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则徐简介
林则徐(1785年8月30日-1850年11月22日),汉族,福建福州人,字元抚,又字少穆、石麟,晚号俟村老人、俟村退叟、七十二峰退叟、瓶泉居士、栎社散人等等。进士出身,嘉庆十九年授翰林院编修,后历任云南乡试正考官,江南道监察御史,浙江杭嘉湖道,江苏、陕西按察使,湖北、河南布政使,云贵总督等职。道光时奉命为钦差大臣,赴广州查办禁烟事。后被遣戍伊犁,写下了“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悲壮诗句。此后,皇帝再任命他为钦差大臣,他抱病起程,途中死于广东普宁行馆,终年66岁。是中国清朝后期政治家、思想家和诗人,是中华民族抵御外辱过程中伟大的民族英雄,两次受命为钦差大臣;因其主张严禁、抵抗西方的侵略、坚持维护中国主权和民族利益深受全世界中国人的敬仰。
林则徐的主要功绩是从英国手里收缴全部近2万箱,约237万余斤。于道光十九年四月二十二日(1839年6月3日)在虎门海滩上当众销毁。
邵纯教授(原新疆社会科学学院院长,林则徐研究专家)的对林则徐一生的评价:
从政治定位上看,林则徐是古代最后一位,也是近代第一位民族英雄,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曾评价他为民主革命的先驱。邵教授认为,在中国历史上,杰出的人物多如过江之鲫,但其中却无人能与林则徐相比。
林志玲个人资料
从阶级定位上看,邵教授提出,任何民族的历史上都会存在两种人,一种是游离于阶级之外的人,这些人好吃懒做,游手好闲,贪财好,总之就是社会公害;而另一种是超然于阶级之上的人,这类人就是民族英雄,林则徐就是典型代表。他既不代表地主阶级,也不代表农民阶级,他是民族英雄,代表的是全民族的利益。尽管表面上看,他似乎代表着地主阶级的利益,但实际上,他的心中装的是人民。在他内心有"八哀",他会为处于灾难中的百姓声泪俱下,也会为贫苦农民彻夜难寐,这样的人,是超然于阶级之上的民族英雄。
从文化角度上看,林则徐是一位大学问家。他一生著书300多万字,几乎涉及到中国文化中的一切方面,是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集大成者。林则徐沿袭了儒家中“仁”的思想,他信仰佛教。他认为,所谓神,要“聪明正直,有功德与民,能驱除灾害”,可见即使在他的宗教信仰中,也深深透露着爱民的思想,这与我们一般理解的迷信行为有着天壤之别。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