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八节的传统风俗
      腊八节的风俗
      1、腊八粥
      腊八粥养分价值丰富,暖胃驱寒,所以腊八这一天喝腊八粥是必需的。
      2、腊八豆腐
      安徽省有晒制腊八豆腐的习惯,这一天把小黄豆做成豆腐,切成块,中间挖洞放盐水,在太阳下烤晒,渐渐晒干,味道入口松软、味咸带甜,特别好吃。
      3、腊八面
      陕西省一带,用豆类、面做原料,面做成韭叶面,红豆提前一晚泡水,其次天熬汤把豆子煮熟,用中火煮面。面煮好后放葱花有泼面,这就叫腊八面。
      4、腊八醋
      腊八醋,传统腊八节风俗。在腊八这天用醋泡大蒜的风俗,名“腊八醋”。腊八醋,要泡到大年初一,初一吃饺子,要吃素饺子,取一年素素净净之意,蘸腊八醋吃,别有一番味道是。“腊八醋”不仅味道醇正,而且久放不坏。
      5、腊八蒜
      一到腊月初八,过年的气氛一天赛过一天,华北大部分地区在腊月初八这天有用醋泡蒜的风俗,叫腊八蒜。腊八蒜就是在阴历腊月初八的这天来泡制蒜,是华北地区的一个风俗。其材料就是醋和大蒜瓣儿。泡腊八蒜是一道主要流行于华北地区的传统小吃,是腊八节的节日食俗。腊八蒜材料其实特别简洁,就是醋和大蒜瓣儿。做法也是极其简洁,将剥了皮的蒜瓣儿放到一个可以密封的罐子,瓶子之类的容器里面,然后倒入醋,封上口放到一个冷的地方。渐渐地,泡在醋中的蒜就会变绿,最终会变得通体碧绿的,犹如翡翠碧玉。
      6、吃冰
      腊八前一天,人们一般用钢盆舀水结冰,等到了腊八节就脱盆冰并把冰敲成碎块。据说这天的冰很奇妙,吃了它在以后一年不会肚子疼。
      7、麦仁饭
      西宁腊八节并不喝粥,而是吃麦仁饭。腊月初七晚上将新碾的麦仁,与牛羊肉同煮,加上青盐、姜皮、花椒、草果、苗香等佐料,经一夜文火煮熬。青海〔传奇〕中说,农历十二月八日是释迦牟尼的成道之日,成道前有牧羊女献乳糜,用香谷及果实造粥供佛,那粥就是麦仁粥,成了后来青海的“腊八粥”。后人依据这种做法,在青海人的饮食里造了这味饮食。也开头在餐馆里流行。
      腊八节的美妙寓意
      1、表达祈求丰收吉利的美妙愿望
      腊八节借“腊祭”之名,表达的却是农事劳作一年的人们对来年的一种美妙祝福。从外表来看,人们是用收获的各种农作物礼敬百神,祭祀祖先,感谢神灵赐给他们的农业果实,感谢祖先对他们生产生活的保佑,同时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盛,事业发达,具有深重的迷信颜。
      但认真考察,这种信仰崇拜活动在迷信外衣下有其有用的目的,虚幻的功利性背后都有
其直接的物质功利性。在生产力低下的年月,迷信的方式具有精神劝慰和心灵净化作用,用这种方式表达对美妙生活的热切憧憬之情,是无可厚非的,要从迷信的外衣下看到那颗热诚的心。
      2、展现庆祝农业丰收的喜悦心情
      腊八节的标志性风俗腊八粥,其实也是农业丰收成果的一次大展现。正如老舍在《北京的〔春节〕》一文中所说:“在腊八那天,人家里,寺观里,都熬腊八粥。这种特制的粥是祭祖祭神的,可是细一想,它倒是农业社会的一种自傲的表现——这种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熬成的。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这种集中反映农家粮食丰富、一应俱全的腊八粥,的确能表达出农业大丰收的喜人景象,能表达出人们制造美妙生活的满怀喜悦,能表现出人们享受美好生活的特别情趣。
      3、营造和谐人际关系的有效手段
      中国的传统节日总是内敛而含蓄的,圈子一般局限在家人之间的其乐融融,但是,腊八节好像走出了家人的小圈子,人们通过腊八粥的馈赠与接受,建立了更广泛的情感联系。
中国8个传统节日及风俗
      宋代时,每到腊八这一天,无论是朝廷、官府、寺院,还是庶民百姓家都要熬制腊八粥。到了清朝,喝腊八粥的风俗更加盛行。在宫廷,天子、皇后、皇子等都要向宫女侍从、文武大臣赏赐腊八粥,并向各个寺院发放米粮、干果等供僧侣食用。
      在民间,家家户户也要用腊八粥祭祀祖先,同时,合家团聚在一起食用,并且馈赠亲朋好友。腊八节借助土地出产的农业成果有力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和人际关系的和谐。
      腊八节的传奇
      腊八粥在古时是用红小豆、糯米煮成,后来材料渐渐增多。南宋人周密著《武林旧事》说:“用胡桃、松子、乳蕈、柿蕈、柿栗 之类做粥,谓之‘腊八粥’”。至今我国江南、东北、西北广阔 地区人民仍保存着吃腊八粥的风俗,广东地区已不多见。所用材料各有不同,多用糯米、红豆、枣子、栗子、花生、白果、莲子 、百合等煮成甜粥。也有加入桂圆、龙眼肉、蜜饯等同煮的。冬季吃一碗热气腾腾的腊八粥,既可口有养分,的确能增福增寿。
      农历十二月初八,民俗谓之腊八,是春节前的第一个节令,此后“年味”日渐浓郁起来。腊八吃腊八粥的食俗,在我国已有千年之久了,别有一番来历。
      相传,在古印度 北部,即今日的尼泊尔南部,迦毗罗卫国有个净饭王,他有个儿子叫乔达摩·悉达多,年轻时就痛感人世生、老、病、死的各种苦恼,觉察社会生活徒劳无益,并对婆罗门教的神权极为不满,于是,在他29岁那年,合弃王族的豪华生活,出家修道,学练瑜珈,苦行6年,大约在公元前525年,一天,他在佛陀伽耶一株菩提树下,彻悟成道,并创立了佛教。史传,这一天正是中国的农历十二月初八日,由于他是释迦族人,后来佛教徒们尊称他是释迦牟尼,也即是释迦族圣人的意思。佛教传入我国后,各地兴建寺院,煮粥敬佛的活动也随之盛行起来,尤其是到了腊月初八,祭祀释迦牟尼修行成道之日,各寺院都要进行诵经,并效仿牧女在佛成道前献一种“乳糜”之物的传奇程式,煮粥敬佛。这便是腊八粥的来历。
      宋朝 吴自牧撰《梦梁录》卷六载:“八日,寺院谓之‘腊八’。大刹寺等俱设五味粥,名曰‘腊八粥’。”此时,腊八煮粥已成民间食俗,不过,当时帝王还以此来笼络众臣。元人孙国敕作《燕都巡游志》云:“十二月八日,赐百官粥,以米果杂成之。品多者为胜,此盖循宋时〔故事〕。”《永乐大典》记述“是月八日,禅家谓之腊八日,煮经糟粥以供佛饭僧”。到了清代,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世宗将北京门内国子监以东的府邸改为雍和宫,每逢腊八日,在宫内万福阁等处,用锅煮腊八粥并请来喇嘛僧人诵经,然后将粥分给各王宫大臣,品
尝食用以度节日。《光绪顺天府志》又云:“每岁腊月八日,雍和官熬粥,定制,派大臣监视,盖供上膳焉。”腊八粥又叫“七宝粥”,“五味粥”。最早的腊八粥是红小豆来煮,后经演化,加之地方特,渐渐丰富多彩起来。南宋文人周密撰《武林旧事》说:“用胡桃、松子、乳覃、柿、栗之类作粥,谓之腊八粥。”清人富察敦崇在《燕京岁时记》里则称“腊八粥者,用黄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去皮枣泥等,和水煮熟,外用染红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穰、松子及白糖、红糖、琐琐葡萄以作点染”,颇有京城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