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似的人注定相遇
作者:***
来源:《莫愁·智慧女性》2021年第12期
1900年,顾静徽出生在上海嘉定镇环城河附近的一处小宅院里。当她咿呀学语时,距离顾家向北三十多公里一江之隔的崇明岛上,世代耕读的施家迎来了长孙,祖父捧着长孙笑道:“汝当可为。”
顾静徽的童年,是囿于哀伤之中的幸福。父母早逝,她成了“孤儿”,但庆幸的是,继母不遗余力地养育顾静徽成长,用坚韧的品性影响着她。顾静徽刻苦学习,20岁那年,考入上海大同大学,成为物理学教授胡刚复的学生。胡刚复当时每周半数时间在上海教书,半数时间在南京东南大学教书。曾经共饮一江水的施汝为,在五四运动爆发后,辗转来到了东南大学数理化科学系。两个年轻人,虽未谋面,却在追逐民主、科學的道路上,聆听了同一位老师的教诲。
1923年,顾静徽在老师的指导下,考取了留美公费生。她期待能够通过物理研究,换来振兴国家的科学良药。而施汝为反复考量后,决定跟随叶企孙教授专攻物理学。后来在恩师的指导下,施汝为来到清华大学,研究电磁学。1930年,施汝为被选送至美国伊利诺伊大学攻读硕士学位,次年转至耶鲁大学攻读博士学位。那时,顾静徽刚从耶鲁大学毕业不久,转入密歇根大学研究院从事光谱学研究工作。
1931年8月16日,顾静徽踏上了德国柏林开往中国的火车。三年后,施汝为也回到了祖国的怀抱。当时,他们都已成为各自领域的专家,先后进入位于上海的一处物理研究所,而他们的老师胡刚复同样也在研究所工作。直到1934年,两人才真正认识。“静徽身材矮小,却有高大的灵魂,文静而不矫揉造作,和朋友们相处,乐于助人,善于安慰。”这样的女性在施汝为的心底烙下了深刻的印记。那些年,施汝为不仅做科研,还在“工业救国”思想下筹办了上海长城铅笔厂。而顾静徽更是接连教出了郭永怀、吴健雄等科学巨匠。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8月,淞沪会战打响,顾静徽等研究人员先期撤离,而施汝为则带领一批年富力强的研究员保护科研设备和数据资料。临行前,顾静徽望着施汝为坚毅的脸庞,请他保重。这声保重背后有多少情愫,恐怕只有他们两人才清楚。随着战争局势的变化,1938年,施汝为决定带领留守研究人员离开沦陷区。他们携带电磁铁等科研设备和数据资料,冒着生命危险穿越前线,绕道越南,直到1940年才抵达桂林。尽管在特殊情况下,施汝为不得不炸掉大电磁铁,但可用于研究的小电磁铁等设备已然能够恢复大后方很多科学研究项目了。
顾静徽等了两年,每一天都在担心他的安危;施汝为也终于明白,他生命之中最重要的
人是她。1940年8月,研究所所长丁西林为媒,两人结成伉俪。每日面临日本飞机轰炸,但顾静徽和施汝为却更加奋进了。他们彼此点缀了对方的精神世界,从而使自己更加充满斗志。夫妻二人都在广西大学任教,施汝为重建了磁学实验室。当时,很多学生都喜欢流连二人的家,因为聆听两位教授的教诲,让他们的视野更加开阔。夫妻二人并不觉得这影响了生活,反倒乐此不疲地和学生们谈论科学、时事。虽然家中并不富裕,但是顾静徽和施汝为还是义无反顾拿出自己的积蓄,接济贫困的学生。在那样的艰难环境中,两位老师的耐心、真挚让学生们感受到了温暖。
抗日战争胜利后,施汝为和顾静徽回到上海开展学术工作,不久后又进入位于南京九华山的物理研究所实验大楼。两人多次感慨,饱受摧残的祖国已不能再经风浪。1949年,国民党“抢运学人”去台湾,施汝为和顾静徽坚决留下,并通过多方动员,保留下了科研设备和科学成果,破坏了国民党将研究所搬迁到台湾的部署。他们一同在研究所里迎来了解放军的冲锋号声。
新中国成立后,顾静徽和施汝为彻夜长谈。顾静徽提到了当年在海外留学时看到的由英国人编纂的《中国科学技术史》,其中最让她难以忘却的是“李约瑟难题”:尽管古代中国对
人类科技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可是真正意义上的工业革命却从来没有眷顾过中国。这是一个让顾静徽思索很久的问题,同样也让施汝为疑惑了很久。夫妻俩认为大学是一个民族的科学共同体,是追求真理的地方,但科学不能永远集中在金字塔的塔顶,需要更多的人了解、认识、参与其中。于是,夫妻二人进入更辛苦的工作节奏中,一方面坚持研究开拓,做好大学物理教学,另一方面为全国各地的工人提供培训,让更多的人在工作中学会利用科学。
娱乐圈长得像的明星 1956年,经过深思熟虑后,顾静徽和施汝为同时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女儿被调往云南工作,夫妻二人做好她的思想工作。母女连心,女儿前往偏远地区,怎会不心疼?施汝为特地做了一桌好菜,和妻子一道送别女儿。
数年之后,女儿从云南回家探亲,看到父亲身体不佳,想要留下来照顾。没想到,施汝为坚持让女儿回云南教书育人。顾静徽也告诉女儿,家中事务不必太过挂念,要更多的培养人才。不曾想,这却成了父母与孩子的诀别。1983年,施汝为去世,琴瑟断弦,生而悲歌,几个月之后,顾静徽也随之而去。他们又回归到了物理学中的相似性,这种相似性来自他们彼此的爱,来自他们对工作的爱,更来自他们对国家深沉的爱。
编辑 王冬艳
****************
发布评论