,为了增强报道的贴近性,建议加大对普通百姓的采访力度,并在相关报道中多引用非遗传承人以及民众的观点和意见。非遗传承人以及民众通过在生活中的切身体会,会有不同角
“中国3D新闻第一媒体,不看一字而知天下事”是其创 办口号,内容上追求尽量提供完整信息、风格上追求幽默轻松、时效性上注重及时迅速追踪热点。本文通过收集整理《新京报》“动新闻”栏目运用3D动画技术报道的法治新闻,归纳出其报道特点和对当前媒介寻求创新发展的深刻意义。
二、《新京报》运用3D动画报道法治新闻的缘起
(一)运用3D动画报道新闻的国内缘起
国内最早使用这种新型新闻报道形式的是我国台湾地区的《》,它运用3D动画技术报道了一组性侵害、自杀、家庭暴力的新闻事件,视频中大量模拟事件场面,并
度的见解,他们的观点呈现会让受众感知到媒体对普通民众话语的重视,进而拉近了距离,提起了受众的阅读兴趣。
4.增强报道的可读性
在当下融媒体环境下,人们的阅读习惯也发生了变化,增强可视性是吸引受众的一大法宝。建议加强运用视觉化的报道方式,增可视化元素。具体而言,非遗报道中建议多配合使用图片和二维码视频。根据报道的实际情况配上相应的图片,从视觉角度让非物质文化遗产一目了然,在丰富 内容的同时,也给受众以视觉冲击。而二维码视频功能,结 合了当下移动互联网下人们的手机扫码功能,通过扫码,看 到与文字相关的音视频短片,独有的视听感受结合着文字介绍,会有效增加受众的阅读兴趣。131要多使用故事化的报道手法。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故事化,让人们可以从故事中去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故事表达的细节更为细腻,传递的信息更为全面,表达的情感也更为真实。
注释:
[1J徐宝璜:《新闻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2]黄旦:《新闻传播学》,杭州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P]伊润娜:《〈内蒙古日报〉非物质文化遗产报道研究》,内蒙古大学2018年学位论文
(樊淑琴:湖北文理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副教授;睢骄扬:湖北文理学院广播电视学专业学生)
新闻前哨2021年第4期77
7传播方法
配有虚拟音效和旁白解说I11。这组“动新闻”因为暴力渲染在台湾当地引起受众的强烈反对,台湾民众纷纷表示抵制“动 新闻”和《》。最终壹传媒遭到了台北市政当局对其100万元台币的,《》向公众道歉,“动新闻”内容也做了分级处理。
有不少研究学者认为“动新闻”这种新兴的新闻报道形式,是记者和动画制作者在已经发生了的新闻事件的基础上做出的合理想象,是否会触及新闻专业主义,则有进一步讨论的空间。
(二)《新京报》新媒体矩阵发展概况
近些年来,新媒体迅速发展,传统报业集团积极寻求转型,各个报业集团相互竞争,纷纷建立自己的新媒体报道矩阵,改革传统报业集团的新闻制作模式,更新设备,招揽新媒体技术人才,才得以不被时代的浪潮所抛弃。《新京报》报 业集团立足于原本传统报业所积淀的优势,运用新的技术给报业集团注入了新的血液和活力。现如今,《新京报》已拥 有了包括报纸、杂志、网站,以及新媒体客户端在内的媒体平台,组成了庞大的新媒体阵营,既为旧的忠实读者带来新的体验,也为吸引新的读者积淀了力量。
三、3D动画在《新京报》法治新闻中的应用策略
(一) 高度模拟还原新闻现场,让受众身临其境
新闻的现场报道活动中,收音和拍摄条件常常会受到环境的限制,报道者难以采集到完整的新闻素材。“
作为一 种虚拟艺术,3D动画是传播者表达思想、抒发情感和模拟场景的重要手段”[21。报道者利用3D动画技术进行编码创作,受众观看动画后根据自身想象进行译码,实现新闻传播的目的。
(二)有“度”的报道,屏蔽敏感画面
一些露骨的不适合直接播出的性、犯罪、凶杀等法治新闻报道,《新京报》通过技术处理,弱化了真实画面因尺度较大给受众带来一些身体不适或有可能违反相关法律法规而被禁止播出的问题。利用3D模拟技术,构建真实场景,使 故事场景化,现实化,可视化,满足大家的窥视欲。
《新京报》动新闻在处理不适宜公开的,但又引发社会强烈关注的新闻时,很好的保护了当事人的隐私,例 如《3D:江苏一女教师与13岁男生发生关系获刑3年》这则新闻中涉及未成年人,用动画处理更好地起到了保护效果。
(三) 维护法治社会,注重正确的舆论引导
《新京报》“动新闻”栏目在报道法治新闻时十分注重对公众的思想和价值观的引导,其对“腥性”的新闻阃面进行技术处理,屏蔽一些可能对公众心灵造成影响的阃面,或 运用另一种轻描淡写的方式掩盖这些细节
在报道此类法治新闻事件的同时,对于负面的新闻细节进行修饰,对正能量的内容着重加以表达,或对
某些不法行径进行批注说明,对公众进行教育。作为“社会公器”守住 社会良知,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使命。
四、启示
(一) 加强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缩短制作周期
组建一支专业的视频制作团队,积极招揽制作动画的
技术人员和相关人才的培养,在实践中积累经验。最初新京 报将许多动_业务外包给专业的公司进行制作,如今他们 自己便可以完成,栏目秉着培养人才逐渐进步的理念也巧
妙地节省了创作成本。
新京报“动新闻”团队不断提升动_视频制作技术和速度,目前已经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制作出动画视频还原新闻事件,让手中第一时间了解到事发现场的真实场景。
(二) 坚守伦理道德,不侵犯隐私不触及道德底线
3D动画新闻在传统的新闻制作方式上是对新闻客观性和真实性的挑战,并且其将一些事件的细节通过动画的
方式还原重新呈现在大众面前,会涉及侵犯隐私和对大众的教化问题。由于3D动画还原的新闻事件大多是没有摄
像机拍摄到的或者是通过事件知情人的叙述进行合理想象之后制作出来的,而这就会导致新闻有失其真实情况,或者 是因为知情人士的描述出现了偏差而导致新闻的整体失实。一些新闻细节也不可能事无巨细的完全精准还原,只能 是接近于其原本状况。事实上,任何新闻呈现包括以往文字白描式的呈现都是编码者主观建构后的文本。
(三)加强新闻产品版权保护,防止被随意转载和引用
“两微一端”是如今人们最常阅读新闻和收看视频的平台,通常一则3D新闻视频被制作出来,各个新媒体客户端并会跟进转发,有的非官方新媒体在转载时更是不注明出
处甚至盗用。许多莫名火爆和流传广泛的视频大多数人并不知道视频的传播源头,更不知道是由哪个机构所制作的,大家只是觉得有趣而进行转发扩散,而并不会去关注这个视频的最初出处。
《新京报》“动新闻"3D动_视频制作团队应该在制作视频做好防盗用的技术性操作以及別的网站和新媒体转载使用都要注明出处,这是保护新闻产品版权的方式,而一个 新闻产品被生产出来是集合了许多人的心血,是整个团队 的精心制作而生产出的产品,它是有价值的,应该被保护。
结论
《新京报》“动新闻”栏目运用3D动画这种新型的新闻报道形式,是在传统新闻报道形式基础上的创新,既有继承 也有发展,尤其是在法治新闻的报道中可圈可点。在媒体融 合大背景下,《新京报》的动新闻有重要的示范作用,对于传 统媒体的转型和新媒体的发展都有启示意义。
注释:
[1丨刘明:《对台湾“动新闻”事件的观察与思考》,《新闻 世界》20H)年第2期
[2j吴娜、冯丹红:《媒体融合背景下动漫在新闻传播中的应用与价值》,《传媒》2017年第23期
(重庆大学新闻学院研究生)
78新闻前哨2021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