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沧海》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2.结合创作背景,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品味诗歌的语言,初步体会诗歌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
3.领悟诗歌中表达的思想感情,以及培养同样的生活情趣。
【重点难点】
1. 教学重点:结合创作背景,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品味诗歌的语言,初步体会诗歌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
2. 教学难点:领悟诗歌中表达的思想感情,以及培养同样的生活情趣。
【教法学法】
1. 教法:
提问法,情景教学法。
2. 学法:
朗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观视频·巧导入
1. (播放《三国演义》片头曲)
老师:“在如此雄浑苍凉的艺术氛围中,我们仿佛走进了三国,三国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其中的一位英雄人物——曹操。他不仅是一位政治家、军事家,还是一位诗人。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他的一篇诗作《观沧海》。”
2.解题:
(1) 要求:学生解释题目。
(预设:观赏苍茫的大海。)
提问:《观沧海》是一首什么体裁的诗歌呢?(预设:乐府诗。)
补充:汉代乐府诗一般没有标题,《观沧海》这个题目是后人加的。
(2) 思考:诗歌哪一句话与题目相照应?
(预设:第一句,“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补充:“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这两句话点明“观沧海”的位置:诗人登上碣石山顶,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以下十句描写,概由此拓展而来。“观”字起到统领全篇的作用,体现了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的特点。
3.学生齐读本节课学习目标。
二、读诗歌·夯基础
1. 齐读
要求:学生齐读诗歌,明确生字词读音,强调易错字的读音并多读几遍。(碣石、澹澹、竦峙)
2. 自由读
要求:学生自由朗读诗歌,一边读,一边对照课下注释,疏通文意。然后,将读不通的地方标注出来先在小组内讨论,再在课堂上一起交流解决。最后,老师以考查的形式提问重点词句的解释。
3. 文学常识
提问:对于曹操,同学们了解他的哪些信息呢?
预设:望梅止渴、奸雄、枭雄......
(1)曹操其人。曹操,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擅长诗歌创作,代表作有《蒿里行》《短歌行》《步出夏门行》《观沧海》《龟
虽寿》等。魏朝建立后,曹操被尊为“魏武帝。
风把回忆摇落一地红是什么歌(2)曹操是“建安文学”的主将和开创者。建安文学:东汉末年一大批文学家在铜雀台,用笔直抒胸襟,抒发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掀起了我国诗歌史上文人创作的第一个高潮。由于其时正是汉献帝建安年代,故后世称为建安文学。内容比较真实地反映了东汉末年的社会现实和文人的思想情操。建安文学的十大代表诗人:三曹——曹操、曹植、曹丕,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
(3)乐府诗:“乐府”原是汉武帝时设立的一个官署,其职责是采集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来配乐,以备朝廷祭祀或宴会时演奏之用。它搜集整理的诗歌,后世就叫“乐府诗”,或简称“乐府”,可以配乐演唱。题目多见“行”“歌”“吟”“引”等字眼。
三、读诗歌·知韵律
1.断句
古诗文是没有标点的,但读的时候要读出停顿,这就是句读,俗称“断句”。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没有标点符号的诗歌,还原古诗最初的模样,学生自由尝试朗读,注意读出断句并用斜
线画出,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学生示范朗读
老师纠正学生朗读中不恰当的地方。
3.老师示范朗读
要求:学生听老师示范朗读,学习诗歌的节奏与抑扬顿挫的语调。
4.朗读比赛
要求:以小组为单位,学生自己尝试朗读,准备充分后进行小组间诵读比赛。
【朗读方法指导】
一般来说,诗歌中按表音划分节奏多,按表意划分节奏少。四言为“二二”节奏,如“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人生/自古/谁无死”。另外还有“二二一二”节奏,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同时,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五言有“二二一”节奏,也有“二一二”节奏,
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七言有“二二三”也有“二二二一”节奏,如“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韵脚要读得响亮而稍长,读出诗歌的韵味。《观沧海》为四言律诗。
古诗文诵读要有极强的感染力,要处理好诵读的停顿、语速、重音及语气。
四、读诗歌·品情感
1.创作背景
老师:“每一位诗人都有他的故事,每一首诗歌的创作都有它特定的背景,每一首诗歌都是作者在特定背景下有感而发的。由于年代久远,我们仅从字面上很难真正感受到诗歌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想要真正体会一首诗歌表达的情感,我们还需要细致地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
(多媒体课件展示)作者曹操,他一生南征北战历经艰辛,其中既有胜利的喜悦也有失败的痛苦。但他从不消极,总是积极进取,把统一中国作为自己人生的最大追求。诗人当时正处在事业的最高峰,削平了北方雄,统一了北方,如果再以优势兵力去消灭南方割据势力,就可以统一天下了。乌桓是东北方的大患,《观沧海》是北征乌桓归途中经过碣石山时写的。
大战前夕,身为主帅的曹操,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波涛涌起的大海,心情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他将自己的宏伟抱负、阔大的胸襟融会到了诗歌里,借着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使这首诗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成为一篇流传至今的优秀作品。
2.由景入情
(1)自由朗读诗歌后思考:曹操登山观海,面对波涛涌起的大海,心情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他登上碣石山以后,看到了什么?用诗歌中的句子来回答。
预设:“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2)提问:哪位同学来说一下这几句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诗人是如何描绘的?
预设:海水多么宽阔浩荡,海中山岛罗列,高耸挺立。周围树木葱茏,花草丰茂。萧瑟的风声传来,草木动摇,海中翻涌着巨大的海浪。
明确:【动静结合】
“水何澹澹”与“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动景
“山岛竦峙”与“树木丛生,百草丰茂”——静景
【远近结合】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远景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近景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