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2021届高三全国卷III高考压轴考试卷
文科综合历史试卷
★祝考试顺利★
(含答案)
一、选择题
24.《史记·周本纪》记载:“武王追思先圣,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今河南三门峡陕县),黄帝之后于祝(今江苏丹阳),帝尧之后于蓟(今天津蓟县),帝舜之后于陈(今河南淮阳),大禹之后于杞(今河南杞县)”这一做法( )
A.体现了中国历史的延续 B.有利于巩固新兴的西周政权
C.实现了周朝的集权统治 D.说明了周人的政权基础薄弱
25.从东汉末年以来,中国西部和北部周边的各少数民族开始不断地向中原迁徙。尤其西晋统治时期“西北诸郡皆为戎居”,中原百万余口,“戎狄居半”。这一现象( )
A.完成了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 B.有利于北方民族的相互交融
26.下表为吐鲁番出土的武周时期的堰别青苗簿的相关记载。这一记载可以用来说明当时该地( )
耕地种类 | 耕地亩数 | 自耕 | 租佃 | 租田占耕地亩数 |
官田 | 101 | 8 | 93 | 93% |
寺观田 | 55 | 10.5 | 44.5 | 81% |
百姓田 | 315 | 130 | 170 | 54% |
A.个体农耕方式的盛行 B.寺院经济的急速扩张
27.马克斯·韦伯指出:官僚体系的特点是理性的共同体行动,它所造成的“非人格性”一旦定型,就能够形成一种凌驾性权力,“专制君主在面对官僚之优越专门知识时,也有同样的无力感。”这说明( )
A.制衡机制得到逐步完善 B.专制君主不乏理性成份
C.官僚政治削弱君主专制 D.君权受到儒家道德约束
28.John E.Schrecker曾对《清季外交史料》(1875—1911年)中的“主权”二字进行统计,他发现从1875年至1894年间,“主权”二字仅在每百页出现“一次”,而从甲午战争之后的1895年起,“主权”二字的出现频率明显增加。到l902年至l910年间,每百页出现次数高达22次之多。这反映出( )
A.甲午战争后国人民族意识的觉醒
B.甲午战争后清朝外交理念的近代化
C.甲午战争后向西方学习转向制度层面
D.甲午战争后清王朝在外交中注意维护主权
29.1948年12月21日,中共中央在《关于大量培养选拔产业工人干部的指示》中指出:“从产业工人和职员中细心挑选大批思想进步、工作积极、忠实可靠、懂得技术,并有组织才能和办事才能的优秀分子,给他们短期政治培训,依照情况并在自愿条件下,征调他们到新解放区去工作。”此举( )
A.壮大了人民军队的政治干部队伍 B.有助于产业工人运动的顺利开展
C.促进了战略反攻向国统区的推进 D.有利于党的工作重心转移的需要
30.1952年,北京大学历史系在国家文物局和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大力支持下,创立了国内第一个考古学专业,招收考古学专业本科生。此后,其他一些高校也相继成立考古专业,招收本科生。这些学生毕业后补充到了各地各级文物考古机构。建国初期考古人才的培养( )
A.是对新中国教育体系的发展 B.适应国家基本建设的需要
C.得益于 “双百 ”方针的提出 D.源于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
31.下图为《人民日报》关于一段时间中国对外援助与外国援华的报道数量比重变化图。其中20世纪80、90年代的报道数据整体上反映出( )
A.当时政治经济的双重需求 B.改革开放影响着外交政策
C.经济体制出现了重大革新 D.工作重心发生了重大转变
32.公元前242年,罗马政府设立了外事最高裁判官,专门负责受理罗马公民与异邦人以及异邦人之间的诉讼,调整他们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外事裁判官在处理案件时,除了参照罗马法的规范外,也吸取了地中海区域其他民族的法律规范。这一措施( )
A.符合了罗马帝国对外扩张的需要 B.丰富了罗马万民法的基本内涵
C.进一步扩大了罗马法的适用范围 D.推动了罗马法的法律实践的发展
33.《百科全书》部分主要作者及其代表作编纂条目列表
撰写人 | 涉及学科 | 条目代表作 |
狄德罗 | 美学、农学、手工艺、政治学、哲学 | 艺术、农业、日工、手工业者、 钢、自然法、爱真理者、政治权威四川高考是全国几卷 |
马菜神甫 | 神学、古代史、近代史、诗歌 | |
达朗贝尔 | 前言、数学、物理学 | 日内瓦 |
伏尔泰 | 历史学、哲学 | 历史、智慧 |
卢梭 | 政治经济学、美学 | 和弦、伴奏 |
上表反映出( )
A.启蒙运动孕育了近代科学 B.法国社会思潮冲突明显
C.启蒙学者宣传多元性知识 D.法国成为制度变革先锋
34.下图是关于十月革命的一张宣传图片,其解释是在资产阶级的巢穴面前,炮声鸣……士兵工人冲向冬宫。但据学者考证这幅图片是电影《列宁在十月》的剧照,是斯大林时期强调激烈革命的产物。最新史料表明十月革命冬宫战役未经过激烈斗争,整个过程总共死6人伤50人。这表明( )
《列宁在十月》的剧照
A.史料的新发现有助于获得历史新认知 B.综合多种历史叙述即可确认历史事实
C.历史教材不能客观准确再现历史事实 D.只有新材料研究才能还原历史的真相
35.苏联解体后,美国企图独霸世界;欧洲强调“欧洲中心论”;日本虽依附于美国,但多极化心态不言自明;独联体已趋稳定,抛弃原苏联“冷战”思维,强调世界有俄一席之地。这种状况( )
A.有利于世界大国缓和关系 B.表明了世界政治力量发生分化组合
C.淡化了西方国家冷战思维 D.维护了当今多极化的世界政治格局
二、非选择题
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明代以生产粮食为主、家庭纺织原料为辅的自给自足性质的单一经营格局被逐渐突破。种植
较广的经济作物,首推棉花和桑树,江南和华北都形成了大面积植棉区,蚕桑业则集中在长江三角洲地区;闽、粤等地大力发展甘蔗、荔枝、龙眼等经济作物。在经济作物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和城镇发展导致的非农业人口增长趋势的促动下,粮食生产也逐步被纳入市场网络,出现了粮食生产中心的移动。如江南原为粮食丰裕地区,但到明代中后期由于棉、桑等作物的广泛种植,致使粮食严重匮乏,只得从湖广、四川等地大量输入。商品性农业的发展,使以粮食生产为主体的农业结构被与商品生产密切相关的经济作物以及加工这些经济作物的手工业为主体的新型农业结构所替代。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二
近代欧洲农业科技的兴起是与产业革命同步发生的。蒸汽机用于农业生产,并出现了由蒸汽动力带动的绳索牵引犁。化学家对农作物营养、土壤、肥料进行了研究,通过实验方法来探明农业发展中的因果联系。生物学、物理学等自然科学也为农业科技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从此,欧洲农业开始由手工向机械作业、由经验向理论过渡,西方农业科技全面超过了中国。
——摘编自李慧红《翻译与晚清西方近代农业科技在中国的引进和推广》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代农业生产发生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1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欧洲农业科技兴起的影响。(6分)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从中外农业的发展中得到的启示。(5分)
42.(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3名中共一大代表的基本情况概要
项目 | 概况 |
接受马克思主义前的思想构成 | 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各种“主义”、“学说”的影响,其中改良主义影响最广,一类是康、梁维新思想的信奉者;另一类主张倡导“实业救国”、“教育救国”、“文学革命”、“实用主义” |
年龄结构 | 平均年龄为28 岁,年龄最小的为19岁 |
教育结构 | 具有大学学历的有9人,其中有6人曾留学日本:在国内获得大学学历的4人中。就读于北京大学的有3人;具有中等师范学历的有4人;中学学历的有 1人 |
职业结构 | 多为教师、编辑、记者或学生等 |
各地共产主义小组的代表人数 | 北京2人、湖南2人、武汉2人、济南2人、上海 2人、广州2人、旅日共产党组织的代表1人 |
——摘编自李亮《中共一大代表体思想结构研究》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近代史,自拟论题,并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4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
停薪留职是20世纪80年代初富有“中国特”的事物,是指企业富余的固定职工离开单位,但保留其身份,从事政策上允许的个体经营。停薪留职,是计划经济“铁饭碗”和市场经济大潮中“下海”之间的一座桥梁。1983年,劳动人事部发出通知,要求今后新招收的人员实行劳动合同制,原有固定职工目前仍执行现行的制度,但最终要达到所有职工都实行劳动合同制。1986年,国务院颁布改革劳动制度的四项暂行规定,即《国营企业实行劳动合同制暂行规定》《国营企业招用工人暂行规定》《国营企业辞退违纪职工暂行规定》和《国营企业职工待业保险暂行规定》,这四项规定着重强调用工、招工制度改革,即国营企业新招收的工人都要实行劳动合同制,取消退休工人“子女顶替”和内部招收职工子女的办法,实行面向社会,
公开招工,坚持德、智、体全面考核,择优录用。劳动合同制是我国用工制度一次重大改革,这一改革基本让国人告别了传统意义上的“铁饭碗”。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